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轉貼〕〔經典〕 孫子兵法,一生受用 [C+30]
[打印本頁]
作者:
BeeDee
時間:
2005-5-18 08:08 PM
標題:
〔轉貼〕〔經典〕 孫子兵法,一生受用 [C+30]
孫子兵法十三篇
第一章 始計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計,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故校之以七計,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
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
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第二章 作戰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乖,帶甲十萬,
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
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貴速勝;久則鈍兵挫銳,
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
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
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
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
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
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胄弓矢,
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
箕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
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第三章 謀攻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
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
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
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與戰、不可以與戰者勝,
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
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第四章 軍形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必可勝。
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
可勝者,攻也;
守則不足,攻則有餘。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
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古之所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巳敗者也。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
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勝者之戰人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谿者,形也。
第五章 兵勢篇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
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
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
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
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
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擊,至於毀折者,節也。
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擴弩,節如發機。
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
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
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
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
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第六章 虛實篇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進而不可禦者,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散分。
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
能以眾敵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
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
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
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
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
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
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
前不能救後,後不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敗勝哉?
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
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
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
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我所以制勝之形。
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
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
Last edited by crap on 2005-5-21 at 02:49 PM
]
作者:
BeeDee
時間:
2005-5-18 08:35 PM
第七章 軍爭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
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
此知迂直之計者也。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
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
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
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
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
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
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故不知侯之謀者,不能豫交;
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
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
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
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
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鼓鐸;視不相見,故為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民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
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
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第八章 九變篇
孫子曰:用兵之法,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
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
圍師必闕,窮寇勿迫,絕地無留,
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
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
君命有所不受。
故將通於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
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者之慮,必雜於利害,
