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古文明 ~ 神秘的國家──西夏王朝 [打印本頁]

作者: waihung82    時間: 2005-6-27 10:45 PM     標題: 古文明 ~ 神秘的國家──西夏王朝

古文明 ~ 神秘的國家──西夏王朝

神秘的國家──西夏王朝
與古印加文化和瑪雅文化的消失之迷一樣,中國古代曾盛極一時的西夏文化在公元13世紀突然消失,給後人留下了數不清的難解之迷。西夏古國及其文明被披上了「神秘面紗」,西夏研究被歎為「絕學」。
  二十一世紀最後一個秋天,在西夏故地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郊,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傳出一個驚人的消息:西夏王陵考古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搶救保護性發掘獲得重大發現,一尊人面鳥身、雙臂殘缺的精美石雕像--「迦陵頻伽」,漢語譯作「妙音鳥」首次出土。「只聞其名,未見其形」的中國考古界專家認為,「迦陵頻伽」可與古埃及金字塔前神秘的獅身人面像和古希臘的殘臂維納斯媲美。
  然而,這僅僅是西夏文明的「冰山一角」。從西夏王陵到西夏佛塔,從西夏文字到西夏印刷術……一個個千古之迷在西夏故地陸續被揭開,一部部專著相繼問世。中國歷史上曾經存在兩個多世紀的神秘王朝--西夏,漸漸重現在世人面前。讓我們追尋西夏的蹤跡,去開掘一個個千古寶藏,尋覓遙遠的西夏文明。
    西夏是中國歷史上以黨項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公元1038年嵬名元昊正式稱帝,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國號"大夏",西夏語稱"大白高國",傳10帝,凡189年,於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滅。由於其疆域在黃河以西,故史稱西夏。西夏的建立,對促進我國古代西北地區的統一和發展,曾做出過顯著的貢獻。

黨項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西羌的一個分支,原居住在今青海、西藏、四川交界的黃河河曲析支之地。唐朝初,黨項羌受吐蕃勢力之威逼,向唐王朝請求內徒,於貞觀年間舉族內遷,此後歷經200年,黨項羌才在今陝西北部和甘肅慶陽等地安定下來,並不斷發展壯大了起來。

唐末,黨項羌已發展成為一個足以與中原地區相抗衡的夏州割據政權。五代時中原多故,王命不及,黨項夏州政權充分利用這一大好時機不斷進取,經繼遷(元昊祖父)、德明(元昊父親)兩代苦心經營,其勢力進一步加強,疆域得以拓展,至元昊時期,黨項政權已發展成為一支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完全可以與北宋、遼鼎足的割據勢力。在此基礎上,元昊經過改姓建制,創立文字、禿髮易服、更定禮樂等一系列突出政權獨立性與本民族特色的準備之後,於1038年正式建國稱帝。元昊統治時期,其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轄地包括今寧夏、甘肅大部、陝西、內蒙古、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區。西夏境內生活著黨項、漢、吐蕃、回鶻、韃靼等多種民族,黨項人在政治和文化上都屬於主導地位。

始建於西夏王朝的神秘之塔 108塔

出銀川不足百公里,就到了黃河上有名的青銅峽水電站。在大壩庫區的西坡,在一片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荒涼地方,存有108座喇嘛塔組成的塔群。渾黃色的塔身,輝映著青銅色的峽谷,遠遠看去,耀眼的金色格外醒目。

  在一個斜陽映照的下午,穿過巍峨的輸電塔線路,走完了灰撲撲的沙石土路,來到了綠樹點綴的塔群下,試圖尋覓這些塔誕生和存在的緣由。

  這是從明代起就稱這為「古塔」。這些塔是幹什麼的?裡面大約葬的是和尚。

  塔群排列呈等邊三角形,以雙行奇數向上遞減。最頂端是一座大塔,塔後還有一座規模不大的小廟。當地人說,這些塔表示著人生有108種煩惱,數一塔就少一種煩惱,到此一遊的人們都愛數塔。於是,遊客們都開始一邊攀登,一邊點數,常常點來點去,數字就忘了,只好從頭再來。

  細看這些喇嘛塔,圓肚尖頂,高約兩米,不僅風格一致,而且材料統一,成色也屬於同一時代。可以斷定,這些塔是由一個建築師設計並督造的。如果說裡面葬的是和尚,沒有戰亂,百餘和尚為什麼同時死去?如果這些和尚死於戰亂,史書上為何沒有記載?還有,附近百里沒有任何寺廟,即使安葬和尚,這些和尚生前又在哪兒唸經?如果百餘和尚一起死去,誰又有這麼大的財力和雄心,在這河邊的山坡上,安排了這麼大的墳地?要知道,受過皇帝御封的少林寺,也沒有這麼整齊劃一的葬身塔林。

  當地人還有一種說法,說這是宋朝穆桂英在這裡點過將,後人在這曾經是點將台的地方修建了這麼個紀念性的建築。

  走進塔群,塔建得很堅固,無論是基礎還是塔身,這麼長的時間過去了,沒有任何人為損壞,也見不到任何自然留下的創傷。翻翻史書,得知當年有個叫李元昊的人,與大宋王朝分庭抗禮,建立了一個獨立的西夏王國。為了表示和宋朝徹底決裂,還自創了一種筆劃繁雜的西夏文字。如此心胸,他能容忍建立這麼個對自己是恥辱的建築麼?還有,當年橫掃歐亞的成吉思汗,在連戰連捷之後,剿滅西夏時居然戰死在自己的家門口。後來西夏滅亡,惱羞成怒的蒙古馬隊,對西夏王國進行過洩憤式的掃蕩,對西夏王陵都毀滅得這麼徹底,可為什麼這裡獨獨保存了這麼完好的一片塔林?

  沒有答案,也找不到理由。站在塔群的頂層,遠眺黃河,黃河東流,有了大壩的阻隔,流速緩慢。儘管時光流逝了千年,這裡依然人煙稀少,人跡罕至。這些塔始建於何時,建塔有何用處,千百年來為什麼保存這麼完好,沒有任何答案。看來,似乎史學家對這也不感興趣,要不,地下埋藏的斷壁殘垣都有人淘神費力去考證,為什麼黃河邊這麼大的一片古塔卻一直沒有人研究呢?

圖片附件: 難解的寧夏108塔.jpg (2005-6-27 10:45 PM, 45.1 KB) / 下載次數 88
http://26fun.com./bbs/attachment.php?aid=398510&k=01fc9d8c030712b4d4748cfcac609b3a&t=1732958197&sid=t2x7v0


作者: waihung82    時間: 2005-6-27 10:46 PM     標題: 西夏文字之迷

西夏文字之迷
為什麼曾經盛極一時的西夏古國在歷史上突然神秘消失?為什麼曾經通行西夏全境的西夏文最後變成了神秘的「死文字」?建立西夏古國的黨項人後裔如今又流落何方?昨天,在國家圖書館開展的「西夏珍貴文物展」上,這些「西夏千古之謎」您都可以找到答案。
  從黨項人元昊稱帝建立「大夏國」,到1227年被蒙古人所滅,西夏在我國寧夏、甘肅、陝西、青海一帶雄踞300餘年,創造了包括西夏文在內的一系列燦爛文化,然後突然消失,並且在現存史料中不留一點痕跡,使它成了一個異常神秘的國度。
  看到了被專家稱為「死文字」的西夏文,結構方方正正,極像漢字的蠅頭小楷,可仔細一看,卻一字不識。專家介紹,西夏建國之初,曾借用漢字的偏旁部首和造字法,創造了自己的文字——西夏文,一共6000多字,通行400餘年,但後來卻神秘失傳,直到19世紀中葉,人們還不知道,北京居庸關長城過街門洞上的六種石刻字體中,有一種就是失傳已久的西夏文。
  中國社科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史金波教授介紹,近代隨著專家們的不斷挖掘、對比、翻譯,「死文字」又逐漸活了過來,但目前,國內能識西夏文的只有10個人左右,相信通過對「死文字」的解讀,人們將逐漸揭開西夏古國的神秘面紗。

西夏文字的起源

黨項在內徙以前仍處在原始遊牧部落時期,過著「不知稼穡,土無五穀」、「畜嫠牛、馬、驢、羊以食」的遊牧生活,他們「逐水草而居,但候草木以計時歲」。社會形態尚處於原始社會父系氏族公社末期,生產力水平低下,無法令賦稅,也沒有文字。內徙後,由於長期受到各民族特別是漢族文明的影響,社會經濟與文化都有了長足的發展。西夏社會形態的變更與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文化發展的先驅。黨項族歷經數百年的輾轉遷徙,不斷吸取融入了其他民族的生產力技術與先進文化,從而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進程。特別是西夏建國前夕,由於政治與經濟上需要有一個獨立的局面,文化也相應地需要從漢族文明的母體脫離出來。在生產發展以及與其他民族文化的撞擊中黨項文化有了新的質變,而文字的創制則是這種質變的顯著表現。在西夏建國前夕,元昊為了進一步突出民族文化的秀才特質,於是創制了記錄黨項語言的文字——西夏文。

西夏文字的創造

西夏文字創制於元昊建國前的公元1036 年左右,由大臣野利仁榮演繹而成。文字的創制是民族文化發展到成熟階段的重要標誌,它給本民族的人民在思想交流和文化傳承上帶來莫大的便利,也使後人研究這種文化與黨項民族語言成為可能。西夏文的創制參照了漢字創制的"六書"理論,採用合成法進行造字,即先創造了一些文字元素,即我們常說的字根或母字,然後再用合成法繁衍出更多的西夏字。

在西夏文中,除有很少的一部分是直接採用文字元素創字外,絕大部分是合成造字。包括會意、音意、對稱、互換、反切、長音等六種合成法。如:

會意合成法:西夏文「水」字中的一部分+「土」字合成(泥)

音意合成法:讀音為「令」的西夏文的一部分+西夏文「絹」字的一部分,合成西夏文「     」

互換合成法:(指)——(趾)(逃)——(服)

對稱合成法:(雙)(唇)(中)(分)

反切合成法:讀音為「妻」的西夏字的一部分+讀音為「因」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合成漢族「秦」姓的西夏字。

長音合成法:讀音為「阿」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含意為「長」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合成阿長音。

西夏文字創制後,元昊即下令推行國中,詔令國民悉用蕃書。以法令的形式確立了西夏文的地位,並於建國初期設立" 蕃字院",選拔西夏貴族子弟加以教之,以期傳播。因此西夏文字很快就在西夏國中通行。西夏滅亡後,西夏文字一直到明代中期尚有少數黨項後裔還在使用。此後便被歷史所淹沒,變成了一種死亡的文字。清嘉慶九年(1804年),《重修涼州護國寺感通塔碑》被發現後,學者根據該碑上的漢字與西夏文對照及記年,才重新確認了這種文字即是衰亡已久的西夏文。

