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要到一些公司或企業求職時,工資、福利、待遇是和求職者緊密聯繫在一起和必不可少的。貨比三家是做買賣的基本原則,人才擇業,實際上就是推銷自己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買賣,應當貨比三家,從而找到最能體現自我價值的發展機會。但是,目前有一種說法,即在擇業的過程中,最好不要問自己的薪酬,否則可能引起招聘者的反感,甚至有的人事經理更加絕對地說,如果應聘者主動問薪酬,我肯定讓他走人。 P7 N- t8 a: ^% p' }$ \( f
5 R' _8 i3 U$ i1 n$ ?; w& c: a) \ 於是這就給應聘者出了一道難題:主動問吧,怕被人看成斤斤計較,弄得不好還要得罪招聘者;“打悶包”吧,心又不甘,況且萬一“開包”開出個低得自己難以接受的價,豈不是自己給自己吃藥。 ' L4 ?; ^- ]6 h0 K% M6 j
4 S& K3 B: w! S' j. d. q* L
依筆者之見,問題的關鍵並不在該不該問薪酬。而在於你問的這個問題要把握好三個W:when、where和why。以下四種情況對應聘者來說大概碰到的機會會多些,在此特作些介紹: ! [, n! p# q. O3 L" I4 c
# w! {+ [7 A, q7 N" w+ b! b
1、在人才交流會上,當你遞交應聘資料時,可以不失時機地問一聲:這個崗位的收入大約是多少?由於交流會人多嘴雜,招聘者忙得焦頭爛額,很可能在不經意中露出真相。如果他不願回答甚至有反感,由於此時亂哄哄的,他也不大可能耿耿於懷記住你的名字,再“秋後算帳”。 4 O- P, |( G1 Q
1 M! F$ y: x& |$ M1 [% Q6 J/ a6 U 2、面試時,在談到你的工作經歷時,招聘者往往會問你現在的收入情況。你可以在回答了對方的問題後,反問一句:這個標準與貴公司的招聘者不會回答準確數位,但是因爲有了參照物,他的回答也許會含蓄些。比如,“不會低於過去的收入”或“目前我們可能還達不到這個水平,但差距不會很大”之類。通過這些回答,你可以推算出新崗位的大致薪酬水平。即使對方不作正面回答,或對這個問題是“承前啓後”後,所以也無法過分怪罪於你。 . ]3 {4 {* U2 `9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