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
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
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
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
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第九章 行軍篇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
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
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
令半濟而擊之,利;
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視生處高,
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
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
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
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
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凡軍喜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
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丘陵隄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
必亟去之,勿近也。
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
軍旁有險阻蔣潢、井生葭葦、山林蘙薈、必謹覆索之,
此伏奸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
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動者,來也;
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
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
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採也;
少而往來者,營軍也;辭卑而益備者,進也;
辭強而進驅者,退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陣也;奔走而陳兵者,期也;
半進半退者,誘也;倚仗而立者,饑也;
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
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
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
殺馬食肉者,軍無糧也;懸瓶不返其舍者,窮寇也;
諄諄翕翕,徐言入人者,失眾也;屢賞者,窘也;
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
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
久而不合,又不解去,必謹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巳。
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
卒巳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
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
令素行教其民,則民服;
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
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第十章 地形篇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
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
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
可以往,難以返,曰挂。
挂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
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
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
引而去,令敵半出而擊之,利。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
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
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
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
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
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
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
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
卒強吏弱,曰弛;
吏強卒弱,曰陷;
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
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
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
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
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也。
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
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
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
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
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愛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亂而不能治,
譬如驕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
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擊,勝之半也;
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
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
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
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第十一章 九地篇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
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
有圯地,有圍地,有死地。
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
諸侯之地三屬,先至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
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圯地。
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
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
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
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
圯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
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扶,
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
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
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
掠於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併氣積力,
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
死焉不得,士人盡力。
兵士甚陷則懼,無所往則固,
深入則拘,不得巳則鬥。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
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
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命,非惡壽也。
令發之日,士兵坐者涕霑襟,偃臥者涕交頤,
投之無所往者,諸劌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
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
