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歷代弘法高僧簡介
[打印本頁]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6-17 03:52 PM
標題:
歷代弘法高僧簡介
歷代弘法高僧簡介
佛陀入滅至今已經二千五百多年,如果沒有前人翻譯經典的留傳、沒有寺院、規約、律制等的建立、沒有各種思想和理論的發展、沒有不同形式之勸世詩詞與文章的鼓勵、沒有弘法人材的培育,後世人實難有機會能聽聞和了解當年佛陀的教化,及能持長遠的心來修行。
以上各種留傳至今的傳法方式,都是有賴歷代不少高僧在過去作出他們一生的努力所致。現從以下一些中國翻譯經典的高僧傳記的記載,重溫過去部份高僧的行誼 ,從而體會他們的貢獻如何影響後世乃至今日的中國佛教。
宗派
大乘傳法人 ─ 龍樹菩薩
(約西元150 - 250年)
由於龍樹菩薩,對空義有獨到的闡揚,他所宣揚的學說更成為大乘佛教的主要流派,所以大乘的學者都公認並尊稱他為大乘的鼻祖。
在印度,龍樹菩薩是中觀學派的創立者;在中國, 他被推尊為大乘八宗的共祖。中國佛教所展開出來的三論、唯識、天台、華嚴、禪、淨、密、律等的八個大乘派,都共尊龍樹菩薩為第一代祖師。
龍樹菩薩的《中論》、《十二門論》及《大智度論》,也普遍受到各宗歷代祖師的重視與推祟,成為這些宗派的思想泉源。在佛教史上,可說是釋迦牟尼佛以下最有影響力的人。
由於他所造的論述,數量之眾世所罕見,而且影響力深遠,所以有「千部論主」的美稱。
宗派(一) ─ 天台宗
東土小釋迦 ─ 智者大師
出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 ─ (西元 538 - 597)
智者大師他可說是中國承先啟後的最重要人物。 他建立中國第一個佛教宗派 ─ 天台宗,一個有教理、有教規、有修行方法及有徒眾之完整教派。天台教義是站在中國固有思想的基礎上,統合印度傳來的各種不同思想,納百川於一江,融合南北佛學,體現中國佛學思想的成熟。天台學在經論、禪定、戒律各方面均有建樹,對中國的影響至深。
在禪修上,大師於二十三歲便證得法華三昧,此後將各家禪法匯整,整理出一套止觀理論。他將禮佛懺儀具體地放入止觀的修行當中,也鼓勵念佛,對當時的社會大眾影響廣大。
中國第一宗 ─ 天台九祖
天台宗的實際創建人智者大師,三十一歲那年於金陵瓦官寺講《法華經》,後世遂以這一年為天台宗的開宗紀元。若論天台宗思想的起源,卻可上推自天竺龍樹菩薩、北齊慧文禪師乃至北魏慧思禪師。
龍樹菩薩約是西元二世紀至三世紀南印度人,當時印度流傳著一些重要的大乘經典如《般若經》,而龍樹菩薩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依《般若經》開創而來的。天台宗的根本論典《大智度論》就是依《般若經》最好的注釋。
慧文禪師與慧思禪師活動的年代可以說是相當的接近的,皆是在東晉亡國後北方的北齊、北魏年間。慧文禪師根據《大智度論》等禪經自行參學,悟出了「一心三觀」的禪法,當時的盛況據說可以用「聚徒數百、獨步江淮」來形容。至於慧思,當時尚以義學為重,而禪法尚未普及的佛教界中,慧思倡導的定慧雙修曾引起很大的震撼。
天台宗的理論系統雖是建立在智者大師之手,然而教團的實際運作,卻是由接下來的灌頂大師主導。 在灌頂大師的坐鎮下,天台宗度過隋末唐初這一段的歲月,在平順穩固的發展中,蘊釀了日後欣欣向榮的實力。佛教進入唐朝,開始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 天台宗由智威、慧威、玄朗之手,傳到湛然手上。湛然大師為了在各宗激烈的競爭中,將天台宗重新推出, 於是以豐富的著作重新闡釋天台思想,後入尊稱為天台中興祖。