《文海》、《音同》與《蕃漢合時掌中珠》

西夏文字就目前發現的文獻資料證實,大約有5900 多個。內蒙古額濟納旗黑水城出土的西夏辭書《文海》與《音同》收字最全。這兩部辭書是由西夏時期的黨項族人編著的,為進一步研究西夏語言、文字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同時出土的還有一部由黨項族人骨勒茂才編著的辭書《蕃漢合時掌中珠》,它是用漢文與西夏文對音、對意的方式編成的,並收錄了許多黨項語詞彙,因而成為後人解開西夏語言、文字的鑰匙。近百年來,中外專家學者經過艱苦不懈的努力鑽研,結合這些珍貴的文獻資料,已基本掌握了西夏文字的結構與部分語音,使西夏學的研究有了明顯的突破。

圖片附件: WORDS.jpg (2005-6-27 10:46 PM, 23.6 KB) / 下載次數 32
http://26fun.com./bbs/attachment.php?aid=398513&k=f59ea987ea94508201460e056f9e2d7e&t=1732958197&sid=t2x7v0


作者: waihung82    時間: 2005-6-27 10:46 PM     標題: "東方金字塔"--西夏王陵之迷

"東方金字塔"--西夏王陵之迷

西夏王陵一帶地勢平坦,被山洪沖刷出的道道溝坎縱橫交錯。這些不太深也不很寬的山洪溝裡,生長著北方特有的酸棗樹,樹冠不大,但厚實油亮的綠葉卻十分濃密。它們像一條條綠色的絲帶,疏密相間地交織在方圓53平方公里的陵區裡,網著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沒有一條山洪溝從帝王陵園和陪葬墓園中穿過。西夏建陵近千年,賀蘭山山洪爆發不計其數。但是,沿賀蘭山一線,僅有西夏陵區這片土地沒有遭受山洪襲擊。原因何在?至今是「謎」。

 770多年前,西北大地聳立著一個與宋、遼鼎立的少數民族王國——「大夏」封建王朝,西夏語為「大白高國」。因其位於同一時期的宋、遼兩國之西,歷史上稱之為「西夏」。1227年,經過一番血雨腥風,蒙古成吉思汗的大軍攻下了西夏王朝後,對西夏黨項人進行了毀滅性的殺戮。這個在戰火中湮滅的西夏王朝在歷史典籍上記載極少,《二十四史》上也沒有對西夏王朝的記錄。如今這個曾經顯赫一方的西夏王朝留給後人的,只是一個又一個謎。西夏王陵是西夏王朝留給世人的最大一處遺存。隨著西夏王陵3號陵園建築遺蹟的田野考古發掘工作結束,人們從那些廢棄的建築、出土文物和殘缺的經卷中,尋找著這個古老王朝的蹤跡。

西夏王陵的考古發掘與調查開始於70年代初期。1972年解放軍某部到賀蘭山泉齊溝建設施工時,發現了很多文物。經過專家認定,這裡是西夏皇家墓地所在。此後的30年間,寧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對西夏王陵做過多次的調查、測繪和發掘。從2000年9月到今年10月的對3號陵的地面田野調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寧夏考古所和西夏陵區管理處3家聯合開展。國內著名的考古專家蔣忠義、楊國忠、徐殿魁受國家文物局的委託在陵區發掘現場指導。這是目前對西夏王陵最大規模的一次考古。一年多來考古工作者對西夏王陵3號陵一共清理髮掘面積32000平方米,出土了14萬件的瓦當和200件建築裝飾品,其中主要有磚瓦、滴水、瓦當、龍頭脊獸等大量建築裝飾構件,特別是還出土了迦陵頻伽等一批珍貴文物。

  西夏王陵作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蹟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其獨特的陵塔有「東方金字塔」的美譽。9座王陵每一座都是一座獨立完整的建築群體,它坐北朝南,呈縱長方形,莊嚴肅穆,高大雄偉。

  3號陵園是9座西夏王陵中佔地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考古專家認定其埋葬的主人是西夏的開國皇帝李元昊的墓地。對西夏王陵的考古主要也是發掘3號陵園為主。

  考古專家指出,此次對3號陵的發掘取得了重大的發現:整座陵園建築形制是以塔為中心而進行布局的,陵園所有地面建築形制首次基本清楚地呈現在世人面前,發掘對3號陵園的建築布局、結構和風格也都有了清楚的認識,改變了以前人們對西夏陵園形制的許多看法,對西夏喪葬習俗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大量文物古蹟以其豐厚的西夏曆史文化沉澱、重大的文物價值和獨特的建築形制,集中反映了西夏曆史文化特點,向人們展示了一個西夏文化的博大寶庫。

  西夏王陵中的陵塔被譽為「東方金字塔」,陵塔位於陵城西北隅、墓室的正後方,是西夏陵園中重要而又特殊的建築,為中原地區陵墓所未見,能反映出西夏貴族某種特殊的葬俗。在對3號陵園發掘前,專家都認為「東方金字塔」建築為實心夯土台、八角錐形,上部層層內收呈七級。這次發掘已經肯定陵塔不是八角形的,是圓形塔基,大體直徑有34米左右,塔基上面是七層還是五層現在無法確定,將來通過測量後才可見分曉。

2000年4月30日,考古隊隊員在對3號陵園的清理髮掘中,在陵園的東北角闕,發現了一尊造型完整的人面鳥身的「鳥人」。經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專家蔣忠義認定,這「鳥人」是《阿彌陀佛經》中記載的迦陵頻伽。這是西夏史考古的首次發現。迦陵頻伽是梵語的音譯,漢語譯作妙音鳥,是喜馬拉雅山中的一種鳥,能發妙音,是佛教「極樂世界」之鳥,它們應是佛教建築上的裝飾物。

在以前對西夏陵的研究認為,王陵中的陵塔在陵園大門的西邊。在此次發掘後,專家認定,墓區出現的整個中軸線顯示出西夏陵獨有的特點:墓道正對著獻殿,和獻殿是整個連接起來的,這在全國是頭一次發現。主持發掘的蔣忠義先生推測,這可能是帝王靈柩運來以後,先在獻殿上置放一下,然後由獻殿後面北側門一直運到墓道里,這也是全國頭一次發現,很可能與西夏人的信仰觀念和鬼神崇拜有關。

專家在發掘時指出,西夏陵園吸收了我國秦漢以來,特別是唐宋陵園之所長,同時又受佛教建築的巨大影響,使漢族文化和佛教文化與黨項民族文化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建築形式,這充分顯示了黨項民族的崇拜觀念和生活習俗,在中國陵寢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但是由於多種原因,西夏陵和陪葬墓的制度以及陵園附屬文物的研究和考證方面還亟待深入。

  西夏陵在歷史的長河中所遭受的破壞是歷代帝王陵墓所受毀壞和盜掘最為嚴重的。3號陵墓道的北頭和南頭也已發掘完畢,在封土上已發現了鎏金的銅泡 (古代在衣服或馬具上的裝飾物)、銅鏡的殘片和鐵鎧甲片。主持發掘的專家蔣忠義先生認為這是由墓室裡盜出的,可以確定當年蒙古大軍破壞陵園時遺留的盜墓坑肯定已經盜到墓室了。

  另外,西夏的史料和相關的證物極少,以物論史、以物證史,深入揭示西夏曆史內涵非常困難。故準備發掘另一處陪葬墓,以進一步揭開西夏王朝的神秘面紗。
作者: waihung82    時間: 2005-6-27 10:48 PM     標題: 坐落於額濟納旗的西夏黑城衰落之謎

黑城位於阿拉善盟額濟納河下游的東方,巴丹吉林沙漠的邊緣,高額濟納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達蘭庫波東南約20公里處。黑城是北方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國的古都,黨項語叫「亦集乃」。額濟納是「亦集乃」的變音。
  黑城為長方形,周長約1公里。東西兩牆中部開設城門,並築有甕城,現在城牆仍高聳地表,高達10米。城內的街道和牆壁及整齊排列的木頭簷柱從流沙中露出。城外西南方,有一座蒙古包頂、壁龕樣式的禮拜堂仍完整地矗立於荒野。
  黑城外圍有一片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寬約25公里的地域,被當地牧民稱為「幽隱神秘的黑沙包」。據說,在重疊的沙包下埋藏著一個古屯田區和田舍。沙包連綿,神秘莫測,連最有經驗的牧民深入其中也有迷路的危險。據推斷,額爾古拉是漢代、西夏、元代的主要屯田區和居民區,由於沙化,有些房舍深埋沙下。內蒙古文物工作隊於1963年曾經從沙窩中清理髮掘出一座廟宇,發現了一些色彩斑斕、姿態優美的元代佛像。據史書記載,漢武帝曾發戌甲卒18萬,在張掖、酒泉至居延一帶戍守屯田,因而出現了人口眾多、商賈發達的城市。民間傳說黑城由一位黑將軍(名哈日巴特爾)駐守。敵軍攻城時,先把自額濟納河經黑城的支流堵塞,切斷了水源。黑將軍率眾死戰,直至儲水耗盡,乃下令將城中所有金銀珠寶秘藏在一口枯井中,最後戰死。城陷,敵軍屠城,黑城從此成為荒涼的的廢墟。
  1929年,蘇聯地理學家科茲洛夫第三次來到黑城,尋找黑將軍埋藏在城內的珍寶。他僱用當地牧民挖掘了兩個月,挖到一定深度,便解僱了牧民,由他的隊員挖掘。兩名隊員跳入坑裡後,鼻子流血,昏迷不醒,其中一名死亡。挖掘被迫停止,洞穴被重新填埋。迷信的說法是,有寶便有蛇,蛇是珠寶的看護神。科茲洛夫便散布說:「洞內有兩條大蛇守護,凡人不得入內。」現在,掘寶遺址仍清晰可辨。
  黑城聞名於世就是因為探寶而發現意外的文物引起的。近代,外國人來黑城探寶的,除科洛夫外,還有英國的斯坦因率領的「探險隊」。他們為尋黑將軍的寶藏,到處亂挖,始終沒有找到那口枯井,卻挖出了大量的西夏和元代文書以及其它文物。科茲洛夫在一座藏式佛塔裡發現了刻本、抄本書籍2000種以上,並發現300張佛畫和大量木製的、青銅鍍金的小佛像。另外,他還在一座公主墓中發現了畫在絲綢、麻布和紙上的佛教繪畫25幅,至今保存在列寧格勒博物館。挖掘出的書籍中有著名的西夏漢文字典《番漢合時掌中珠》,後來人們據此解讀了西夏文。有關黑城的考古資料和研究報告發表後,黑城便引起世界有關考古和旅遊者的關注,成為人們嚮往的神秘地方。