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
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濟而遇風,
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
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
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
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
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
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帥與之深入諸之地,而發其機,
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
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
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
四達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
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
無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
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
衢地吾將固其結;重地吾將繼其食;
圯地吾將進其塗;圍地吾將塞其闕;
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圍則禦,不得已則鬥,過則從。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
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
不用鄉導,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
非霸王之兵也。
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
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
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
信己之私,威加於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墮。
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
恲敵一向,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
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
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
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第十二章 火攻篇
孫子曰:凡火攻有五:
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
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
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
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
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
火發於內,則早應之於外。
火發而其兵靜者,待而勿攻;
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
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
火發上風,無攻下風。
晝風久,夜風止。
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以數守之。
故以火佐者明,以水佐攻者強,
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費留。
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
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
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第十三章 用間篇
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
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
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
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
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
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
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
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故用間有五:有鄉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
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
鄉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
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
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
生間者,反報也。
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
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
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
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
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
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
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
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
令吾間必索知之。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
因而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
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
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
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
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反間,
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
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
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作者:
BeeDee
時間:
2005-5-18 08:36 PM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係中古代一位名叫孫武穆既人所寫既, 裡面既道理博大精深, 無論用於古時, 現代定係未來都掂, 無論你係忠既奸既傻既顛既都好, 孫子兵法十三篇都係對你百利而無一害既, 多講無謂, 總之係好野黎啦... 有根既, 睇得明既, 冇根既, 俾D心機啦, 乜根? 慧根呀檬丙~
《孫子兵法》(又稱孫子、孫子十三篇),是中國人智慧的最高代表之一,雖然司馬遷並未將軍事家列入九流十家內,但影響後世至深的中國古書,除了孔孟儒學,就屬《孫子兵法》;除了中國人,也影響無數東西方名人。
如拿破崙就是讀了《孫子兵法》法譯本,活用其書,成了法蘭西的皇帝;在波斯灣戰爭中,美國海軍陸戰隊更是人手一冊《孫子》英譯本,就連金庸小說也有孫子兵法的哲學呢!……
孫子,被稱為『兵聖』,齊國人。他的兵法,不但在我國兵學思想上,佔有極高的地位,也是全世界戰術黯黯戰略思考的寶典。照《史記》的說法,孫子是齊國人,照《吳越春秋》的說法,孫子是吳國人,不過兩書都指出森孫子是春秋末期的兵學家,在吳王盧三年至十年之間在吳國為將,為吳國策畫伐楚大計。第二種說法,認為孫子即是孫臏,這種說法是因為《史記》中除了敘述孫子事蹟外,還附帶說了孫臏的事蹟,所以有人懷疑孫子十三篇是孫臏所著。其餘的,有人認為孫子可能是伍員,或其他人,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思想,他的這部兵法,對中國歷代,或對全世界所產生的影響。
《孫子兵法》傳入西方時間較晚,最早於1772年傳入法國,然後在歐洲、美洲流傳。拿破崙在戎馬倥傯的戰陣中,還手不釋卷地披閱《孫子兵法》。1905年,英國人卡托普將《孫子兵法》翻譯成英文,隨後德文、俄文、捷克文版相繼問世。著名的德國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的名著《戰爭論》就繼承了孫子許多思想。二次世界大戰後,《孫子兵法》不脛而走,許多國家的著名軍事家和學者越來越認識到它的價值,英國的蒙哥馬利元帥甚至說:世界上所有的軍事學院都應把《孫子兵法》列為必修課程。
作者:
BeeDee
時間:
2005-5-18 08:45 PM
「孫子兵法」概述
(白話文版)
