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5087
- 精華
- 0
- 威望
- 759
- 魅力
- 30
- 讚好
- 0
|
1#
發表於 2005-10-26 12:33 AM
| 只看該作者
《史上最正直的太監寇連材》
清代太監寇連材可以說是忠義、正直之人。; z% A1 z! p+ ~/ B
他冒死直諫、捨生取義、視死如歸,為後世所敬仰。 , S8 r3 [6 }5 ^! ^/ C7 P
8 [/ }) O8 {7 E$ T3 |+ k0 ^" M寇連材,原名寇成元,直隸昌平州南下七家莊人。! B) l; g- @/ D3 G ?
家境中道,自幼讀過幾年私塾,兩次縣試均落第而回。
* q3 N9 V4 D# ^15歲時和鐵匠營村張氏女結婚,生有2男1女。
3 R8 P! f/ I$ W" w23歲時,其父寇士通因與大財主趙燦打官司未贏,含恨而死。
+ V9 k; ]" ^: h時值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國仇家恨,使寇連材立志報效國家。- n3 j( `, G6 r
遂親手自閹,進宮當了太監。
" F$ M( \; O/ z2 h+ K% k; A
' n* _7 q2 I, S" e) u/ _寇連材長得眉清目秀,儀表堂堂,且談吐文雅,能寫會算,深得慈禧信任,被留做梳頭房太監,視為心腹。
* ~8 O ]4 i# X _9 \- B0 q' t對於慈禧的攬權干政、專橫跋扈,寇連材十分不滿,多次勸諫,均遭到慈禧的呵斥。3 B- V; s% F2 M4 k
念其年幼無知,並沒加罪,信任如初。# b7 o$ D0 u3 {# i
不久,派他到奏事處當差,名為侍候皇帝,實際上是作為慈禧的耳目,監視光緒帝的一舉一動。
- j3 O0 b. B5 G, ^! K+ g誰知他深明大義,憂國憂民,對光緒帝的處境極為同情,反將慈禧的所作所為告知光緒。9 U5 e6 \ A: e
不久,寇連材又被調回西太后處做會計房太監。
$ R5 z$ e: B8 [3 b8 \ Q5 D2 B4 s0 Q) S: \6 x2 _
不久,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 H% q5 i+ V2 a! S& e4 H在光緒帝的支持下,以康有為為代表的有志之士上書都察院,要求變法圖強。% j; }: v" e( {4 z8 b8 h
西太后驚恐萬分,想廢掉光緒,懲罰珍妃,對支持、同情變法的大臣給予警告,
* `' Q& U# m9 h, x9 `( @3 H同時,下令封禁北京強學會。寇連材秉性耿直、剛烈,面對內憂外患,整日愁眉不展、憂心如焚。 $ K( |( ^5 d6 E5 R {
; u6 a/ d. y* H一日,西太后正要休息,寇連材痛哭流涕長跪榻前。
9 E4 ~, Y' c& y- \: o0 ^慈禧大驚,忙問原因。7 }/ b4 g, X# J0 {1 @0 I& R/ Z6 ]4 t
寇連材哭訴道:「國危至此,老佛爺既不為祖宗天下計,獨不自為計乎?何忍更縱遊樂而生內變也?」慈禧以為他發了什麼狂病,並未在意,將其趕走了事。 ' j6 D+ `! W Y) }0 w4 u! R8 E
& u3 \8 y7 ?# k
寇連材見勸阻無效,於是,請假5天,回到老家昌平,和父母、妻兒見上最後一面,以示訣別。
( o) R4 G7 n. c7 a並將所記宮中密事一冊交付其弟,要其妥善保管。) ^/ W( _! L) ^' H8 ~' a( w
隨後回宮,將自己有所積蓄分給眾太監,一切安排就緒後,4 o0 K0 j- B8 q/ c- N
於丙申(1896)年二月十五日上書面呈慈禧太后。/ h/ N: p2 {5 R7 n X
寇連材深深感到上奏之事關係重大,必不能生還,已抱定了必死之心。 4 C9 l& M$ V. c& d+ }
, d" j+ d; {8 \$ b! ^3 q寇連材所奏共十事:3 {3 K& S5 b% z
一請太后勿攬權干政,歸政皇上;
2 F _- L/ ^7 P M, s/ _2 e二停修圓明圓;
( k! V0 f5 J8 Y% u三停修鐵路;
; {( v# j# @# ?) M& u四嚴懲賣國賊李鴻章; C+ @5 f6 t# F, v" S4 ^) W
五重修武備,和日本拚死一戰。
2 u% Q y& G7 w/ j其餘諸條史載不詳,但傳聞中最奇特的是最後一條,
- n( d- q9 X3 D奏折中言道,皇帝如今無子嗣,請選天下之賢者立為皇太子,效堯舜之舉。 7 B' c- K$ Z+ u- @1 V9 x8 u
$ m. t( ~- f9 G; A) u# {- \, T此數條雖有荒誕不經之處,然皆發自肺腑,其忠心字字可見。4 y9 J. k8 m( D) k4 l1 y
慈禧太后閱後,暴跳如雷,怒聲訓斥寇連材。
" P1 l9 n4 Y" d0 r& p# Q火氣稍息,多疑的慈禧暗想,以寇連材的見識,恐怕難有此作為,背後定有人指使,於是嚴加審問。7 O. B/ H0 n. W( a
在威脅、利誘面前,寇連材不改初衷,一口咬定一切都是自己一人所為,和別人無任何干係。
_" m. P/ M" m9 @' k慈禧自不肯就此罷休,非要查個水落石出不可,命寇連材將奏折內容背誦一遍。2 _# o# p1 K) A' R% n3 Z* ~ D
寇連材從容鎮定,一一背出,和奏折內容絲毫不差。無可奈何的慈禧惱羞成怒,喝問道:
% ]# ^9 t' X2 Y本朝律法規定,太監有言政事者,立斬不赦,你不知道嗎?
& j& `- p, {& s9 _寇連材面不改色,從容回答:
, l" q- d# C' j- K) S奴才知之甚詳,若能拯救國家於水火,死而無憾。" m# N# i! s0 q% Z2 ] i
表現了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面對國難,捨身赴死的決心和勇氣。
& {- R2 B+ S- k9 G% p, f4 j# ^
# R. n3 S% |& C, o2 g9 f9 ?) \慈禧無奈,命人將寇連材押赴慎刑司囚禁。/ z: [8 ? \2 V6 a
兩天之後,於菜市口處斬。
( {. ?# }6 t! ^( F2 n行刑這天,寇連材神色自若,整衣冠,向宮闕方向行三拜九叩大禮,然後從容赴死。
* D2 J* d- z" E7 ]* G# Q$ W" ?年僅28歲。觀者無不流淚。
3 n- Z6 l) Z% M+ E9 s% u/ A/ b" ]6 M x
明末清初者顧炎武曾有一句名言: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 P0 T$ {4 r W! T9 Y4 F- H# Y寇連材作為一名太監,無疑身處社會最底層,然而他身系國事,憂國憂民,不惜一死報效國家,4 L% G3 \0 U& A$ M- J6 v7 q
正是印證了顧炎武的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