天台宗是中國佛教的第一個宗派,在天台之前雖然也有其他學說體系,但都不成一宗派,天台宗以固定道場,弘揚自我主張,並傳下正式法脈,才構成了成立一個宗派的條件。天台宗的正式建立,給後來成立的宗派樹下典範。而他豐富的思想亦影響了其他各宗的思想內涵。
宗派(二) ─ 密宗
紅密大圓滿 ─ 蓮花生大士
生於唐太宗天寶十四年 ─ (西元755 - 798)
在西藏佛教歷史上,蓮花生是一位兼具歷史地位與宗教地位的重要人物。他不只是寧瑪派的始祖,也是為西藏密教奠立基礎的大德。
他尤其受到一般修持密法的人所祟仰,例如〈蓮華生大士心咒〉、〈蓮花生大師消除障道祈請頌〉、〈蓮花生上師啟請文〉以及〈蓮花十三法〉等,都是西藏寧瑪派修行者經常持誦的。他的著述收入《西藏大藏經》的,有《金剛摧壞陀尼釋金剛炬》、《吉祥空行世間怙主修法》、《祕密書狀》、《五三摩耶》、《吉祥空行世間怙主修法》、《祕密山狀》、《五三摩耶》、《曹普遍怡悅修法》、《長行述阿囉波左那修法》、《照明宮殿現桀暗燈》等。
西藏密教之父 ─ 阿底峽尊者
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 ─ (西元982 - 1054)
阿底峽尊者雖然是以修持密法為主,但是他卻具有相當深厚的佛學顯教基礎。阿底峽尊者一生除了在印度超戒寺的佛教中心,擔任住持,負責培育後進及教學外,最大的貢獻,就在於到西藏傳揚佛法。
阿底峽尊者的作品中,影響西藏佛教最大的,首推《菩提道燈》及《菩提道燈難處釋》。這是整頓了當時西藏佛教混亂的教理及修行次第,使步上教理系統化與修行規模化的正軌。故而西藏佛教有關修習道次第的論著,大多以此兩部著作為藍本。例如:岡波巴大師的《大乘菩提道次第解脫莊嚴論》;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等,都是傳承自阿底峽尊者的系統。
神密苦行僧 ─ 密勒日巴
出生於宋仁宗皇佑四年 ─ (西元1052 - 1135)
他是西藏佛教噶舉派的傳人,一生曲折傳奇的故事,如同一首動人的詩歌。
二十三歲,投馬爾巴門下,上師以苦行鍛鍊他。 經八大苦行和無數的小苦行,終獲上師賜修密的口訣。
三十一歲獨自在臥虎崖洞修行、靜坐,歷時四年。 後來上師再授拙十成就法。然後王白崖馬齒閉關修行,前後約十二年。
四十六歲時,降伏外道,先後完成《十萬歌集》等詩歌,傳誦後世。他刻苦自勵、精進苦行、注重實踐,成就非凡。他更將佛法以詩歌的方式,傳誦四方 ,以親切、平易的身教,度化眾生無度。
雪嶺星月星王 ─ 宗喀巴
生於元順帝至正十七年 ─ (西元 1357 - 1419)
在著作方面,留下遺著有一百七十二種。包括顯密二教的注釋書、禮讚文、祈禱文、對後學的教導書、書信、密教儀軌、成就法及詩集等。其中,重要的著述之一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其次《密宗道次第廣論》也是代表作之一。這兩書主要是對顯、密二宗有系統的論述,是創立格魯派的理論基礎,也代表他對修持佛法整個的看法。
建立了自己的傳承體系,產生了藏族及蒙古族在歷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格魯派,使其他的教派如薩迦、噶舉、寧瑪等,並亦受到了影響,改變了原來的作風。
宗派(三) ─ 華嚴宗
華嚴金獅子 ─ 法藏大師
生於唐太宗貞觀十七年 ─ (西元643 - 712年)
法藏大師在佛教史上最明顯的貢獻,是依據印度《華嚴經》, 結合中國的民族特色,創立了華嚴宗。 他的宗教活動及哲學思想對當代及後世的佛教生活與文化思想,具有多方面且深遠的影響。