《孫子兵法》一書,是我國古代兵學的傑出代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精博深邃,問世以來,對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影響極其深遠,被尊奉為“百世兵家之師”。直到今天,《孫子兵法》的許多合理內核仍然閃爍著真理的光澤,對現代軍事理論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孫子兵法》共有“十三篇”其基本內容為:
計篇
(按)本篇是《孫子兵法》首篇,在全書中具有提綱挈領的意義。它主要論述了戰略預測和運籌的原則和方法,並提出了以“詭道”制勝的作戰指導原則。
(要言)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它關係到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不可不認真考察和研究。所以,要從政治、天時、地利、將才、法制等五個方面考察比較敵我雙方的主客觀條件,看一看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將帥更有才能,哪一方擁有天時地利,哪一方能夠貫徹法令,哪一方武器裝備精良,哪一方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公正嚴明,從而預測戰爭勝負的情勢,制訂正確的戰略戰術。
在此基礎上,戰爭指導者還要積極“造勢”,來輔佐實現自己的戰略方針。所謂“造勢”,就是“因利而制權”。要知道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的行為,因此要做到:“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以最終達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效果,實現克敵制勝的目的。
作戰篇
(按)本篇主要闡述如何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戰爭準備的事宜,主張樹立“兵貴勝,不貴久”的速戰速決指導方針。
(要言)孫子說,用兵打仗的一般情況是,需要動用戰車千輛、輜重車千輛,軍隊十萬,還要千里運送軍糧,“日費千金”,戰爭負擔十分沈重。所以用兵打仗貴在速勝,曠日持久就會導致軍隊疲憊,銳氣挫傷,財力枯竭。一旦出現這種局面,諸侯列國便會乘機前來進攻,我方在戰略上就會陷入困境。所以,“兵聞拙速,末睹巧之久也”。戰爭久拖不決而對國家有利的情形,從來不曾發生過。可以肯定,“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
從速戰速決的前提出發,要求軍事統帥做到:兵員不一再徵集,糧秣不多次運送,“取用於國,因糧於敵”,以保證戰爭的順利進行。歸根結底,用兵作戰貴在速戰速決。而不宜曠日持久。凡是懂得並運用這一原則的將帥,稱得上是民生死的掌握者、國家安危的主宰。
謀攻篇
(按)本篇主要論述如何運用謀略以奪取勝利的“全勝”戰略問題,反映了孫子對“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等用兵理想境界的孜孜追求。
(要言)孫子說,通常的戰爭指導法則是以“全”為上,以“破”次之。“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所以上策是挫敗敵人的謀略,其次是戰勝敵人的外交,再次是打敗敵人的軍隊,下策就是攻打敵人的城池。高明的戰爭指導者“必以全爭於天下”,這樣“兵不頓而利可全”,這就是以謀略取勝的法則。
如不得已付諸戰爭,也要集中優勢兵力破敵,“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將帥是國家的輔木,輔助周密,國家就強盛;輔佐有缺陷,國家就衰弱。因此作為君主不能遙控、干預將帥的機斷指揮權,不然就會自亂其軍,自取敗亡,即所謂“亂軍引勝”。
預知勝利的情況有五種: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夠勝利;懂得根據兵力多少而採取不同戰法的,能夠勝利;將帥有才能而君主不加牽制的,能夠勝利。
總之,“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則“每戰必殆”。
形篇
(按)本篇集中論述了如何依據敵我雙方的物質條件、軍事實力的強弱,靈活採取攻守不同形式,以達到在戰爭中“自保而全勝”的目的。
(要言)孫子說,善於用兵打仗的人,總是先做到不被敵人戰勝,然後再捕捉戰機戰勝敵人。我方不可能戰勝敵人時,就應採取防禦;而可能戰勝敵人時,就應採取進攻。實行防禦,是由於兵力不足;實施進攻,是因為兵力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這樣,既能夠保全自己,又能取得完全的勝利。
善於用兵的人,總是戰勝那些容易被戰勝的敵人,所以他們打了勝仗,既不顯露也不表現為勇武的戰功。因為他們的作戰必勝無疑;之所以如此,是由於他們的作戰措施建立在必勝的基礎之上。換言之,就是他們始終確保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同時從不放過任何擊攻敵人的機會。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修道而保法”,以牢牢掌握勝敗的決定權。
兵法的基本原則有五條: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數”,四是“稱”五是“勝”。其核心就是要創造條件,對敵構成以“鎰”稱“銖”那樣的絕對優勢。這樣,就能如同在萬丈懸崖決開山澗的積水一樣,在戰鬥中所向披靡,勢不可擋,這就是軍事實力的“形”,也是實現“自保而全勝”戰略意圖的物質前提。
勢篇
(按)本篇與前篇《形篇》為姐妹篇,主要論述在強大軍事實力基礎上,發揮將帥的傑出指揮才能,積極創造和利用有利的作戰態勢,出奇制勝。
(要言)孫子說,治理大部隊如同治理小部隊一樣,這屬於軍隊的組織編制問題:指揮大部隊如同指揮小部隊一樣,這屬於指揮號令的問題;統率全軍可以使它在遭受敵人進攻時不至於失敗,這是“奇正”的戰術變化問題。一諤@戰,總是“以正合,以奇勝”,戰術不過是奇正兩種,然而奇正的變化,卻是無窮無盡。善於指揮作戰的人,他所造成的戰鬥態勢是險峻的,發起衝鋒時的接敵距離是迫近的。險峻的態勢如同張滿的彎弓,臨戰的距離就像即將觸發的弩機。
示敵混亂,自身要有嚴格的訓練:示敵怯懦,自己要具備勇敢的素質;示敵弱小,本身要擁有強大的兵力。所以善於調動敵人的將帥,為裝假像迷惑敵人,敵人一定會聽從調動:以小利引誘敵人,敵人一定會來爭奪。要用小利去調動敵人,用重兵埋伏來伺機破敵。概略地說,“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因而能“擇人而在勢”。其所造成的有利態勢,就像轉動圓石從萬丈高山上滾下來一樣,這就是所謂的“勢”。
虛實篇
(按)本篇強調要通過對“虛”“實”關係的認識和把握,來奪取戰爭的主動權,即“致人而不致於人”,靈活用兵,因敵制勝。
(要言)孫子說,善於指揮作戰的人,能調動敵人而不為敵人所調動,做到“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而其關鍵,在於“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一旦這樣,則實施進攻便能使敵人不知該如何防守:進行防禦,更能使敵人不知該怎進攻,從而成為敵人命運的主宰者。
要設法使敵人暴露而我軍不露痕,這樣我軍的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敵人的兵力就不得不分散,“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從而造成我敵寡的有利態勢,能做到以擊寡,那勝利的天平勢必向我方傾斜。而要實現這一目的,重要的步驟就是隱蔽我軍的主攻方向,迫使敵人分散兵力,顧前不能顧後,顧左不能顧後,徹底陷入被動挨打的地位。
所以,要通過分析判斷,來瞭解敵人作戰計劃的優劣得失:要通過挑動敵軍,來認識敵人的活動規律;要通過佯裝示形,來掌握制敵於死地的關鍵所在;要通過戰鬥偵察,來觀察敵人兵力的虛實強弱。為裝佯動運用到絕妙的地步,就可不顯示出任何形,這樣,敵人對我們也就束手無策了。
用兵的規律就好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所以用兵打仗沒有固定刻板的模式,這正像水的流動沒有固定的形態一樣,能夠根據敵情變化而克敵制勝,這就叫做用兵如神。
軍爭篇
(按)本篇主要論述在一般情況下奪取勝利的基本規律,其中心思想就是怎樣趨利避害,力爭掌握戰場的主場權。
(要言)孫子說,爭取作戰勝利最困難之處,是要把迂回的彎路變為直路,要化不利為有利。故意用迂回繞道的佯動,並以小利引誘敵人,從而“後人發,先人至”,做到這一點,就算是懂得“以迂為直”的方法了。
爭取作戰勝利有有利的一面,也有危險的一面,不能不顧客觀條件而一味去爭奪先機之利,否則便會損失輜重,大量減員。要知道“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這一層道理。所以用兵打仗要依靠詭詐多變才能成功:根據是否有利來決定自己的行動,按照分散和集中兵力的原則來變換戰術。總之要衡量利害得失,然後相機行動。事先懂得以迂為直方法的就能獲勝,這就是“軍爭”的原則。
用兵打仗還要貫徹“四治”的原則。“四治”,就是指治氣、治心、治力和治變。所謂“治氣”,就是“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所謂“治心”,就是“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所謂“治力”,就是“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所謂“治變”,就是“無邀正正之旗,則堂堂之陣”。這些都是為將者必須掌握的用兵要領。
九變篇
(按)本篇主要論述在作戰過程中如何根據特殊的情況,靈活變換戰術以贏得戰爭的勝利,集中體現了孫子隨機應變、靈活機動的作戰指揮思想。
(要言)孫子說,通常用兵的法則,出征時在“圮地”不可宿營:在“衢地”應結交諸侯;在“絕地”不要停留:處於“圍地”時要巧設計謀:陷入“死地”時就要堅決奮戰。有的道路不要走,有的敵軍不要打,有的城邑不要攻,有的地方不要爭,有的國君命令可不必執行。如果將帥能夠通曉九變之利的,那就算是懂得用兵了。因此,“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兼顧到有利的條件,大事才可順利進行,兼顧到不利的因素,禍患才可預先化解。
用兵的法則是,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會來,而是要依靠自己作好充分的準備;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進攻,而是要依靠自己擁有使敵人無法進攻的力量。
將帥有五種致命的弱點,這就是死拼硬打,貪生怕死,急躁易怒,自矜名節,無原則“仁慈愛民”。這五點,是將帥容易犯的過錯,也是用兵打仗的災難,“覆軍殺將,必以五危”!
