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轉貼]丝路生态行:年年柳色灞河异 [打印本頁]

作者: tztch    時間: 2007-7-22 07:00 AM     標題: [轉貼]丝路生态行:年年柳色灞河异

中国最早最老的城市,就出现在渭水之滨,咸阳在其北岸,西安在其南岸。尚不包括晋隋等朝,仅中国最辉煌的四个王朝--周、秦、汉、唐,前后上千年之久均建都在渭水河畔。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这里是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繁荣之地。

    秦皇汉武,一代代帝王将相,在陕西土地上出生,轰然或黯然死去。但他们不是"来自尘土,又归于尘土"。他们的生,或许给历史带来辉煌的一页,但给自然生态,更多的是带来毁灭和破坏。仅以他们修筑的宫殿楼台,陵寝墓廊,就给森林河流,带来多少毁灭性的破坏。

    渭水如此,灞河、泾河、洛河、无定河等流域的密林浓荫,在战火斧锯中,又能苟延多久呢?

    街头古槐树绿荫葱郁,成为天然的凉伞。一溜小吃档,顺行道树摆开。开了几十年旅游车的王师傅与我一道吃早餐,一边吃,一边拉着话题。在回答渭河泾河的区别时,他带着痛心的表情说:"过去滚滚长流的河,都成了小河沟了。前几天暴雨后,水量增加了很多,但也只有这么点水。"

    10来分钟后,当车驶上灞河桥上,我更加体会了王师傅刚才话的份量。百多米宽的大桥下面,宽阔的河床露出大半泥地,稀疏种着一些庄稼。"这是河吗?"坐在王师傅座位后的我疑惑不解,傻傻地发问。"这就是灞河!"

    灞河,就是过去的滋水。春秋时期,秦穆公表彰霸功,将滋水改为灞河,并创建了灞桥;开"文景之治"盛世的汉文帝,死后也葬于灞桥东南,由是成了古代诗词名家吟诵的话题。唐诗宋词中,吟咏灞桥、灞陵和灞河的诗句颇多,折柳赠友,情丝无限,如李白《忆秦娥》名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这座充满离愁别怨的大桥,桥畔的柳树,还是那么袅娜依依;道旁的汉家陵阙,也依然高耸云霄。然而,灞桥下面黄色的涓流,却成了我伤心的源泉。

    半小时后,旅行的我又到了另一条河流――滻河。经过生态考察的复原,我又看见了另一条古河的历史全息影像。

    进白鹿塬半坡遗址,参观完毕。在馆门前等候其它游客时,导游张小姐,用高跟鞋点了点博物馆阶梯下的地板,向我介绍:"刚才我们经过的滻河,过去就从脚下流过。那可是一条澎湃汹涌的大河啊。"

    听张小姐讲解,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图画:6000多年前,脚下的大地,密林蔽日,飞鸟禽兽隐没,河流湍急,鱼虾丰富。半坡母系氏族的先民,聚部落为村寨,不仅拥有弓、箭、叉、刀等武器,还修筑了古代长城――一条深宽各五六米的防护沟,在这里农耕、狩猎、渔捕。

    50年代,考古学家对此地,进行为期5年的科学发掘,发掘了1万平方米,仅占半坡遗址的五分之一,获得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分析该遗址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

    已故中国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研究近5000年中国历史上气候变化情况,在文章中指出:"仰韶和殷墟时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度左右,一月份温度,大约比现在高出3至5度。"

    半坡附近的考古,不止一次地发现,有野牛、犀牛、大象、獐子、竹鼠的遗骸、牙齿和骨骼。大象和犀牛,都是生活在热带和热带森林的动物。甚至竺可桢认为河南省原称豫州,这个"豫"字,就是一个人牵了大象的标志;獐子是生活在沿河流域及沼泽地带的动物,竹鼠是专吃竹笋和竹根的啮齿类动物。因此,在半坡人时代,西安地区长有茂密的竹林和树木,当时竹类生长区的北界,已接近今天沙漠地区的边缘。那时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雨量充沛,而不是和今天一样,属半干旱性气候。

