- 帖子
- 5396
- 精華
- 1
- 威望
- 5051
- 魅力
- 68
- 讚好
- 0
- 性別
- 男
|
1#
發表於 2007-4-27 10:40 PM
| 只看該作者
想做正字權威,請做多些學術工夫
《最緊要正字》最後一集,博士發表感言:呢個節目有好多少朋友收睇
, @ ^& _% _5 ]* n& i$ }不知道那些博士是否真的學術知識不夠,還是刻意搞錯,另創新論點
2 D2 i2 G& X3 ?: M- v& \4 s& z7 k如果只是對文字的知識不足的話,請你們以後多看書,多做些功夫,否則只會被人認為你們在搞--; L7 T# k/ z6 R8 s' i3 K
! l! @6 Z7 R( X: r[center]正字音謀[/center]
& p8 C9 F+ i: o4 }/ M; d! `3 L$ T8 C. F% e) q8 d0 J! T+ R D
# W- l0 Q$ V! e3 t
1 J, [* e& ~; ?& @+ l
/ v' }) G6 Y1 [; F# f) t, g《最緊要正字》除了正音荒謬外,其正字亦錯漏百出,但居然學人出書。
6 g4 q) ~7 E! t5 D: \6 E9 @" G3 }' M5 k1 X3 |! j
在第二集,有博士指「根深蒂固」是錯誤的寫法,正確應為「根深柢固」。可是,無論是「根深柢固」或是「根深蒂固」,都並非該成語的原裝正版。該成語最早見於《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看官,看清楚了吧,「深根固柢」才是原汁原味,只是後來出現了變異,分化而成為了「根深柢固」、「根深蒂固」、「深根固本」、「深根固蒂」等多種形式。「根深柢固」既非原裝正版,本身也只是眾多變體之一,《最緊要正字》的博士們何以覺得它是正寫呢?而且,「根深蒂固」這個寫法,不單獲得《國語辭典》承認,而且古人亦多有使用,可見於古典文學作品之中,又怎能硬說它錯呢?我們再Google 一下,「根深蒂固」約有174萬條,「根深柢固」則只有不足6萬條。可見一般語言使用者約定俗成的普及性,以及權威辭典的認受性,「根深蒂固」均有居上之勢。請參:http://140.111.34.46/cgi-bin/dic ... es&QueryString=根深。# X* ]. o, X3 l0 v/ B5 W8 z
) J: K: u; g' J f1 y- _( c- z正因為「根深蒂固」這個寫法更為普及,朗文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朗文中文高級新辭典》也承認「根深蒂固」為主條目,而「根深柢固」則只以「也作」收於條目句末(見頁631),其取態也十分明顯。那麼,《最緊要正字》的博士們究竟是以甚麼為根據,判定「根深蒂固」不能接受呢?這真是天曉得了。可憐我們的孩子和學生不知就裡,慘受這個所謂「受歡迎」的節目荼毒。5 M: ]# r* d9 X2 h3 C. g
7 }2 w8 l2 Z+ G, `6 S- M+ `8 k. Y在第五集,博士竟然又說「每下愈況」和「每況愈下」都可以接受,又可以因為使用上的普及,不用計較何者為原裝正版。既然如此,為甚麼在第一集硬要區分「根深柢固」和「根深蒂固」的對錯呢?如此正字,是不是越正越混亂,使人無所適從?那些博士講師以為自己就是最高權威,胡亂正音正字,大搞一言而為天下法。他們有大氣電波做宣傳平台,當然自我感覺良好,但卻全無道理可言。7 S: |% n7 u% n6 b9 ^
2 Z3 ^' e5 m9 l! o6 P
該集亦說「麵飽」應作「麵包」,而第四集則指「傢俱」應作「傢具」,箇中的謬誤,網上早有達者通人討論,不贅,請參:http://bcclam.blogspot.com/2006/12/blog-post_04.html
B' A( _" w7 }4 H! J( W* u
- Q$ t$ k( ]3 C% i% Y不得不說的,就是《最緊要正字》的雙重標準和自以為是。正如該篇博客文章的討論指出,《說文解字》沒有「麵」字,只有「麪」字,指「麥末也」。《康熙字典》更明確指出,「麵,俗麪字」。換言之,如果要講正字,我們只能寫作「麪包」,而非「麵包」。可是,《最緊要正字》卻寫作「麵包」,那便違反了他們節目的原則「最緊要正字」了。只許博士俗寫「麵」,不許百姓俗寫「飽」,這一節目的荒謬程度,真要說一聲「有冇搞錯」?。「食飽飽食飽」,不就是我們的口頭禪嗎?( R+ \( T& e- {: h: s v5 u: ?
' e6 D, G/ h9 ^$ ?
同樣地,《最緊要正字》認為正寫的「傢具」,其實應寫作「家具」,只是後來出現了變異,成為了「傢俱」(參:http://140.111.34.46/cgi-bin/dic ... es&QueryString=家具)。博士講師們認為要寫作「傢具」才正確,這是毫無道理的,因為他們既然接受了「家」字可加上「人」字偏旁,為何不同樣地接受「具」字也加上「人」字偏旁呢?正如「家私」原指「家務」、「家產」等,後來專指「傢俱」,字形也變成了「傢俬」。況且,《國語辭典》亦承認「傢俱」這個寫法,《最緊要正字》只許博士俗寫「傢」,不許百姓俗寫「俱」,不也是很荒謬嗎?