佛教史方面,他的華嚴思想、判教學說和修行實踐等等論點,對當代與後世都起了巨大的衝擊與變化。 不但對天台宗、唯識宗、禪宗帶來影響與作用 ;也推動了朝鮮和日本華嚴宗的創立與發展。不少學者認為法藏和華嚴宗的哲學理論思惟,是中國佛教各宗中水準最高的,是中國佛教理論思惟的巔峰,推進了中國佛教思想的發展。華嚴宗迄今依然活躍於東南亞地區,法藏大師大量的著述及其所包的豐富內涵,依然是現代哲學界極重視且珍貴的遺產。
宗派(四) ─ 三論宗
雄辯破邪魔 ─ 吉藏大師
生於梁武帝太清三年 ─ (西元549 - 623)
由於吉藏大師在《三論玄義》總述三論宗要時,開宗明義便標出「破邪顯正」,因此後人往往以「破邪顯正」為三論宗的中心教義。破邪就是要破除「有所得」的見解,以彰顯「無所得」的空義。
自從鳩摩羅什大師、僧肇大師以後,三論宗衰微了一段時期。到了吉藏大師不但發揚光大,更使三論宗的學說廣披於中國南北方,成為當代的一大宗派,也因此大師被尊為三論宗的六祖與集大成者。吉藏大師成了三論宗的代言人。
宗派(五) ─ 淨土宗
中國淨土是後漢靈帝光和二年 (西元179)支懺譯出《般舟三昧經》,才開始弘揚。由於祖師大德門的大力推廣與弘揚,淨土念佛法門在現在的中國便成為盛行,最普遍的修持法門。
初祖 ─ 慧遠大師 (東晉)
在廬山居住三十多年,栽培了無數的優秀弟子,為佛教後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力量。他招攬西方僧人翻譯佛經,遣派弟子到西域求取經典,使僧伽提婆的「毗曇學」與佛陀跋陀羅的禪法得以流行,及傳播《三論》,使大乘佛教空宗的中觀學說在南方廣泛流傳。
他是最早闡揚佛教的因果報應說,提倡阿彌陀佛的淨土及念佛三昧的第一人。
慧遠大師曾在廬山結白蓮社,與當時有相同誓願的一百二十三位賢人,共同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求生的宗風及中國淨土宗的主流成立,這也是中國彌陀淨土法門流行的開始,慧遠大師也因此被尊為淨土宗的初祖。
二祖 ─ 善導大師 (唐)
善導大師在追隨師父道綽法師時,勤苦精進,發心念佛,得念佛三昧。三十餘年,修不倒單 。日常行持精嚴,平日除了為人演說淨土法門外,就是一心念佛。據載,大師晚年每念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就有一道光明從口中出,十聲至千百聲,光亦如是,所以世稱光明大師。
三祖 ─ 承遠大師 (唐)
大師生於延和元年 (西元712 - 802) 曾至荊州,後來居住在衡山,並啟建彌陀寺,史傳記載他經常施食給生病及貧困的人們。由於法緣很殊勝,受到他教化的有好幾萬人。後來代宗賜名給他的居所為「般舟道場」。
四祖 ─ 法照大師 (唐)
大師起初在廬山唸佛三昧,後來到衡山向承遠法師學習。於大曆二年 (西元767) 棲息在衡山向承遠法師學習。於大曆四年夏在衡州湖東寺啟建五會念佛道場。曾依《無量壽經》立五會念佛,以音韻弘揚淨土法門。傳記人提到他由於精誠而感應阿彌陀佛現身,且得文殊、菩賢二菩薩授記。
五祖 ─ 少康大師 (唐)
少康大師在十五歲的時候就誦過《法華經》及《楞嚴經》等,後來又聽了《華嚴經》及《瑜伽》等論著。後來到了白馬寺,看到善導大師所寫的〈西方化導文〉, 於是下定決心修學淨土法門。史傳記載 :當地人剛開始都不太願意念佛,後來少康大師利用錢給孩童的機會,要求他們念阿彌陀佛,因此念佛的人於是越來越多,當地不論富貴還是貧困的人都知道念佛。
六祖 ─ 永明大師 (五代)
永明延壽大師原屬於禪宗法眼一系的門徒。後來則一意修淨土法門。晚年獨自到南屏山頂念佛,信眾感受到他念佛求生西方的懇切,於是特別為他啟建西方香巖殿。開寶八年示寂,享年七十二歲。
七祖 ─ 省常大師 (宋)
省常法師生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十七歲出家,仰慕廬山遠公的風範,於宋淳化年間 (西992) 遷居杭州西湖昭慶寺,專修淨業,並集合眾人成立蓮社念佛,名為易行社,自稱淨行弟子。曾經剌破手指以血和墨書寫《華嚴經淨行品》。