圖片附件: 面對日漸離我們遠去的古城,被譽為“沙漠之舟”的駱駝也顯得有點無奈.jpg (2005-6-27 10:48 PM, 4.2 KB) / 下載次數 16
http://26fun.com./bbs/attachment.php?aid=398526&k=6be5f39d0c6ac88568864cdf2d70a1a6&t=1732958197&sid=t2x7v0



圖片附件: 黑城沙化現象極為嚴重。9米高的城墻上已堆上了高高的沙丘.jpg (2005-6-27 10:48 PM, 3.5 KB) / 下載次數 12
http://26fun.com./bbs/attachment.php?aid=398527&k=ad611ec07f08f68542c4772227f2b9d5&t=1732958197&sid=t2x7v0



圖片附件: 黑城西南隅及西城南段缺殘嚴重,這裡也是遊人踩蹋嚴重和遭風沙破壞最嚴重的地段.jpg (2005-6-27 10:48 PM, 3.8 KB) / 下載次數 5
http://26fun.com./bbs/attachment.php?aid=398528&k=c9e0943e4f8a6b6811b1432b9551a54e&t=1732958197&sid=t2x7v0



圖片附件: castle.jpg (2005-6-27 10:48 PM, 9.4 KB) / 下載次數 9
http://26fun.com./bbs/attachment.php?aid=398529&k=b1a8aed3878b4708f52f5205fe435634&t=1732958197&sid=t2x7v0


作者: waihung82    時間: 2005-6-27 10:48 PM     標題: 相擁千年的骸骨墓之謎

相擁千年的骸骨墓之謎

六盤山腳下,一座古墓中,兩具骸骨。一個側臥,一個微側。「你望著我,我望著你」,雙臂交疊相擁,雙腿交錯重疊,就這樣默默地相擁相視了上千年,演繹著千古絕唱。

 儘管考古專家一再提醒記者,兩具骸骨的身份還未最終確定,但站在他們的墓葬旁,仍然想起《巴黎聖母院》中那最經典的一幕愛情場面:卡西莫多默默地走入艾絲梅拉達的墳墓,靜靜躺到了心上人的身邊,欣慰而滿足地陪著她死去………

  據《華興時報》報導,一位清理古墓的民工說,古墓的兩位主人也許是一對露水夫妻,他們為了偷情,寒冬天來到六盤山中。不料大雪封山,他們被困在了六盤山中。為了取暖,他們緊緊地擁抱在了一起,就這樣被活活凍死了。當人們發現時,他們還是一副相擁相抱的姿勢,想盡辦法也難以把兩人分開,於是,人們就把他們合葬在一個棺材裡。 

  雙人相擁合葬墓見諸報端後,近來成為寧夏各地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記者在銀川市街頭就聽到了這樣一個頗為奇特的演繹版本。一位老者認為,他們是一對來自外邦的情侶。因為從兩具屍骨的身高看,比較嬌小的女方也有近1.7米,男方則在1.85米左右,比現在當地的男女平均身高高出很多。他們無論死於何種原因,但死前必定囑咐當地的朋友將他們合葬。考慮到他們是外邦人,當地居民對他們合葬的形態也就沒有太多的計較,甚至還可能有人親手將他們擺成相擁的姿態,讓這對死於異鄉的男女不至於太過孤單、淒涼。

  寧夏考古界的專家們則沒有這樣浪漫。一位考古學者提出了另一種假設,「相擁」很有可能是盜墓者形成的。從挖掘現場和出土的少量文物都可以看出,這座墓葬可能曾被盜墓者「光顧」過。因為價值較高的珠寶、細軟一類大多放置在死者身上或身下,盜墓者勢必要翻動屍骨才能得到。恰巧這一副棺材中又有兩具屍體,盜墓者乾脆將兩具屍骨都側立起來尋寶。寶藏一旦到手,盜墓者立即離去,哪裡還顧得他們是何種姿態,這才造成了相擁的「假象」。一些專家還否定了「殉葬」的可能。歷史上從北朝以後,就全面廢止了此項制度。雖然現在看來固原市地處偏遠,但當時卻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區域,所以根本不可能有「殉葬」的情況出現。

  千年的古墓埋葬了兩具相擁的骸骨,也埋葬了他們可能永遠無法揭開的身世之謎,無論是浪漫的猜想還是冷靜的分析,都已經無法判斷哪一個會更接近歷史的真相,因此也留給人們無盡的遐想空間。

由於處於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階段,當時的社會面貌和生活習俗就表現出了中原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兼容並蓄的局面,在固原活動的也不僅有漢族、少數民族,還有來自中亞、西域客商等不同身份的人。

  這兩位墓主人在當時固原地區的身份、地位或者性別、族別,目前,人們還無法知道。至於他們因何而死,為何合葬,也許將成為一個永無答案的謎。

圖片附件: bone.jpg (2005-6-27 10:48 PM, 58.7 KB) / 下載次數 31
http://26fun.com./bbs/attachment.php?aid=398530&k=e1e933870c6ca0cfbee9d2deb490cec1&t=1732958197&sid=t2x7v0


作者: waihung82    時間: 2005-6-27 10:49 PM     標題: 西夏陵人像石座之謎

西夏陵人像石座之謎
西夏這個神秘的王國和它的子民黨項人從歷史的煙雲中消失將近千年了,但它也留下了許多未解之謎。在眾多的西夏之謎中,尤為突出的是神奇的石雕人像碑礎座。這些石雕人像有著神秘、誇張和獨特的風格。細觀之,人面額部以下近方圓,雙眉如角,雙目似鈴,鼻樑粗短,顴骨突起,獠牙外露,面相猙獰。胸部雙乳肥大下垂,粗壯雙手撫膝,手足腕脛部有一對圓環,幾近全裸,似跪伏之狀,如相撲師。
  這些石雕人像怎麼理解呢?有人說可能是西夏傳說中的奴隸士。而跪伏姿態和裝飾又和當時社會習俗有關;有人依據人像石座雙乳下垂,以示其為女性,從此開創了西夏陵人像石雕為女性的提法。到了現在,人們又把人像石雕引伸為 「這是東方的維納斯」;近日寧波楊國瑾先生認為西夏陵人像碑座造型是紀念祖宗伏羲、女媧的。這些說法雖各有其理,但筆者不敢苟同,理由如下:
  一、秦始皇大開樹立碑碣之風,而真正風行還在東漢之後。我國古代碑下石座多雕成贔赑(bixi)狀,似龜。此物為傳說中的靈獸,是龍的九子之一,好負重。照此說來,馱碑的自古以來不是等閒之輩。西夏雖為黨項立國,但在陵園形制上卻固守著西周以來的昭穆之序,並且「其制度仿鞏縣宋陵而作」。理應碑礎座是巨靈赑屃,但西夏偏偏用的是巨人馱碑。因此,西夏陵石雕人像碑礎就絕不會是一般圖形和象徵,而是別有意義隱藏在其中。
  二、巨人馱碑,此乃何許人也?應是力大無比的角力士即相撲師。
史載,我國古代有角抵遊戲,即古代體育活動或娛樂活動。大約與今天的「摔跤」相似。宋代稱「相撲」或「爭交」。宋代的角抵絕不是隨意的比賽,而是經過嚴格的訓練,有一套規程。在皇家教坊中「用樂人三百人,百戲軍百人,百禽鳴二人……旗鼓四十八人,相撲等子二十一人」。可知相撲很流行也很吃得開,似二十一人分為兩隊,有一領隊指揮和操練。可以說在宋代皇宮的教坊中就培養著一群身強體壯身手不凡的角抵手。他們是力的較量,是美的象徵,是英雄漢。他們推、撞、按、拉、擠、搬、閃,招招有講究,般般有套路,練就一身好功夫。不難想像,他們挺胸疊肚,雙乳下垂,肉滾滾地在跳騰角逐。這種角抵的魅力就在於力的抗衡、骨肉的拼撞和人體美的顯現。這是一種原始粗獷的高楊,是理想和豪放的擴張。這種角抵的場面絕對令人心搖神動精神百倍。角力士在遼國同樣是受到尊崇的人物。如《遼史》五四記載:每年「正月朔日朝賀用宮懸雅樂,元會用大樂,曲破後用散樂,角抵終之」。由此可知,遼國的一年之始朝賀之後角抵仍是壓軸戲,角力士的表演也同樣是激動人心的精彩節目。此外,在遼國冊封皇后的儀式上「呈百戲、角抵、戲馬以為樂」;在皇帝的生辰賀宴中「酒七行,歌曲破角抵」、「酒九行,歌角抵」。都說明角力士的表演和演唱都是必不可少的節目。
  三、遼與西夏是舅甥關係。遼統和二十三年(1005年)春正月,德明遣保寧獻方物契丹,以請封冊。契丹主曰:「此吾甥也,封冊當時至。」秋七月,契丹來冊德明為西平王。遼太平十一年(1031年)冬十月,契丹興平公主來歸元昊,以元昊為夏國公、駙馬都尉。遼興宗重熙元年(1032)冬十一月,契丹來冊封元昊為夏國王。宋同時授元昊為定難軍節度使、西平王。此時元昊雖未稱王而已成王矣。宋明道二年(1033年)元昊「升興州為府,改名興慶,廣建宮城,營殿宇,其名號悉仿中國所稱故事」,遂立官制,其制多與宋同。接著「然車服、儀衛、悉擬帝制」,並行「帝者之儀」。
  元昊在正式稱帝的第二年,他便抖起皇帝的威風來了。這年4月他「遣使潛購中國宮人」,五月,定朝儀。他「久悉中朝曲故。至是,於正朔朝賀,雜用唐宋典式,而見官屬,以六日為『常參’,九日為『超居’,均令董宰相押班,百官以次序列朝,謁舞蹈,行三拜禮,有執笏不端、行立不正、趨拜失儀者並罰」。
  以上引了那麼多史料,無非是要說明西夏並不是游離於現實之外,也不是不食人世煙火的野蠻人。凡是宋、遼的典故、朝儀、禮樂等等也都仿而效之。因西夏缺史,自然無法知道有無角抵力士的表演與演唱。但從西夏始皇帝李元昊倡導的「忠實為先,戰鬥為務」的治國方針,不難看出他崇尚武力和崇敬力大無比的角力士的。同時他又發布禿髮令,實行「剃髮、穿耳、戴環」,與出土的人像石座人像剃髮之像,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西夏角力士的形象。
  四、筆者曾參觀過北京房山雲居寺建於遼天慶年間的北塔,在此遼塔第二層看到一幅角力士形象。此像在遼塔的東北側,高約30釐米、寬約45釐米,半蹲式,有腕環,明顯突出了人物胸、腹、臂部的肌肉。尤其是角力士的雙乳肥碩猶如母乳,使人頓生強壯偉岸之感,可以從一個側面佐證遼代的角力士形象,並通過比較而知道遼國角力士與西夏人像有部分相仿。
  五、1998年8月至10月,在西夏3號陵西碑亭遺址出土的4座人像均為頭頂兩側似長頂角。此為何意?其實這種額角尖突古人稱為角犀。角犀,額角入發處隆起,有如伏犀,古人相信相術,以為是賢明之相。西夏禿髮,角力士也不例外,要突出角犀或額骨,只能上揚濃眉以顯角犀。這種角犀之狀,更加突出了角力士的勇猛、堅強、力大無比、志不可摧。也許這正是西夏角力士獨有的裝飾吧。
    角力士即相撲師,如今只有日本保留了,而他的祖先卻在西夏陵,這真是一件頗有意味的幸事。
作者: waihung82    時間: 2005-6-27 10:49 PM     標題: 宏佛塔