1 ?, H( R5 k" T1 ^& V+ q+ _7 d. y) }: Q
第三集指「蕃薯」只能寫作「番薯」,當然也是胡說八道,詳見前帖#3及#169,同時亦請參看:http://bcclam.blogspot.com/2006/ ... 93794780001875.html。
8 z9 H ?: M$ v/ U1 P6 ?6 e0 y
5 v5 q% e, d" j* u: q此外,《朗文中文高級新辭典》,也說「蕃」乃指外國或外族,而舉例則有「蕃茄」、「蕃薯」等(見第703頁)。可見海峽兩岸的權威字典,也同樣地接受「蕃薯」的寫法。究竟《最緊要正字》的博士們有沒有查字典的呢?
2 _. S$ v3 R' _# A* Z) @' U' D8 I% x
至於第五集所說的「豆腐花」不能稱為「荳腐花」,當然也是不確,因為根據《國語辭典》,「豆」也可作「荳」(參:http://140.111.34.46/cgi-bin/dic ... es&QueryString=荳)。
! G( Y! _: C6 ?0 b% l% h; K( |0 o9 A9 w6 C1 [# m0 O2 ?1 }
《醒世姻緣傳》第九十六回就有這麼一句:「怎麼!使了他賣地賣房子的錢了?脫不了是沒天理打著人要的,賣荳腐點了河灘地──湯裡來,水裡去呀,怎麼!」另外,《金瓶梅》第六十五回也有這麼一句:「月娘道:『荳芽菜兒──有甚綑兒!』眾人背地裡都不做喜歡。」今人古人都使用這個「荳」字,權威辭典亦予承認,博士們為甚麼又胡說八道呢?
, I0 {; d. u+ H+ O& g
v% {# W+ k# D1 U% ?' }% T到了第七集又如何?根據《國語辭典》,「收獲」和「收穫」互通(參:http://140.111.34.46/cgi-bin/dic ... es&QueryString=收獲),但《最緊要正字》卻偏要指「收獲」不對,又是典型的「有我講,無你講」。
# Z* m4 n1 o: |) x5 L/ i! @* h) y- }# b8 v
到了第九集,博士又指出「反璞歸真」只能寫作「璞」。這當然又不是事實,請參看:http://bcclam.blogspot.com/2006/12/blog-post_11.html,以及:http://daimones.blogspot.com/200 ... 76190342693892.html。
/ z& h; g, g/ u* J( E, |1 I
+ L9 P0 v( ^7 V3 H, F第十集是為無線電視劇集《爭霸》宣傳做勢,本不欲多談。身為學者,淪為「正字」名嘴,插科打諢,替電視台宣傳劇集,已屬無聊;但如果真的有心於教育,仍可說是瑕不掩瑜。可惜博士們以歷史考證為包裝,只重劇集宣傳,不重考證,當然又是錯漏百出,不單文字出問題,就連歷史事實亦搞錯。
) B* y4 b$ K) ]: r% g$ \3 z7 B" x' ^$ w( q x' M
《爭霸》一劇最重要的主角是越王「句踐」,他們俗寫成「勾踐」,已失其「正字」本意。事實上,在蕭山、紹興等吳越文化比較盛行的地方,當地人都認同應寫作「句踐」,而在當地建造的「句踐祠」中,用的也是「句」字。商務印書館1999年修訂本《現代漢語詞典》,「句踐」一名收在「句」字條下,解釋為「又人名用字,句踐,春秋時越國國王。」詳見前帖#94。再看看《國語辭典》,「句踐」收有「句踐」和「句踐復國」兩條,並作詳細解釋,但「勾踐」則只說「見句踐條」。可見《國語辭典》亦以「句踐」為正寫。(見:http://140.111.34.46/cgi-bin/dic ... es&QueryString=勾踐
; B( b7 q6 L7 {' ^2 U- M7 g和( U3 R* i- O' m8 C+ k' J
http://140.111.34.46/cgi-bin/dict/newsearch.cgi)
0 X) p: j5 l: \- P k$ Q$ V" h& [( o' b/ t
至於博士們說「執牛耳」是喻居領導地位,只是以訛傳訛。《最緊要正字》既然不承認約定俗成,堅持要復古,但卻沒有對這個典故的誤解作出澄清,實有疏忽之嫌,詳見:
7 Z9 n; U+ q3 f/ D lhttp://daimones.blogspot.com/200 ... 28428277511680.html。
+ b6 t9 p" Q! ]0 {! e* ?, X
9 h, G0 c: W# v( \7 l, v* q+ y另外,集中又說「臥薪嘗膽」是比喻「發奮圖強」。這個「奮」字,就是典型的錯白字,因為我們使用的中國語文,是只有「發憤」而沒有「發奮」的。例如《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博士們竟然把「發憤」和「奮發」搞亂,正好符合其胡亂正字正音的原則。 - B: Q- g* F- C% i$ e9 W
1 W9 B4 N4 T$ {, r最緊要正字的膚淺
' T9 s- @* l. s. H% j; Z9 W2 t- khttp://www.youtube.com/watch?v=OhWxocsOQQ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