行軍篇
(按)本篇主要論述軍隊在不同的地理條件下如何行軍作戰、駐紮安營以及怎樣根據不同情況觀察判斷敵情等問題,並提出了“兵非益多”的精兵思想和“令文齊武”的治軍原則。
(要言)孫子說,凡是在山地處置軍隊,應當注意,應駐紮在居高向陽的地方,不要去仰攻敵人已占的高地;在江河地帶處置軍隊,應遠離水邊駐紮,居高向陽,不要面迎水流,如敵人渡水來戰,則應採取半渡擊的戰法去對付它。在鹽鹼沼澤地帶上處置軍隊,應迅速擺脫這類不利地形,不可逗留,萬一同敵軍相遇於鹽鹼沼澤地帶,就必須靠近水草而背靠樹林。在平原地帶處置軍隊,則應佔領開闊地域,主要冀側要依託高地,做到前高後低。總括起來說,處軍的基本原則是“好高而惡下,貴陽而殘陰,養生而處實”。這乃是作戰必勝的保證。
在妥善“處軍”的同時,也要善於“相敵”。例如,從敵人逼近而保持安靜的徵兆中,分析判斷其依仗著佔有險要地形的優勢;又如,從敵人離我很遠而前來挑戰的徵兆中,判斷識破其誘我前進的戰略企圖……這類“相敵”之法共有三十餘種,都是一個將帥所必須通盤掌握和巧妙運用的。
打仗不在於兵力愈多愈好,只要做到不輕敵冒進,並集中兵力、判明敵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援,也就足夠了。對待普通官兵,則要用政治道義去教育他們,用軍紀軍法的手段去管束他們,這樣就必定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地形篇
(按)本篇集中論述了利用地形的重要性以及軍隊在各種地形條件下進行作戰的基本指導原則,強調了將帥應具備的道德準則:“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
(要言)孫子說,地形有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險形、遠形六種。這六種地形各有自己的特點。例如,凡是可以前往,卻難以返回的地域,就叫做挂形。軍事指揮員應該根據這些不同的特點,實施適宜的作戰指導。如在通形地域上,就要先搶佔居高向陽的地方,保持糧道暢通,爭取對敵作戰的先機之利。總之應認識到,地形是用兵的輔助條件,判斷敵情,掌握主動,考察地形的險易,計算道路的遠近,這些都是高明的將帥所必須掌握的方法。“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軍事上有“走”、“馳”、“陷”、“崩”、“亂”、“北”等中必敗的情況,它們都不是天然的災害,而是由將帥的過錯所造成的。作為將帥對此要引起高度的警惕,努力避免這類情況的發生。這樣就要求將帥做到“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進不企求戰勝的名聲,退不回避違命的罪責,只求保全民,同時符合國君的根本利益。果真如此,那行動起來便不會有所迷惑,戰術變化也就不會有窮盡。“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九地篇
(按)本篇從戰略地理學的角度,論述了軍隊在多種不同兵要地理環境下作戰的指導原則,闡發了戰略突襲的理論和方法以及掌握運用軍心士氣的有效手段。
(要言)孫子說,根據用兵的原則,兵要地理可以區分為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等九大類。它們各有自己的特點,作為指揮者,就應採取不同的作戰指導。具體地說,就是在散地上,不宜作戰:在輕地上,不宜停留;遇到爭地,不可冒然進攻:逢上交地,要部署得宜,不可隔絕;在衢地上,則應結交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糧草;到了圮地,就要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就要設計運謀,突出重圍;困於死地,就要奮勇作戰,死裏求生。