宏佛塔位於賀蘭縣潘昶鄉王澄村南面的一處廢寺內,距銀川20餘公里。這是一座磚築的三層八角形樓閣式與覆缽式兼構的複合體建築,其造型獨特,風格古樸,是國內罕見的一座古塔。始建於西夏晚期(1190—1227年)。
   宏佛塔因年久失修,加之地震、地下水位升高及風雨的破壞和侵蝕,殘毀極為嚴重。1987年寧夏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組織力量,邀請國內古建築專家實地勘 查,擬訂維修方案。1990年初,此塔的維修方案報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並由國家文物局投資近百萬元,於同年6月至1991年10月按拆卸重砌方案,對宏佛 塔進行了修繕。   在修復這座瀕臨倒塌的佛塔時,於剎座天宮內出土了一大批殘朽的西夏文物,被《中國文物報》和文物考古專家、學者評定為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 一,同時還聘請了著名文物保護修復專家,對這批殘朽的文物進行了搶救修復整理。
  這批修復完好的文物有:西夏絹彩佛畫幅,彩塑佛像、羅漢、力士面像及身像18尊;西夏文佛經雕版 200餘塊;還有幡帶、木雕、木簡、琉璃等近100件,其中絹彩畫“熾盛光佛”、“玄武大帝”及彩塑佛都是宮廷藝匠的力作,也是我國已發現的同類題材的佛 教藝術品中的精美之作,對於研究西夏佛教文化、美術史、印刷史提供了系統的實物標本,具有極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研究價值。

圖片附件: 1.jpg (2005-6-27 10:49 PM, 18.5 KB) / 下載次數 4
http://26fun.com./bbs/attachment.php?aid=398539&k=b48d52256e6ff7ac5e92cb96b056529a&t=1732958197&sid=t2x7v0


作者: waihung82    時間: 2005-6-27 10:50 PM

 解開歷史懸案
   
  1971年4月,在原靈武縣崇興臺子大隊,出土了一批精美的瓷器。這些白釉瓷器分碗、碟和高足杯3種類型,共計112件。瓷器內壁光滑,胎細 壁薄。自治區博物館考古人員經過研究,認為這些瓷器造型雖與中原地區的瓷器相似,但從藝術特徵和文化內涵來看,應該是西夏人自己燒制的。考古人員分析認 為,這些瓷器可能是西夏皇室和貴族的藏品,作為西夏古都的靈武境內有可能存在瓷窯遺址。
   
  當時,中國陶瓷專家對宋、遼、金三國的制瓷業有了全面了解,並在1980年編寫出版了大型巨著《中國陶瓷史》,對宋、遼、金的制瓷業進行了記載。然而,因沒有發現西夏瓷窯遺址,這本書裏,西夏瓷史成為一項空白。
   
  1983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內蒙古額濟納旗居延境內進行考古發掘時,從著名的黑城遺址收集到一些宋元時期的瓷片。這些瓷片特徵既不同 於南方瓷窯產品,也有別於北方瓷器。考古人員從出土的兩隻大甕分析認為,如此巨大的瓷器絕非遠途運輸之物。他們聯繫到崇興臺子大隊出土的神秘瓷器,推測離 居延不遠的靈武境內,可能有瓷窯遺址存在。
   
  考古人員查閱了大量史料,在明朝《嘉靖寧夏新志》中發現了線索。該書記載:“瓷窯山,靈州東北六十里,為陶冶之所。”史志中記載的這座瓷窯山,在西夏時期是否生產瓷器呢?這座瓷窯遺址究竟在何處?為揭開這個謎底,考古學者們開始尋找瓷窯遺址。
   
  1984年6月,原靈武縣文物普查隊在縣城以東35公里、距磁窯堡鎮西北4公里處,終於找到了瓷窯遺址,併發掘出大量的瓷器、窯具殘片。得知 消息後,1984年7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著名考古研究員馬文寬先生率領考古隊員來到靈武,把磁窯堡遺址作為研究西夏瓷歷史的突破口。
   
  1984年至1986年,考古隊經過3次系統發掘,共清理西夏窯爐3座、西夏瓷器作坊8座、元代瓷器作坊1座、清代窯爐1座,發掘面積約700平方米。出土瓷器、瓷具、窯具共3000餘件,同時發掘出大量墨書西夏文瓷片、墨書漢文西夏年款的瓷片和西夏錢幣。
  西夏建窯之謎
   
  瓷器在西夏党項人生活中佔據著重要地位,與西夏境內缺乏金屬礦產有著密切關係。由於境內只 有少量的鐵礦,無法生產日常所需的一些金屬製品,西夏人不得不用瓷器來代替。西夏初期,所用瓷器主要從宋進口。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手工技術的提高,西夏中後 期,党項人便開始建立自己的瓷器生產基地。煤是燒制瓷器的主要燃料,磁窯堡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煤資源。同時,煤礦層中含有充足的石泥岩,是優質的制瓷陶土。 窯址旁邊的河溝常年流水,為窯場提供了豐富的水源。磁窯堡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具備了建立瓷窯的三個基本條件。
   
  1002 年,党項族首領李繼遷攻佔靈州城,把都城遷來,定名為西平府。1023年,李繼遷之子李德明又把都城由靈州遷往銀川,定名為興慶府。此後,西平、興慶二府 被稱為西夏王國的東西兩京。1038年,李元昊建立大夏國,仍然定都興慶府。靈州距興慶府不足50公里,是西夏王國的又一政治、文化中心。因此,西夏大型 瓷窯建在靈州,自在情理之中。
   
  考古人員研究發現,這裡燒制的瓷器屬西夏、元、清三個朝代,其中西夏時期的數量最大。由此,他們確立靈武磁窯堡瓷窯遺址是位於我國最西北的一處古瓷窯遺址,也是寧夏境內古代制瓷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惟一經過正式考古發掘的瓷窯。

西夏瓷窯之謎
靈武市磁窯堡鎮靈新煤礦辦公區附近約1平方公里的荒灘上,矗立著一座古老的烽火臺,周圍散落著鮮為人知的西夏瓷器碎片。這片荒灘,就是神秘的西夏瓷窯遺址所在地。
作者: waihung82    時間: 2005-6-27 10:50 PM

困擾學者的西夏陵墻體建築之謎

  困擾考古學界多年、也引起廣泛探索和爭議的西夏陵墻體建築問題,現在終於有了答案。最近,考古人員對三號陵月城、陵城的現場清理,不僅發現了一些從未發現過的珍貴文物,也發現了許多塵封已久的秘密。其中幾件灰陶“鳥人”更令人驚嘆不已。
  這次清理髮掘是在中國社科院三位資深考古專家的指導下進行的。雖然清理髮掘面積只有3300平方米,只佔計劃發掘面積1.66萬平方米的1/5,但這露出的“冰山一角”,就足以令考古學界興奮不已。
   墻體建築是西夏陵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於千百年來倒塌損毀嚴重,已經很難知道它的原貌了。這次發掘,基本搞清了三號陵月城、陵城墻體的結構、形制、體量 及裝飾。在52米長的月城東墻殘基,發現了18對柱洞及草秸泥、紅墻皮等遺跡,也發現了大量的板瓦、筒瓦、瓦當、滴水。清理髮現,用黃土夯制的墻體厚達 2.45米,每間隔3米就在土墻兩側嵌有一對方形木柱。可惜這些起加固和支撐作用的立柱均已蕩然無存。令人稱奇的是,專業人員還在月城墻體兩側距墻體48 厘米的地面上發現兩條成行的小水坑遺跡,專業人員認為那是滴水線。根據發現,考古專家認為,此處墻體是在黃土夯築的外面塗抹了幾厘米厚的草秸泥,再涂上赭 紅色顏料,墻脊上建有人字形屋頂並鋪砌板瓦、筒瓦、瓦當、滴水,從兩條滴水線相距3.41米來看,這個頂部建有出檐復瓦並飾以其他建築構件的紅色墻體是十 分雄偉壯觀、莊重典雅、威嚴肅穆的。
  但陵城墻體並非都無外磚包砌。此次在三號陵內城東南角闕處意外地發現了五個相互連接的圓形夯土墩臺,其底 部均用契形磚包砌且相當規整完好,包磚最高的地方尚有1.8米。專家認為,此處應為實心的象徵性建築,土墩臺上可能建有高低錯落的五座塔式建築。這種建築 風格與中原地區區別明顯。這說明西夏文化除吸收中原漢唐文化的營養之外,還深受中亞民族文化的影響。
  考古人員還對陵園內城東神門進行了發掘, 出土了一大批珍貴文物,其中泥制灰陶、紅陶塑像堪稱難得一見的珍品。被專家稱作“鳥人”的灰陶塑像共有5尊,其中3尊大體保持基本輪廓,一尊基本完好。塑 像高42厘米,人頭鳥身,空心,面目慈祥,發髻高聳,用兩串串珠將頭髮籠起,其後背有三個長條插孔,兩個插有活動翅膀,一個插有尾翅。鳥腿粗壯有力,刻有 羽飾。底座正面是對稱的卷雲。像身前傾,作振翅欲飛狀。這種塑像又稱“妙音鳥”,在佛經中被稱作“迦陵頻伽”,此處可能是用作建築裝飾。此外,還出土了大 量紅陶塑像,尚有14個比拳頭略大的頭基本完好。專業人員從現存資料分析,它們的身高約有40厘米,眉心都有吉祥痣,頭戴花冠,慈眉善目,有的雙手合十, 花冠上的花紋細膩清晰,比例勻稱。
作者: waihung82    時間: 2005-6-27 10:51 PM

