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ly posted by 支持者 at 2007-5-2 03:10 PM:! t% i8 G/ u( x& e0 A
近來, 我在街上留意有很多人, 尤其是婦孺,; Z4 u. ^& @) L
用"何氏正音" ...., w( S N4 F5 d4 y5 E: x
她們很少接觸電視以外的資訊.
我們有沒有什麼可以做,
教育好她們?
語言有活潑的生命力,她會隨著時代流變,是鐵一般的事實。此所以我們不能認同一千年前的《廣韻》,可以用來為當今的廣州話正音。茲簡述從《切韻》開始各代的語音流變如下。: n8 M' j0 H& s# c' z
# |; u( {4 n/ [
隋代至中唐
2 r9 g( A r$ N9 X% Q+ E0 c, s+ o B
這一時期的語音研究,主要是以陸法言的《切韻》為基礎。其間語系初有33個聲母,到了天寶年間,知切澄三母出現,變成36聲母。但仍未產生輕唇音,也沒有舌上音。韻部分化合併,如歌部分化為歌麻兩部,耕部分化為庚青兩部,冬部分化為冬江兩部。反之,之支脂三部合併為脂部,職得兩部合併為職部,得部消失。聲調為「平上去入」四大調。
; t1 g$ i ~6 N& ^" `! b# j7 C
晚唐至五代. t" [ w `) g( L+ z5 n
9 P) B/ n, R, f3 l( `4 y
這一時期的音韻研究,主要是依據南唐朱皋羽作品中提到的反切。他的反切與《唐韻》不符。由於《唐韻》前身是《切韻》,這證明他使用的音韻不同於中唐時期,而是屬於當時的語音。
( ~- }( C3 }% Y8 l( C& E
這百餘年間,語音的聲母繼承了唐天寶以來的36個,但區別是:非敷、從邪、床禪合一,而照部分為莊照兩部,穿分為初穿兩部,審分為山審二部, 並且明微開始分化,出現了唇齒音。9 L; o* s; d2 C' O7 n8 @! E
) z: r5 g5 A; s' ^* |
晚唐至五代繼承了「平上去入」四大調,但全濁音上聲轉變為去聲。學術界稱之為「濁上變去」,語音逐漸清化。+ w* i: v1 w& T/ j+ G' m/ E
2 O% F4 r! Y2 N. y) r
宋代
宋代聲母韻母都比五代大幅減少,而且入聲開始模糊。例如全濁聲母完全消失,併入其他聲母,語音「清化」開始大規模進行。直到今天,北方方言完全清化,而南方只有客家方言大部分清化和吳方言部分清化。其他南方方言仍然「古音重濁」,尤其是閩粵語。% S. _& J& r: g
( t1 g) G/ U% {; h9 Q2 D) P
宋韻仍然是「平上去入」四聲,但是入聲有逐漸混用的趨勢,宋詞中也出現了入聲混合壓調的情形。部分北方方言和客家方言保留了入聲,但是全歸作一個混合入聲。故此,宋代除語音開始清化外,也是後世北方方言入聲消亡的開端。0 ^+ A# }, r/ n4 S# U5 {
* x6 F5 g8 F: K C: M" v5 q
元代/ I. }/ |( C3 T9 O& p7 z. g, G
元代語音的研究,主要根據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卓從之的《中州音韻》。現代北方方言正在這一時期逐漸形成,開始與南方方言有非常明顯的差異。
元代聲母共有25個,比宋代有所回升,這是由於契丹、女真、蒙古等外族入侵,帶來更多聲母,幾個「舌上音」開始出現。7 G# }3 u9 B5 v, M
元代韻部共有19個,和前代相比,呈持續下降的趨勢,而北方方言繼續清化。最明顯是出現了「入派三聲」,入聲大幅消亡。《中原音韻》和《中州音韻》都直接提到「入聲作平聲」、「入聲作上聲」、「入聲作去聲」。因此,元代北方方言聲調只有三個,即平聲、上聲、去聲。至於具體陰陽清濁,可以確定的是出現了陰平和陽平之分,但尚不普遍。入聲基本消失,另外是兒化音大量出現。 R. h1 W4 l! m! t0 }- w
/ X U3 @8 ~; U; e! v% S% @ i
明清
8 F( r+ m4 w: } o6 W
與元代相比,明清聲部最明顯的變化是喉音聲母消失,見溪兩母是舌跟音,到了清就變為j、q、x的舌面音了。至於韻母最明顯的變化是以-m結尾的韻部消失了。
明清音調中,平聲分陰陽,稱為「陰平」和「陽平」。因此,明清時期北方方言的聲調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6 F0 f" V; W( l' z& M& G% Y
( k# g* ?& }0 m$ _ r
在語音流變的過程中,有一個笑話不得不提。晚唐李涪在其著作《刊誤》中說:「(陸)法言平聲以東農非韻,以東崇為切,上聲以董勇非韻,以董動為切,去聲以送種非韻,入聲以屋燭非韻,以屋宿為切,何須東冬中終,妄別聲律哉?」李涪認為陸法言用東冬中終分部是不正確的。9 k, H4 q9 A9 g) M8 P
的確,在晚唐時期,此三部已經合併。不過,李涪也著實是個學究,他沒有認識到,語音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當中。李涪為數百年前隋代的《切韻》做「刊誤」,已屬無厘頭之至。可是,今日香港又出了一個李涪。這位再世李涪竟然鼓吹要跟足一千年前的《廣韻》,來為廣州話做「刊誤」,這又屬甚麼程度的無厘頭呢?
Originally posted by 阿感 at 2007-5-4 12:22 AM:7 L: c k5 I8 T' `8 ]2 y) P
一篇比較學術性的文章$ Z& ^6 Q/ u" y
http://forums.cantoneseculture.com/forums/449/ShowThread.aspx#449! ^& c$ s5 @$ L8 {
: e% n, `/ S; W8 z
Originally posted by magic at 03:29 PM:
) V. v3 o% ?$ O/ g/ Q) y4 B/ J" h
篇文引得好...
我也[color...
注意:《康熙字典》好清楚列明:音史:《禮·曲禮》六十曰耆。指使。註:指事使人也。音駛:《六書統》:从人,从事,令人治事也。當然上邊祇是摘錄數句而不全部列舉,明顯說明兩讀音有別。《漢語大字典》有寫:人驅物(讀)音駛,物驅人(讀)音史。正好同《康熙字典》吻合。而「使用」則係屬於「人驅物」解釋中,則讀「駛」無誤。
在香港話中常會聽到「使用」一詞的「使」字讀 si2 音,即讀「史用」。但在廣州話中,「使用」一詞不能讀爲「史用」的音,祇能讀「洗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阿感 at 2007-5-6 11:36 PM:
# V# W' q, R2 ]* Q8 k
0 Z' u; x4 z5 J: v& W* n |
我認一般情況,使用同音字是可以接...
Originally posted by 阿感 at 2007-5-6 11:36 PM:
! W2 U, {- E, x
我認一般情況,使用同音字是可以接...
Originally posted by magic at 03:29 PM:2 E9 y1 }) d g$ S1 L
) x% {% E: ]8 x8 b/ X
篇文引得好...9 Q7 `& F2 D. l
我也[color...
Originally posted by 阿感 at 2007-5-26 05:54 PM:( n. V; a$ A# H4 Q6 H* `: b
最近發現,部分電子媒體已把"使用...
歡迎光臨 娛樂滿紛 26FUN (http://26fun.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