八祖 ─ 蓮池大師 (明)
雲棲袾宏大師 十七歲時,見老太太每天念佛,從此知念佛的不可思議功德。三十一歲出家。於隆慶五年 (西元1571) 入杭州雲棲山結茅屋居住。後建大殿禪堂,恢復古代雲棲寺舊觀,成立念佛遠近馳名的念佛大道場。 萬曆四十年向西稱佛名而逝,年八十一歲。 蓮池大師精念三昧,著有《阿彌陀經疏鈔》、《淨土發願文》、《淨土疑辨》、《四十願問答》、《往生集》等,並收集有歷代禪宗大德《禪關策進》。
蓮池大師以禪的觀念和方法,來弘揚淨土,使禪者歸向淨土,也使修行淨土者,得到禪修的實益,這對當時的佛教界影響非常大。
大師主張持名念佛,認為只要念「阿彌陀佛」名號,念到一心不亂,命終時便可往生西方淨土。 此外 ,極重視布施、持戒、提倡戒殺、放生運動,可說是今日動物保護者的前輩。
他模仿唐朝懷海禪師的「百丈清規」,訂立嚴格的戒約,建立良好的僧團制度,對當時佛教的流弊,亦產生極深遠的影響。他一生著作有日常隨筆,信扎詩歌,後人輯之,名為《雲棲法彙》。
九祖 ─ 智旭大師 (明)
智旭大師字藕益,世稱靈峰藕益大師。二十歲喪父,讀《地藏菩薩本願經》發心學佛。二十四歲出家。 後往經山坐禪,天啟三年夏天,有體悟的境界。後遍閱律藏,天啟六年,閉關自修,遇重大的疾病,一意勤修念佛法門。晚年居住在靈峰山。順治十一年 (西元1654) 辭世,享年五十七歲。
生平著作甚多,合四十餘,其中以《閱藏知津》、《淨土十要》、《阿彌陀經要解》、《求生淨土偈》等最聞名。
他將整理閱覽藏經的心得,完成了《閱藏知津》這本書,將佛教大藏經中有關的經、律、論,加以分門別類,目的在幫助有心人閱讀藏經的人,能知道閱讀的先後順序。
此外,他把參禪、念佛與天台教觀融合為一,他雖然沒有自認是天台宗的子弟,但他的許多經論與著述,卻成為後來天台宗立論的依據,並形成了融合教、觀、律而歸入淨土的靈峰派。
十祖 ─ 行策大師 (清)
行策大師於天啟六年 (西元1626年),父親夢憨山大師入室而生,所以又名為夢憨。及長,父母相繼逝世, 發願出家。 年二十三歲,投武林理安寺問公出家,五年後,行策法師住報恩寺,遇同參息庵法師,勸修淨土。康熙二年 (西元1663年) 到杭州法華山西溪河邊專修淨土法門。康熙九年,住虞山普仁院倡興蓮社。大師的著有《勸發真信文》。
十一祖 ─ 實賢大師 (清)
實賢大師從小吃素,二十四歲參﹁念佛者是誰﹂有所省悟。曾於佛前燃指,發願四十八願,而有舍利放光的感應。晚年居住在杭州,結蓮社。判日課為二十分, 十分持名,九分作觀,一分禮懺。雍正十二年 (西元1734年),四十九歲時合掌連稱佛號面西往生。著《勸發菩提心文》、《西方發願文注》、《續往生傳》、《淨土詩》一百零八首。
十二祖 ─ 際醒大師 (清)
際醒大師,字徹悟號夢東,從小熟讀中國的經書, 出家後不但博貫性相兩宗派的理論,而且遍訪各大叢林並擔任講師席位。後居住在紅螺山資福寺,一心專門弘揚淨土宗,是乾隆、嘉慶年間,推動淨土法門的最重要人物。 著作有《念佛伽陀》。
十三祖 ─ 印光大師 (民國)
印光法師因自小生病而接觸佛法。二十歲至終南山五台蓮花洞禮道純和尚出家,讀發願文及小淨土文, 知修行禪淨的成就及功夫的難易,決心專修淨土 ,以全部的時間來弘揚淨土法門,自號慚愧僧。
民國元年起,印光大師經常以「常慚愧僧」的署名發表文章在佛學叢刊,他的文章容易了解、深入淺出,具大悲心、有真感情,文筆典雅。 那個年代裡, 他幾乎是全中國家喻戶曉的佛教大師。由於他感化的人非常多,所以被稱為民國以來淨土宗的發揚者,也被尊稱為淨土宗十三代祖。
歡迎光臨 娛樂滿紛 26FUN (http://26f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