題外話----西夏王朝的霸主李元昊一生

宋景德元年(1004年)五月初五,一個嬰兒在靈洲(今寧夏靈武)呱呱墜地,他剛出生就啼聲英棄,雙目炯炯。他就是後來正式建立西夏王朝的第一代皇帝李元昊。
  少年時代的元昊,平素喜穿白色長袖衣,頭戴黑冠,身佩弓矢,出行常常帶百餘騎兵,自乘駿馬,前有兩名旗手開道,後有侍衛步卒張青色三蓋相隨,左右簇擁,煞是耀武揚威。他幼讀詩書,對兵書更是手不釋卷,專心研讀,優傾心於治國安邦的律法著作,一向善于思索、謀劃、對事物往往有獨到的見解。宋朝邊將曹瑋,早想一睹元昊的風采,但總不能見到,後派人暗中偷畫了元昊的圖影,曹瑋見其狀貌不由驚嘆:“真英勇也!”
  元昊成人後,對於先輩稱臣於宋,特別是依賴宋朝的恩賜而改變本民族的生活習慣十分不滿。父親李德明對他說:“吾久用兵疲矣,吾族三十年衣年錦綺,此宋恩也,不可負!”元昊反駁父親道:“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當王霸耳,何錦綺為?”
李元昊嶄露頭角是1028年進攻甘洲(今甘肅張掖)回鶻政權的戰爭,這年元昊二十四歲。以甘州為中心的回鶻政權和佔據西涼的吐蕃都是宋朝得以聯絡而挾制党項的盟友,元昊之父李德明為了使西夏政權得以鞏固和發展,首先採取攻佔河西走廊的戰略,並由其子元昊擔當西攻的重任。元昊接受了西攻回鶻的重任後,採取突然襲擊的戰術,使回鶻可汗來不及調集兵力,甘州城即被攻破。此後,瓜州(今甘肅安西)、沙州(今甘肅敦煌)相繼降夏。元昊由於這一顯赫戰功而被李德明冊封太子。接著元昊又按其父意圖,在率軍回師途中,採取聲東擊西的辦法,乘勢突破西涼,一舉成功。突襲甘、涼的成功,不僅使党項的勢力擴展到河西走廊,也使年輕的李元昊贏德了榮譽。
  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十月,李德明病勢後,李元昊在興州(今寧夏銀川)以太子的合法身份和自己的軍事才幹以及顯赫的戰功,取得了党項政權的最高統治權。此時,西夏所控制的領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方二萬餘裏”,事實上已形成了與宋、遼三足鼎立的局面。
  元昊繼位後,為了強化民族意識,增強党項族內部的團結,爭取貴族上層和廣大党項部落人民的支持,首先拋棄了唐、宋王朝賜封給其祖的李姓、趙姓,改姓嵬名,稱“吾祖”。“吾祖”為党項語,意為“青天子”。元昊自以為祖宗為鮮卑拓拔,為了懷念祖先,保持舊俗,他率先自禿其發,剃光頭,並穿耳戴重環飾,以示區別。同時強令党項部族人一律“禿髮”,且限期三日,有不服從者,任何人都可以處死他。一時間,党項民眾爭相禿髮。
   1034年,李元昊改年號為廣運,後知此為晉朝年號,遂又改為大慶。同年五月,又升首都興州為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在城內大興土木,擴建宮城,廣營殿宇。興慶府的佈局,倣照唐都長安、宋都東京。李元昊還依照中原王朝的禮儀,設立文武百官,在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機構為:中書省、樞密院、三司、禦史臺、開封府、翊衛司、官計司、受納司、農田司、群牧司、飛龍司、磨勘司、文思院、蕃字院、漢字院等。地方分別設州、縣。對文武百官的服飾和官民服飾分別做了嚴格的規定。這些措施,進一步推進党項社會內部日益增長的封建關係,同時也適應廣大新佔領漢族地區的封建同志的需要。
  作為一個軍事統帥,元昊深知他佔有包括河西走廊在內的廣大地區後,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及嚴格的兵制,對內統治和對外防禦都將失去保證。為此,在原有軍事組織的基礎上,隨著党項國家的形成和疆域的擴大,元昊進而將十二個部落武裝改變為十二個軍事行政區,分別在各駐地置十二監軍司,諸軍兵總計五十萬。每一監軍司設都統軍、副統軍和監軍使各一員,由貴戚豪右充任;下設指揮使、教練使、左右伺禁官等數十員,党項人,漢人都可以充任。除步兵外,常備軍性質的還有騎兵、炮兵、“擒生軍”、侍衛軍等。炮兵使用一種類似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的旋風炮發射石塊的兵器。“擒生軍”是擔任後勤或警衛部隊的總稱,由十萬人組成。又有二萬五千精兵駐紮在首都近畿擔任衛戍,給他們配備服役的副兵達七萬人。還有從出身豪族而擅長弓馬技術的士兵中挑選出來的五千侍衛親軍,由元昊親自掌握。近畿衛戍或宮廷值宿一般都佩戴由國家保衛部門頒發的“防守侍命”或“內宿侍命”西夏文銅牌作為標誌。
  元昊大慶三年(1038年)十月十一日這一天,在興慶府的南郊,祭壇高築。元昊在親信大臣野利仁榮、揚守素等人的擁戴下,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國號稱大夏,改元天授禮法延祚。是年元昊三十四歲。
  李元昊建國稱帝,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以西夏社會經濟的發展為物質基礎,而西夏社會經濟之所以取得了較為迅速的發展,在短時間裏完成了向封建制的轉化,有是和李元昊致力於加強同中原地區的經濟聯繫,吸收中原先進的經濟體制,改變西夏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分不開的。夏國的中心地帶,處於黃河上遊兩岸富庶的銀川平原。“天下黃河富寧夏”是歷史上對這個地區的榮稱。元昊建國後,在疏通原有的渠道的基礎上,又修築了由青銅峽至今平羅縣境長達200餘裏的水利工程,後人稱之為“昊王渠”或“李王渠”,溝渠遺跡,至今仍存。“昊王渠”等的修築,使首都興慶府周圍成為夏國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元昊還在國家機構中設置“農田司”以管理農業。党項族歷來以畜牧業為其經濟基礎,在元昊攻佔了自古既有“畜牧甲天下”的河西走廊甘、涼地區後,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基礎更為雄厚。著名的“党項馬”及其他牲畜和畜產品是党項族與漢族地區進行貿易交換的主要商品。頻繁的戰爭,大量消耗和損失牲畜,沒有畜牧業的發展也難以維持。正因為畜牧業在党項族社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李元昊十分重視,為了使本民族的傳統經濟繼續得到發展,建國後設立了專官全國畜牧業的群牧司。
作者: waihung82    時間: 2005-6-27 10:51 PM

元昊不僅是一個十分有頭腦的政治家,還是一個卓越的軍事家。作戰時,多針對客觀情況指定戰術,,為了爭取作戰的勝利,元昊不惜採用種種手段,調動各種力量,用謀略取勝。每戰或誘降,或詐降,或行間,或偷襲,或設伏。天授禮法延祚三年(1040年)正月,元昊派牙校賀真等率部向宋金明寨部都監李士彬詐降,又令將士與士彬相遇時不戰而退,稱士彬為“K壁相公”,說“我等聞鐵壁相公名,莫不墜膽”,以次使李士彬越加驕傲,鬆懈防務。然後李元昊用突襲戰術圍攻金明寨,原來詐降的党項士卒為之內應,一夜之間就攻破寨城,俘虜李士彬。接著元昊進圍延州(今陜西延安)宋朝駐延州的長官範雍十分驚慌,立即牒令駐守慶州(今甘肅慶陽)的劉平和石元孫率軍赴援。劉、石二人帶領人馬趕到延川、宜川、洛水三河的匯合處三川口時,已經人困馬乏。西夏兵按照元昊的部署,在此設伏以待,從山地四齣合擊,將宋軍萬餘人消滅殆盡,劉平和石元孫被俘。三川口之戰是西夏建國後取得的第一個大勝仗,充分顯示了元昊的軍事指揮才能和西夏軍事力量的強大。
  宋軍三川口失利後,元昊針對宋軍的進剿計劃,指揮夏軍誘敵深入,又一次重創宋軍,這就是有名的好水川戰役。好水川,在今寧夏隆德縣城北十五里,兩邊山谷環抱,只有一徑可通,正是兵家設伏之處。天授禮法延祚四年(1041年)二月,元昊又一次向宋發動進攻。元昊了解宋軍將領任福求勝心切,設下引蛇出洞之計。先派小股部隊入寇,遇任福大軍後既佯裝敗北,倉皇撤退。任福不知是計,即拋掉淄重,率數千輕騎追擊,沿途夏軍遺棄了不少馬匹、駱駝,宋軍見狀更是群追不捨。進入好水川口後,宋軍發現路上擺著不少封閉的泥盒子,用手一拍,裏面有躍動之聲。任福命令士卒將盒砸開,裝在裏面的鴿子受驚騰起,直飛谷頂,這正是宋軍進入埋伏的信號。夏軍得到信號,十萬人馬一起從山頭出擊,將宋軍壓在谷地。李元昊在山頭以二丈多長的鮑老旗作為指揮的標誌。宋軍向西旗指向西,宋軍向東旗指向東,任宋軍左衝右突,終不得脫險,此戰宋軍死傷慘重,損失將校十餘員,任福亦身亡。
  元昊建國後形成的宋、遼、夏三國鼎立的局面,使當時的局勢複雜化,出現了三國角逐的形勢。元昊時期的對外政策,即不同於繼遷時期的一貫聯遼抗宋,又不同於得明時期的與宋、遼和平相處,而是根據實際利益,隨機應變。抗衡宋、遼、視二國“之勢強弱以為異同”。這是十分靈活的外交政策。元昊繼位後,同遼聯姻,受遼封號。一旦兩國因党項叛附問題發生糾紛,並引起戰爭,元昊在給遼以重創之後又立即以勝求和,恢復兩國友好。對待宋朝,結盟於遼,有恃無恐,悍然發動攻掠戰爭。當元昊看到遼以出賣夏國利益從中漁利,便立即決定同宋媾和,在一向堅持的名分問題上向宋做出了讓步。這一步不僅使元昊擺脫了早想結束的由長期戰爭造成的困境,而且避免了遼為從宋得到經濟實惠,有可能犧牲夏國,夏國將遭到兩面受敵的危險;對宋妥協,兩國議和,還可以從宋得到經濟實惠,可謂一舉三得。
  元昊在建國的過程中,很重視人才的培養和收羅。西夏建國初,因忙於戰爭,教育事業並不發達,所以元昊特別注重吸收漢族的知識分子為自己服務。《宋史,夏國傳》記載元昊的“智囊團”有嵬名守全、張陟、張絳、揚廊、徐敏宗、張文顯,除了嵬名守全是党項人,其餘皆漢人。重用張元、吳昊,更說明了元昊對漢族人才的重視。張、吳二人為宋華州(今陜西華縣)人,他們“累舉進士不第”,而又自以為有王佐之才,不甘寂寞,便寫詩明志:“好著金籠收拾取,莫教飛去別人家”。明白表示宋朝庭棄人才而不用,他們將為異國效力。宋朝的邊師未能重視,於是他們進入西夏。為了引起西夏王國統治者的注意,他們到酒店裏狂喝豪飲,又在墻壁上書寫“張元、吳昊飲此”。張、吳二人的所作所為被西夏巡邏兵發現,遂將二人帶入宮中。當元昊問他們為什麼不避諱自己的名諱時,他們毅然答到:“姓都不管了,誰還理會名呢?”明目張膽地對元昊接受趙宋賜姓進行諷刺。元昊聽後,不但不生氣,反而認為他們有膽識,有奇才。立即予以重用。並在數月之內派人潛入宋境將二人的家眷接來,使之團聚,從而安心為西夏服務。張元曾當過西夏的中書令,和元昊一起指揮了好水川戰役。張吳二人幫助元昊成就了一番事業,充分顯示了漢族知識分子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軍事的作用,也說明宋朝不重視知識分子人才的失策。
  元昊對夏國文化建設的最大貢獻就是主持創制了西夏文字。元昊規定西夏國內所有藝文誥牒,一律都用新制夏字書寫。由於元昊的大力提倡和推行,西夏字上自官方文書,下至民間日常生活,廣泛使用並迅速流行,這不僅對於元昊加強統一,鞏固統治起了巨大作用,也是元昊加強民族意識建設的又一突出貢獻。元昊繼位後,對党項民族實行受唐宋影響的禮樂制度十分不滿。他按照“忠實為先,戰鬥為務”的標準,認為唐宋以來的中原禮樂過於繁縟,不適合於党項民族的習慣,於是“裁禮之九拜為三拜,革樂之五音為一音”,簡化了禮樂制度。
  但是,元昊和歷史上的許許多多的統治者一樣,也有自身固有的和難以克服的缺憾和不足。他認為,皇權已經很穩固,陶醉於自己的赫赫戰功,後期不理朝政,經常在賀蘭山離宮和諸妃嬉戲、縱情聲色。他給兒子寧令哥取妻沒(移)氏,見其貌美,就奪為己有,並立為“新皇后”。寧令哥難以忍受奪愛之恨,加上野心家沒藏訛龐挑唆,於是持戈進宮刺傷元昊。元昊被削去了鼻子,受了驚嚇,又急腦不過,鼻創發作,於夏天受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正月初二死去。夏國的開國皇帝党項族的一代英主,就這樣中道而殂了。
作者: waihung82    時間: 2005-6-27 10:52 PM