    我并非是在这里哀伤今不如昔,而是追叙自然生态,演变是如此剧烈。那时的森林,荡然无存,永不休止奔流的河水的如今成为潺缓的小溪。

    历史还有更多的记载。在滻河的北边有条无定河,唐以前称奢延水或朔方水。其上游支流红柳河林草茂盛,清水涟涟,景色优美。南北朝时期,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看中此地临广泽带清流,水美林秀,遂在此构建大夏国都城,命名为统万城。仅仅过了400年,至唐后期长庆二年,即出现了"十月夏州大风,飞沙为堆,高及城堞"的严重沙化景象。而同期的奢延水呢?因流域内的森林破坏,草原消逝,水土流失严重。唐李吉甫撰写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此河"溃沙急流,深浅不定",始改名为"无定河",另还有别名"恍惚都河"、"黄糊涂河"。

    暴风骤雨袭击下,泥沙冲刷剧烈,以无定河命名之缘由,目睹今日之西北河流,又有多少河不能更名为"无定河"呢?生态的剧变,森林毁灭,河溃泥沙,雨稀田地干旱,人们连生活用水,都将渐渐不敷使用。

    我们参观秦始皇兵马俑时,导游张小姐特意指出,兵马俑就是人们深挖井时,偶然发现的。在关中平原,地面涵养不住水,人们被迫不断往地底深处挖掘。古人好用汞等保护陵墓,秦始皇陵上遍植石榴,树茂果硕,也是饱含汞原素所致。所以,张小姐特别提醒大家,在外就餐,千万注意水质清洁。

    攀上高高的秦皇陵,眺望四方,八百里秦川顿入眼底,真可谓极目"秦"天舒。

    秦始皇陵又名丽山,位于西安临潼区东,离城约5公里的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层峦叠嶂,山林葱郁;北临渭水,逶迤曲转,银蛇横卧。高大的封冢,在巍峨峰峦怀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

    夕阳斜射在无垠的原野上,雨后的秦川裸露着,江河和阳光没入了黄土地,河流里滔滔的红黄泥浆,如跳跃的甘陕血脉,使我不得不又一次关注天边的渭水。

    渭水,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西南的乌鼠山,东流至宝鸡县,西进入陕西。经咸阳、西安、渭南等地,南北汇集众多的支流,于潼关入黄河。南岸支流,多出于秦岭山区。著名的有黑河、灞河、泮河、潏河、遇仙河、赤水河、清姜河等;北岸的,多出于黄土高原,著名的有泾河、洛河、金陵河、漆水河等。

    出宝鸡峡后进入平原,渭河河床宽阔,两岸"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渠道纵横,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关中平原,实际就是渭水及支流冲积而成的。渭水创造了这个平原,并带着它众多的支流,滋养着这个平原。

    早在100万年前,这里的气候温和,水草丰美,是人类祖先繁衍生息的乐园。其重要支流清姜河,就是炎帝神农氏的诞生地,也孕育了创建800年天下的周民族。中国最早最老的城市,就出现在渭水之滨,咸阳在其北岸,西安在其南岸。尚不包括晋隋等朝,中国最辉煌的四个王朝――周、秦、汉、唐,前后上千年之久,均建都在渭水河畔。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这里是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繁荣之地。如今,仍然是陕西省粮棉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棉麦产区之一。

    没有渭水的滋养,哪来秦川八百里的富饶!所以,如果把黄河称做华夏的母亲河,那么,渭水被视为西安帝王霸业的奠基河,是当之无愧的。

    历来对此风水研习有术的帝王将相们,对牵涉其冥世的幸福更是一丝不苟,几乎历朝历代帝王,均将国家三分之一的税赋,用在陵寝的建设上。所以,若无帝王霸业的奠基河在前蜿蜒流过,想必秦始皇也不会选此地为陵冢。