要善於掌握軍隊的士氣。通常的作戰原則是,深入敵方腹地,軍心就穩定,反之,軍心就容易渙散。因為士卒的普遍心理狀態是:身處包圍就能竭力抵抗;形勢險惡,迫不得已就會拼死戰鬥;深陷危境就會聽從指揮。將帥應善於利用這種心理,“聚三軍之,投之於險”,即將部隊置於無路可走的絕境,以激發士卒的求生欲望,最大限度發揮其戰鬥潛能,殊死拼殺,死裏求生。所謂“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指的就是這層道理。
指導戰爭的關鍵,在於審慎地考察敵人的戰略意圖,“並敵一向,千里殺將”,以神速的機動,“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這就是所謂巧妙用兵從而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所以在決定戰爭行動時,要封鎖關口,銷毀通行符證,“無通其使”,在廟堂上仔細籌劃,作出戰略決策。一旦敵方出現間隙,就要迅速乘機而入,首先奪占敵方的戰略要害,不要輕易約期決戰;要根據敵情的變化,靈活決定自己的作戰行動,“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從而“威加於敵”,拔“其城”,實現戰略突襲的最終目標。
火攻篇
(按)本篇是有關先秦火攻作戰經驗的總結性文字,主要論述火攻的種類、條件、實施方法以及火發後的應變措施等問題,同時還包含有孫子的“慎戰”思想。
(要言)孫子說,火攻的方式有五種,一是焚燒敵軍人馬,二是焚燒敵軍糧草,三是焚燒敵軍輜重,四是焚燒敵軍倉庫,五是焚燒敵軍糧道。實施火攻必須有一定條件,煙火器材必須常有準備,放火要看准天時,起火要選准日子。同時還要根據五種火攻所引起的不同敵情變化,靈活機動部署兵力進行策應,以發揮火攻的威力。總之,用火來輔助軍事進攻,效果是至為顯著的。將帥對此應充分瞭解和掌握。
對待戰爭要慎重,應做到沒有利益不行動,不能取勝不用兵,不是危迫不開戰。“主不可以怒而必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所以在戰爭大事上,明智的國君要慎重,賢良的將帥要警惕,這乃是安定國家和保全軍隊的基本原則。
用間篇
(按)本篇主要論述在戰爭中使用間諜的重要性,以及間諜的種類、特點、使用方式。
(要言)孫子說,戰爭耗資巨大,後果嚴重,如果吝惜爵祿和金錢,不肯重用間諜,以致因不知敵情而導致失敗,那是十足的罪人。明君賢將之所以戰無不勝,建功立業,就在於能事先瞭解敵情。要事先瞭解敵情,則不可祈求於鬼神,不可用類似的事情去類此推測,也不可據日月星辰運行的度數進行驗證,而一定要取之於人,取之於那些熟悉敵情的人。
運用間諜的方式共有五種,即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它們各有其特殊的作用,其中尤以反間最為重要。要充分重視間諜在整個軍事活動中的地位,視他們為親信,予以優厚的待遇,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
從前商朝的興起,在於伊摯曾經在夏為間:周朝的興起,在於姜尚曾經在殷為間。所以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這是用兵上重要的一著,整個軍隊都要依靠間諜所提供的情報來決定軍事行動。
作者:
crap
時間:
2005-5-21 12:52 PM
感謝BeeDee兄分享, 孫子兵法真係好有用, 希望BeeDee兄再有好文分享
先 +30鼓勵
再加入精華
歡迎光臨 娛樂滿紛 26FUN (http://26f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