西夏文字的創制者野利任榮

野利任榮是党項族中的著名學者,學識淵博,對中國文化典籍非常精通。是西夏王朝建立初期各種典章制度的參與者和謀劃者,曾受元昊委託親自主持創制了中國歷史上獨具特色的文字——西夏文。是元昊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元昊封他為謨寧令(天大王)。
舌戰群臣 提倡務實。
  在元昊繼位之初,就準備廢除父輩傳下來的沿襲宋朝的繁瑣的典章禮儀制度,而儘量突出党項民族意識和民族特色,但卻遭到了一些大臣,尤其是前朝元老的激烈反對。在西夏國內施行何種建國方略上,存在著兩種方針、兩套方法的鬥爭。當時的大臣圍繞這一問題形成兩派截然不同的陣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一種意見主張完全照搬唐宋的那一套,認為他們的禮儀制度詳實完備。西夏落後,理應全盤宋化;另一種意見主張根據党項的實際情況穩步進行改革,反對照搬。面對群臣截然不同的意見,何去何從,元昊神色凝重,一言不發。就在這宮廷熙熙攘攘的辯論聲中,野利任榮站了出來。只聽他對元昊和眾大臣慷慨激昂地講到:一個國家要想繁榮興旺,必須有一整套持之以恒的建國方略。剛才諸位大臣認為要想使夏國富強,主張照搬中原宋朝的那套制度,這種說法太沒道理了。昔商鞅變法,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變革,秦國才成為一代霸主;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重視兵備,因而國家才強大起來。我們夏國的實際情況是党項族人與漢族人混居,民性強悍,喜歡打獵,經常與兵馬打交道,沒有禮樂詩書之氣。只有根據實際情況,順著民族的習性,根據我們党項族人的風俗習慣進行獎罰。我們党項族人的風俗習慣是人民喜歡征戰,崇尚強悍,視戰死沙場為榮,老死家中為恥。只有這樣,才可以與宋朝抗衡,征服其他少數民族政權,難道只有宋朝的區區禮儀就能打敗敵人嗎!此時此刻,宮廷內一片寂靜,眾大臣啞口無言,都被野利任榮縱橫捭闔的話語深深折服了。元昊臉上也露出了讚許的微笑。野利任榮這種強調根據本國和本民族的實際情況,確定立國方針,進而進行改革的務實意見,深得元昊的心意和贊同,這場事關西夏何去何從,興亡盛衰的立國方略的大辯論就這樣以野利任榮的勝利而結束。此後,元昊更加倚重野利任榮,視其為知己與心腹,無話不談,放心地把建國的方略大計、典章制度,交給野利任榮指定與謀劃。
  元昊在改革禮樂時曾對野利任榮說:” 王者制禮作樂,道在宜民,蕃俗以忠實為先,戰鬥為務”。這實在是採納了野利任榮提倡務實的高見。其實,野利任榮提出的務實精神,在元昊的倡導下,不僅在禮樂方面,在西夏的各個方面都表現出了重實際、輕形式,善於根據本國和本民族的具體情況而有所選擇。
  獨居高樓,創制西夏文字,党項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隨著党項族的社會發展,先進的文化形態在生產發展的孕育以及其它民族文化的創擊中有了最新的胚胎。而文字的創制,正是這種胎動的客觀顯著表現。主觀上是党項族一直使用漢族文字,為了鞏固民族語言,增強民族意識,憂國憂民的野利任榮認為創制一種作為党項族表徵的党項文字勢在必行。在元昊的大力支持下,野利任榮獨居一高樓上,根據漢字與藏文的若干特點,專心研修,廢寢忘食,不分白天黑夜,終於在短短幾年後,既大慶元年(1036年)演繹出了西夏文字十二卷。西夏文字是野利任榮倣照漢字的造字特點,多采用會意合成法,例如:取水和土的各一部分合成泥字,地和動的各一部分合成震字等。西夏文字在不太長的時間裏被創制出來,既是党項民族富有智慧的表現,同時也為西夏政治和文化的發展開闢了一個新紀元。野利任榮創制出西夏文字後,元昊下令遵為 “國字”。頒布之時,群臣上表敬獻頌詞,舉國慶賀,並改元(廣運三年)為大慶元年以示慶祝。為了推廣這種文字,野利任榮派人到民間教習傳授,幫助他們使用西夏文字記事,並不辭辛勞,親自到過很多地方傳授、解惑。元昊規定西夏國內所有的文藝誥牒,一律都用新制夏字書寫。
  由於野利任榮的積極推行和大力提倡,西夏字便廣泛地使用和迅速流行起來,上自官方文書,下至民間日常生活方面,都用新文字作為使用的工具。經過應用,西夏字也逐漸演繹成一套如漢字楷、草、隸、篆書體的固定體式。野利任榮創制西夏文字在當時是很有必要的,因為西夏的主體居民党項族從來不曾有過自己的文字,他們在熱情建立自己的政權時期,迅速創制新文字用以鞏固民族語言,並從自己所熟悉的語言入手,來提高學習文字的效率,以利進一步普及和發展社會的知識文化。
主持蕃字院 翻譯漢文典籍
  野利任榮創制出西夏文字後,元昊在國家的政權中設立了“蕃字院”。元昊對蕃字院特別重視,特委任野得任榮來主持。元昊同吐蕃、回鶻及西域各國往來文書,一律用西夏文字書寫,由蕃字院擔任撰寫。除此之外,野利任榮主持蕃字院,通過翻譯漢文典籍,還學習漢族文化,掌握治理封建國家的一套本領。在蕃字院中,由野利任榮主持翻譯了《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等漢文典籍為西夏文,野利任榮還在党項和漢族官僚子弟內,選拔品學兼優者,讓他們進入蕃字院學習,等到他們學業有成時,出題考問,根據他們的成績,授以大小官職。野利任榮的這種培養、選拔官吏,以科舉取士的辦法,對提高党項地主階級的文化水平,意旨貴族豪強勢力的擴大,鞏固夏國封建政權具有積極的意義。
  天授禮法延祚五年(1042年)七月,為西夏民生國計操勞一生的野利任榮去世。李元昊悲痛至極,三次前去祭奠,並且撫靈痛哭悲呼:“何奪我股肱之速也!”並給於厚葬,贈封為富平侯。天盛十四年(1162年)仁宗仁孝又追封野利任榮為廣惠王。
  縱觀野利任榮一生,他不僅是一個有成就的大學者,而且還是一個有作為的遠見卓識的政治家。野利任榮能把二者結合為一身,這在西夏國党項族人中是不多見的.
作者: waihung82    時間: 2005-6-27 10:52 PM

西夏文字被發現之始末
清朝著名西北史地學者張澍(介侯),於嘉慶甲子年(1804)在家鄉武威養病。一日與友人共遊清應寺。寺內有碑亭,前後砌磚,封閉已久。當地傳聞,若啟封則有風雹之災。張澍求知心切,請和尚拆封,再三要求不得準允。最後張澍提出如有災禍,願意自己承擔,才被允許。拆開碑亭前面所砌封磚後,見一高碑,上面所刻文字體形方整,乍一看,好象都能認識,細看則無一字可識。張澍認定碑後一定有文字,又令拆除後面封磚,果然見到碑的另一面刻有漢文,其中有建碑年款:“天祐民安五年歲次甲戍十五年戊子建”。“天祐民安”是西夏年號,張澍以此定碑前所刻不識文字為西夏國字。這通石碑就是有名的《重修涼州護國寺感應塔碑》。張澍的這一偶然發現不僅使這一重要文物重光於世,也使久已死亡的西夏文開始又為世人所知。可以說張澍是第一個明確識別出西夏文字的學者。他把這一重要發現記在《書西夏天祐民安碑後》一文中,於l837年收入《養素堂文集》卷十九中刊出。

  稍後,清道光七年(1827)初尚齡所著《吉金所見錄》一書中,引用清朝金石學家劉青園在武威發現的數甕古錢中,除有不少西夏年號的漢文錢外,還有所謂“梵字錢”。他把梵字錢上得文字和《重修涼州護國寺感應塔碑》碑陽文字對照後,知道所謂“梵宇錢”即為西夏文錢。