    因此,秦陵严格按照"头枕山(骊山),脚踩川(渭水);左抱金(临潼产金),右揽玉(蓝田出玉)"设计。

    千年难逢的霸主嬴政,13岁登基始,便开始营造帝陵。前后历时38年,动用徭役、刑徒70多万人。加上守五岭、筑长城、修驰道和营建阿房宫,秦始皇连年用兵,大兴土木,戍役人数几乎占了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即便如此,到公元前210年他去世时,陵寝竟然尚未完工。其耗举国之资、毕生之年修建的世所罕见的三大工程――长城、阿房宫和秦陵,除长城对国家及民族有所贡献外,余者皆是空耗国力的享乐工程,自然为民众所深恶痛绝。所以,阿房宫被霸王项羽一把大火,烧得精光,不留丝毫痕迹;

    清代诗人袁牧在《过始皇陵》中写道:"生则张良椎之荆轲刀,死则黄巢掘之项羽烧",营造帝陵,非旦不能保藏久远,反引后之歹人觊觎。秦始皇陵祸国殃民的工程,虽因深埋地底、又保护有方,侥幸躲过劫数,但对嬴政的千秋帝王基业,却起到了摧毁性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另一位足以和秦皇相提并论的帝王汉武帝,也将其帝国的财税,投到了虚无冥间阴朝的幸福中。据记载,汉武帝刘彻,以全国每年税赋总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茂陵修建。这项劳民工程,竟然持续了53年之久,在汉诸帝中建筑规模最大,埋藏的珍奇宝物最多。《汉书·贡禹传》载:"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

    好一个"尽瘗藏之"。所喜的是"百弊有一利",期望自己能长生不死的秦皇,倒给后世遗留下一大笔未知的财富。据导游介绍,鉴于目前开发条件有限,有关部门已定出,近几十年不发掘秦陵的决定,给后人留下难以估量的文化遗产。

    秦皇汉武,一代代帝王将相,在陕西土地上出生,轰然或黯然死去。但他们不是"来自尘土,又归于尘土"。他们的生,或许给历史带来辉煌的一页,但给自然生态,更多的是带来毁灭和破坏。仅以他们修筑的宫殿楼台,陵寝墓廊,就给森林河流,带来多少毁灭性的破坏。

    秦始皇兵马俑1号挖掘大厅,是几个发掘坑中面积最大、气势也最为壮观的俑坑,由步兵和车兵,组成长方形的军阵。1·4万多平方米地盘上,站满真人大小的兵马俑。

    曲尺形的2号坑最为漂亮,是一个多兵种的军阵,占地6000平方米,战车居多,骑兵威武,弓弩兵精干。最小的是3号坑,但据导游说,坑内俑人级别却是最高。只有200多平方米的坑,是庞大军队的指挥机构。正对门道是一个车马房,两侧分别为南北两个厢房,

    密密麻麻的兵俑马俑,让我们数也数不过来。但遗址处处可见未发掘之地。惊叹秦兵马俑之壮观,深叹不知未发掘地,将会有什么样的宝贝出现。导游介绍,仅这三个坑的兵马俑,如发掘完全,就可出土士兵马俑近8000件。

    但是,今天所看到庞大的秦兵马俑阵,专家称:还仅仅是秦始皇陵丰富的地下宝藏的一部分。目前所发掘出的这组兵马俑,是象征着驻札在京城外的军队,称为"宿卫军"。也有人认为,这仅是外葬坑的一部分。真让人感叹不已。

    导游介绍,这些涂满鲜艳色彩的兵马俑,除其高度的艺术性外,烧制也非常考究。其厚薄不均,厚的有5厘米,而薄的不到1厘米,且中空。烧制温度上千度,火候不到不耐久,而火稍过又惊裂。其烧制过程,又需伐尽多少森林,才够其用支。且不说耗资巨大的秦陵。

    与秦陵相比,估计工程量还少些的阿房宫,对其建筑破坏的森林,诗人杜牧就留下了如此惊人的诗赋:"蜀山兀,阿房出"。而这阿房宫,就建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或许在大建林苑或帝陵时,渭河森林躲过了劫难,然而却终避不过项羽持续三月的大火。

    渭水如此,灞河、泾河、洛河、无定河等流域的密林浓荫,在战火斧锯中,又能苟延多久呢?




歡迎光臨 娛樂滿紛 26FUN (http://26f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