  張澍和劉青園兩位學者的發現,並未很快引起中外專家的注意。特別是西方學者,到十九世紀末才真正解決辨認西夏文的問題,而在此之前,英、法諸國學者竟為識別西夏文字打了二十多年的筆墨官司。

  元順帝至正五年(1345)所修建的居庸關雲臺門洞內,刻有六種文字,至十九世紀中期尚有—種不能識別。1870年英國人偉烈(A.Wylia)考定為 “女真文字”。十二年後,法國學者德維利亞(Deveria)判定此種不識文字不是女真文,因為它與已知河南開封的女真文宴臺碑不同,懷疑它可能是西夏文。又經過十三年,即1895年,他再次撰文論述這種文字為西夏文,但仍不敢決斷。直至1898年他考證了《涼州碑》後,在《西夏國字研究》一文中,才確認這種文字就是西夏文。而這時上距張澍發現《涼州碑》已近一個世紀,距張澍所識公諸於世也已有六十多年了。

  本世紀初,法國人毛裏斯 (M.G.Morlsse)發表了《西夏語言和文字的解讀》一文,這是對得自我國的三卷泥金字西夏文《妙法蓮華經》的研究成果。他識出了不少西夏字,並注意到西夏賓語在前、動詞在後的語法順序,指出西夏語和藏語語法有相似的現象,還找出了一些西夏語虛字。毛氏的研究進展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的,受到學術界的好評。然而這裡要特別提出的是,毛氏的成功大半得力於一位中國學者。原來此經的第一卷第一頁不象其他頁那樣以紺紙書寫,而是以白色紙抄寫,在西夏字的右方已有工整秀麗的漢字註釋。這樣看來,在毛氏之前已有中國學者試通其文,由於此人的精心研究並獲得成效,才使毛裏斯有思考的鎖鑰,循此繼進,取得更新的成果。此人是何許人呢?據中央民族學院賈敬顏先生考證,他就是清末涉獵過西夏文的鶴齡。西夏文成為死文字後,此人可推為第一個取得較大研究成果的人。
作者: waihung82    時間: 2005-6-27 10:57 PM     標題: 西夏錢幣制度

西夏錢幣制度深受北宋影響。如西夏錢都是年號錢;寶文有通寶、元寶、重寶之稱;幣材有銅鐵之別;幣值有小平、折二之差;到了後期又出現了“光定元寶”真書和篆書對錢。西夏錢也有其自身特點,明顯的表現在其不僅有漢文錢,還有西夏文錢。同時期的金王朝,雖有本民族文字,但並未發現有女真文錢幣。而遼國的契丹文錢則為非流通貨幣,具有紀念幣的性質,如契丹大字“天朝萬順”或譯作“天朝萬歲”、“天朝通寶”,契丹小字“福壽永昌”,係吉祥語壓勝錢。

  西夏錢幣的鑄造很精美。除早期的福聖寶錢、大安寶錢等製作較為粗糙,文字也不甚規範外,後期西夏錢幣則輪廓規整,文字清秀、深峻,製作精工。如乾枯漢文楷書右旋讀小平錢,字體精妙,質地光明;行書右旋讀小平錢與銅品鐵母右旋讀小平錢,輪廓規整,錢文深峻,書體流暢,品相極精;皇建元寶,輪廓規整,書體端正,鑄工精細。夏荃之在其《退武錢譜》中稱西夏錢銅質字畫俱精好。清代古錢學者翁宜泉在《古泉匯考》中亦稱西夏錢幣史冊不載,依據今天所見到的西夏錢來看,字文為端正楷書,文字非常精美。還說西夏桓宗李純枯所鑄“天慶寶錢”,甚至比遼天祚帝所鑄天慶錢都要精好。現代經濟學者或錢幣學者均認為西夏錢幣的精緻絕不亞於被人稱頌的宋錢。著名經濟學家千家駒、郭彥崗在《中國貨幣史綱要》中稱西夏錢製作精緻,文字整齊。西夏錢幣受到古今錢幣家的稱讚,充分說明了西夏錢幣鑄造工藝水平的高超。


漢文天授寶錢: 西夏漢文錢幣,銅質,錢徑2.3厘米,中間有穿。鑄於夏景宗天授禮法延祚年間,即公元1038-1048年。今藏山西省博物館。

西夏文福聖寶錢: 西夏文錢幣,銅質,錢徑2.3厘米,中間有穿。鑄於夏毅宗福聖承道年間,即公元1053-1056年。今山西省博物館、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博物館均有藏品。

西夏文大安寶錢: 西夏文錢幣,銅質,錢徑2.3厘米,中間有穿。鑄於夏惠宗大安年間,即公元1074-1084年。今寧夏、山西、甘肅、遼寧等省、自治區博物館均有藏品。

西夏文錢: 西夏文錢幣,銅質,錢徑2.3厘米,有年號,中間有穿。字跡不清。今藏於山西省博物館。

漢文大安寶錢: 西夏漢文錢幣,銅質,錢徑2.3厘米,中間有穿。鑄於夏惠宗大安年間,即公元1074-1084年。今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西安市文物管理處均有藏品。

漢文元德通寶: 西夏漢文錢幣,銅質,錢徑2.2厘米,中間有穿。鑄於夏崇宗元德年間,即公元1119-1126年。今藏山西、陜西省博物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均有藏品。

漢文天盛元寶: 西夏漢文錢幣,銅質,錢徑2.3厘米,中間有穿。鑄於夏仁宗天盛年間,即公元1149-1169年。今山西、陜西省博物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均有藏品

漢文乾佑元寶: 西夏漢文錢幣,銅質,錢徑2.8厘米,中間有穿。行真對錢。鑄於夏仁宗乾佑年間,即公元1170-1193年。今藏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均有藏品。

圖片附件: 漢文乾佑元寶.jpg (2005-6-27 10:57 PM, 3 KB) / 下載次數 1
http://26fun.com./bbs/attachment.php?aid=398584&k=e0c94052f56a91d8b762e210a850056e&t=1732958197&sid=t2x7v0



圖片附件: 漢文元德通寶.jpg (2005-6-27 10:57 PM, 12.2 KB) / 下載次數 1
http://26fun.com./bbs/attachment.php?aid=398585&k=809937a80a727b4c2748b3ae29bcb27e&t=1732958197&sid=t2x7v0



圖片附件: 漢文大安寶錢.jpg (2005-6-27 10:57 PM, 3.6 KB) / 下載次數 1
http://26fun.com./bbs/attachment.php?aid=398586&k=deb490fb3eebf340bac8692fe534a7a3&t=1732958197&sid=t2x7v0



圖片附件: 漢文天授寶錢.jpg (2005-6-27 10:57 PM, 4.1 KB) / 下載次數 0
http://26fun.com./bbs/attachment.php?aid=398587&k=c8e48fb9386fb22027c035a96b171356&t=1732958197&sid=t2x7v0



圖片附件: 漢文天盛元寶.jpg (2005-6-27 10:57 PM, 3.6 KB) / 下載次數 0
http://26fun.com./bbs/attachment.php?aid=398588&k=f78219a4dde9828316ffc564c7e86c33&t=1732958197&sid=t2x7v0



圖片附件: 西夏文大安寶錢.jpg (2005-6-27 10:57 PM, 4 KB) / 下載次數 1
http://26fun.com./bbs/attachment.php?aid=398589&k=81d7cc969af33483518f3520a9e432a0&t=1732958197&sid=t2x7v0


作者: waihung82    時間: 2005-6-27 10:57 PM

承天寺塔 西夏興衰的見證
承天寺塔坐落在承天寺院內(現寧夏博物館)。承天寺是一座坐西朝東的佛教寺院。寺內分前後兩院。前院,五佛殿、承天寺塔;穿過磚雕垂花門,進人後院,韋陀殿、臥佛殿。原來各殿中精美的彩塑佛像,在10年動亂中被毀。空空的佛殿,如今作了文物陳列室。北邊一幢幢新建築是自治區成立30週年前夕擴  建的。
      說起承天寺塔來,還有一個令人深思的故事呢!
      前面說到沒藏訛龐立諒祚為帝,諒祚的親生母親沒藏氏就成了皇太后。
      沒藏氏原是野利遇乞的妻子。野利遇乞被李元昊害死之後,野利後為兄弟訴冤枉,元昊有些後悔,問起遺口,就把沒藏氏接人宮中。沒藏氏又同李元昊私通,在隨元昊行獵於兩岔河的時候生下了諒祚,起名寧令兩岔。西夏語,寧令是喜歡的意思,兩岔指兩岔河出生。當時皇后野利氏,見沒藏氏奪走了李元昊對自己的寵愛,心中甚是悲憤,可又憐惜沒藏氏是自己親生兄弟的遺孀,不忍加害,就把沒藏氏送人戒壇寺當了尼姑。沒藏氏號“沒藏大師”,對佛教更為崇信了。
      兒子諒祚當了皇帝,沒藏氏作為皇太后,一心希望兒子龍運長久。據明代(嘉靖寧夏新志)中(夏國皇太后新建承天寺座佛頂骨舍利碑)記載:皇太后沒藏氏“承天顧命,冊制臨軒”,因“今上皇帝,幼登宸極”,為保兒子諒祚“聖壽以無疆”、“宗祧而延永”,於是“大崇精舍,中立浮圖”,在西夏毅宗天佑垂聖元年,即公元1050年建起了這座承天寺和塔。
      沒藏氏和諒祚時常到這裡來聽高僧講經。1058年,諒祚派使臣到宋朝請購大藏經、經帖、簽牌等物,宋朝答應了,諒祚心中十分高興。這一天他又來到承天寺聽新近請來的回鶻高僧講經。聽完講經,諒祚命左右將賞賜僧人的禮品送上來。一看儘是些氈、毯之類,就申斥:“要你們多賞些綾羅綢緞、金銀器皿,為何不見?”
      侍臣不敢回答。回到宮中,諒祚怒氣難消。諒祚兩位乳母的丈夫高懷正、毛惟昌是他視為心腹的,告訴他:“全是國相一人作主,對宋用兵,侵耕宋地,宋禁絕了榷場(交易市場),停止了歲賜,綾羅布帛從何而來啊!”
      訛龐早在諒祚身邊安插了親信。高、毛二人的話很快傳到了訛龐那裏。訛寵找了個藉口,要殺高、毛二人。諒祚力爭無效,兩人還是被殺了。
      後來,皇太后沒藏氏去世,訛龐為了繼續控制諒祚把女兒送進宮中,當了皇后。已長大了的諒祚對訛龐專橫十分不滿,暗地聯絡心腹大將,尋找時機,除去訛龐。訛龐看出諒祚對自己不信任,就同兒子訂下暗計,等諒祚來國相府,埋伏甲兵刺殺諒祚。
      這一陰謀被訛龐的兒媳梁氏知道了。梁氏本與諒祚私通,立即報知諒祚。諒祚連夜與大將商議,決定先下手為強。
      有一天,訛龐正在府裏飲宴。忽聽諒祚召他人宮議事。訛龐立即進宮,剛來到殿上,諒祚突然拍案而起:“訛龐,你知罪嗎?”早安排下的待衛軍一擁而上,拿下訛龐。大將這時也奉令帶兵包圍了國相府,將訛龐兒子和其他親屬拿到,諒祚宣佈訛龐謀叛罪狀,將其全家斬首。不久,諒祚廢沒藏後,立與他私通的訛龐兒媳梁氏為後,結束了沒藏氏專權的局面。
      諒祚執掌國政以後,與宋朝議和。諒祚仰慕中原文化,遣使向宋獻馬,並求得九經、唐史和《冊府元龜》等書,珍藏於書閣。他又恢復漢禮和中原衣冠,請宋派工匠到夏國傳授工藝。諒祚重用漢族文人,許多漢族文人前來投奔。諒祚加強文治武備,使西夏經濟、文化都得到發展。
      李德明、元昊、諒祚祖孫三代和西夏宮室都“欽崇佛道”,為的是利用佛教鞏固其統治,承天寺並不是興慶府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李元昊立國前,就為保其稱帝“天長地久”、“庶幾不傾”,曾興建過一座“連雲之塔”;沒藏氏曾被迫出家為尼,“居興州戒壇寺”,號“沒藏大師”;李元昊還興建了高臺寺,“令官民禮佛,為己祈福”。當時的承天寺就是西夏大興佛寺的繼續,與涼州(甘肅武威)護國寺、甘州(甘肅張掖)臥佛寺,同為西夏佛教聖地。
      西夏時期的承天寺塔是什麼樣式,只能從古人留下的片言只語,了解到個基本形制:“崇基壘於硪殊,峻級增乎瓴瓿”。釋成現代語,意思是說:充實堅固的基礎,是像玉石一樣的石頭壘砌成的;逐級增高的塔身,是用磚頭一級一級砌起來的。如今,我們看到的承天寺塔已經幾毀幾修。到了明代洪武初年,承天寺內只剩下“一塔獨存”。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旃被封為“慶王”,於明惠帝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遷居寧夏(即今銀川市)對承天寺塔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重建,並且增建了殿宇。清代乾隆三年,公元1739年11月,寧夏地震,塔被震毀,直到清朝嘉慶二十五年,即公元1820年才重新修復。
      承天寺塔,是目前我國惟一有修建年代記載的一座西夏古塔。新中國成立以後,整修了塔內破爛不堪的陳舊樓梯,維修了塔頂,裝置了避雷針。
      這座八角形11層樓閣式磚塔,底層每邊長5米,東西對邊長大約X米,建造在寬26米的方形臺基上。底層朝東有一門,通過寬90厘米、長4.8米的券道進入塔室。
      塔室呈方形,寬2.1米,面東的一壁有一佛龕。塔室內採用“厚壁空心式”的木板樓層結構,通過木梯可以盤旋上登至頂層。塔的1至3層,不設窗洞。4屋至 10層,每層交替設置卷門式的明窗,偶數層為東西向,奇數層為南北向。最上一層向八面分別開有四明四暗的大型圓窗,沒有窗洞的其餘各層各面設有拱形壁龕。塔高64.5米。每層之間的塔檐,以上、下挑出各三層的棱角牙磚相分隔,塔身的每層收分較大,塔的立體輪廓呈角錐形。塔的U層之上,挑出5層棱角牙磚,在上面是八角攢尖的綠色琉璃剎座,其上再立塔剎。琉璃的塔剎在陽光的映照下,如同閃光的翡翠,晶瑩剔透。有人說,把承天寺塔比作衣著淡雅、身材窈窕的少女,而塔身上鑲嵌著方形的寶錢紋的綠色琉璃構件,如同素衣上柔艷的花朵。遠遠看去,這座塔確有一股秀削挺拔的迷人風姿。各層塔角懸挂的風鈴,在徐徐的和風拂動下,傳出悅耳動聽的鈴聲,好像在向遊人傾訴g匡久遠的故事。
      斯人已隨時光去,風鈐叮噹論古今。
作者: waihung82    時間: 2005-6-27 10:58 PM

當代留存的西夏文獻資料縱覽
西夏文文獻中有各種官私應用文書。

  草書《瓜州審案記錄》再現了一幅西夏時期在瓜州(今甘肅省安西縣)審理侵奪牲畜財產案的圖象。已發現有十二紙殘頁,其中有五頁記載著日期,知和西夏天賜禮盛國慶元午(1069)和二年(1070)所記。這是目前有確切年代記載的最早的西夏文文書之一。

  恰恰在這一審案記錄的整整一百年後的西夏天盛二十一年(即乾佑元年,1170年),有一件党項族婦女出賣自己土地的契約,其中有土地的四至和當事人、證明人的名字。這一賣契是研究當時社會經濟的典型資料。

  西夏天慶虎年(1194),十個西夏党項人和漢人共同出錢,互助籌款,為此用西夏文寫了二個憑據《錢會單》。這一文書反映了西夏社會下層的經濟狀況和貨幣使用情況。同一類文獻還有西夏光定未年(1223)穀物借貸文書。

  《黑永城守將告近稟帖》係西夏乾定申鬥(1224)西夏北部軍事重鎮黑水城守將要求調往內地的申請書,其內容反映了西夏末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重要情況。乾定酉年(1225)的《黑水城副將上書》也有這方面的重要資料。事隔一年後,蒙古軍隊便一舉攻佔了黑水城。

  此外還有西夏文曆法、占卜辭、樂器圖譜解說詞等雜項文字。

 西夏文文獻中有學術價值很高的法律、歷史、文學、醫學等方面的著作。

  《天盛舊改新定律令》是西夏仁宗天盛年間的法律條文匯集,長達二十章,內容十分豐富。比如根據這一文獻中的材料,我們能比較系統地知道西夏政府機構分成五等,每等中包括有國家和地方的一些官署機構等重要情況。可見,它是研究西夏社會不可多得的文獻資料。與法律有關的文書還有《新法》、《亥年新法》、《西夏官階封號表》等。

  太祖繼遷文,是記錄元昊的祖父李繼遷(後被追謚為太祖)活動的歷史著作。

  用西夏文寫的文學著述有詩文集、格言集、諺語集等。

  解放後在甘肅武成地區發現的西夏文藥方,從病名和藥名看多與中原相同,從中可看出我國傳統的醫學對西夏地區的巨大影響。

西夏人編纂了多種類型的字典、辭書,在我國辭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水平之高,種類之多,堪與當時的漢文辭書相比。

  《文海》是一部大型西夏文韻書,編纂體例上兼有漢文《說文解字》和《廣韻》的長處。每一字條下有三部分註釋:先以四字解釋文字構成,次以較多的字解釋字義,最後以反切注音。傳世的《文海》係一殘本,僅有平聲部分和雜類部分。平聲以韻分類,共九十七韻。上聲不存,據另一部韻書《文海寶韻》得知為八十六韻。雜類分子、上兩聲,每聲再以聲母分類。《文海》的學術價值很高,是研究西夏語言、文字的重要文獻,對研究西夏社會歷史也有參考價值。

  《音同》是以聲母分類的西夏文字典,可以把它看成是《文海》的姊妹篇。全書共收六千多宇,按聲母分成九類:重唇音、輕唇音、舌頭音、舌上音,牙音,齒頭音、正齒音、喉音、來日舌齒音。無同音字的獨字分別列於各類之後。每一字下都有極簡單的註釋。該書先後至少有四種刊本傳世。其中主要有兩種,一為西夏正德壬子六年(1132)重新整理刊印,被稱為小字本,1976年甘肅省博物館考古隊在黑水城遺址附近發現的《音同》殘本為另一種刊本,是為大字本。《音同》是研究西夏語言文字的又一部重要著作。從藏於蘇聯的一種《音同》重校序殘頁中得知,《音同》開始由切韻博士令六犬長等編輯。後來至少有五種版本問世。

  《孫子兵法三注》乃曹操、李筌、杜牧所注《孫子》的譯本。也是一個殘本,僅存中、下卷的一部分,書後還有《孫子名記(傳)》。此外還有其他版本的《孫子兵法)以及《六韜》、《黃石公三略》等兵書。西夏統治者歷來重視武力,經常與宋、遼、金、吐蕃用兵打仗,所以系統地翻譯從實戰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漢文軍事著作便成了當務之急。

    西夏還翻譯了唐朝昊兢編撰的《貞觀政要》(名為《貞觀要文》)、春秋諸國史彙編《十二國》等。

西夏文文獻中數量最大的述是譯自漢、藏文的佛經。

     國內以北京圖書館所藏西夏文佛經最多,計有一百二十餘卷。其中以木刻本《慈悲道場懺法》、《金光明最勝王經》,手寫本《大般若波羅密多經》,活字本《大方廣佛華嚴經》為最多。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卷明代壬子五年(1372)刊印的西夏文《高王觀世音經》,這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晚的西夏文佛教文獻。

     此外,寧夏、甘肅、陜西的一些單位和個人也藏有部分西夏文佛經。

     國外以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所藏西夏文佛經數量最多,總數在三百種以上。英國大英博物館、日本京都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民族博物館等處也都有西夏文佛經入藏。斯德哥爾摩所藏西夏文文獻中有《西夏三藏聖教序》殘頁,其學術價值較大,值得重視。

用西夏文書寫、鐫刻的碑文、題記較多,並且大都具有較高的文物、史學價值。

     著名的《重修涼州護國寺感應塔碑》建於天祜民安五年(1094),碑陽刻西夏文二十八行,碑陰刻漢文二十六行,篆書碑額,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碑文記有西夏政治、經濟、宗教等方面的重要史實。

     銀川市郊西夏皇陵內的碑亭遺址出土了大量的西夏文、漢文殘碑塊,其中有仁宗皇帝墓碑的篆字碑額,不少殘碑塊記有年號、帝號、人名、地名、族名以及職官名稱等,對研究西夏史很有價值。
作者: 迷途小羔羊    時間: 2005-6-27 11:12 PM

你都好有心機整體資料…

但…我唔覺得西夏文化可以叫古文明,西夏成立之時已是宋代之世…
跟古印加文化和瑪雅文化可說是大纜扯唔埋
作者: leeyanta    時間: 2005-6-27 11:55 PM

可惜畀成吉思汗....
作者: pkpkpkpkp    時間: 2005-6-28 03:00 PM

好詳細wo~~
一定搵左好耐啦!!!




歡迎光臨 娛樂滿紛 26FUN (http://26f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