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佛偈清談(不斷更新)
[打印本頁]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9 08:45 PM
標題:
佛偈清談(不斷更新)
詩偈,是禪者生命智慧的精華,
是佛陀法音的圓現,是古德修心的體驗,
作者星雲大師自古德法語拈提一首,獻給芸芸眾生,
讓生命里程揀擇的人兒,自前人的生命智慧中觀照自身,
掌穩舵槳,清明分別,在游移漂流的生命長河中,
不使空費草鞋錢。
(星雲大師)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9 08:49 PM
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常處此菩提座。
(華嚴經)
我們經常禮拜讚歎的佛到底在哪裡呢?這問題,一般人不容易理解。佛有佛的世界,佛有佛的淨土,佛就在我們的眼前,因為
「佛身充滿於法界」,
真理就是佛的法身,所以經典上說:「正法以為身,淨慧以為命。」清淨的般若智慧是佛的慧命。
你如果懂得這個道理,世間一花一葉、一沙一石都是如來法身的顯現,都能「普現一切群生前」,如同《華嚴經》上說的
「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
諸佛如來的法身就像天上的明月,映照出畢竟空的真理,如果眾生心田性海裡的水清淨了,菩提的月亮就會顯現出來。
一般人在稱念觀世音菩薩、稱念阿彌陀佛時,總會向觀世音菩薩求這樣,求那樣,也曾向阿彌陀佛要這樣,要那樣。若稱念的人多,觀世音菩薩與阿彌陀佛要千處祈求千處應,不就忙不過來了嗎?其實不然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諸佛如來、菩薩好像天上的明月,有水的地方都普照,如江、河、溪、井,甚至臉盆、茶杯,都會映現出明月。但是你又問:為什麼看不到諸佛菩薩呢?那是因為心裡的煩惱太多,心裡的水混濁、不澄淨,只要將煩惱的烏雲去除,就能萬里無雲,到處都是朗朗晴空,佛的法身就顯現出來了。故佛又稱為如來,如來即如如不動而來,他的法身不動不靜在世間,「而常處此菩提座」,所以佛能不動金剛菩提座,而「隨緣赴感靡不周」地在人間。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10 02:31 PM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古德
「人生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善友難遇」,如果難得而都能得到,那真要好好珍惜!
《阿含經》裡有一則海龜喻,是說要想得到人身,就如一隻盲龜,在大海中漂流,要找到一根可以倚靠攀救的浮木非常不容易,尤其浮木上還要有個孔,讓盲龜的頭伸出來以便漂浮,實在是難上加難,所以說「人身難得」!經典又喻示「得人身如爪上泥,失人身如大地土」,人身難得,生命易逝,我們能不好好珍惜,不好好修持這寶貴的人身嗎?
「佛法難聞」,要聽聞佛法也不容易。今天有很多人到處禮拜寺院,求聞佛法,卻很少有人能心行密合。很多人能講說佛法,但能講得契理契機的很少;有時講說者的觀念不純正,常會以盲引盲,把信徒導入邪路上去。或者講經的人太執著,使聞法者執迷,不能接觸到真正的佛法。有些人勸他們聽聞佛法,卻推說沒有時間,緣分未到,可見佛法難聞。
「中國難生」,中國是指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都很優秀的國家,相對其他爭戰連連,經濟蕭條,文化低落的國家則稱邊國。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福報可以出生在富強安樂的國家,像現今中東戰爭不斷,難民潮一波波,非洲也是種族衝突,饑饉連連,人民百姓都很苦。人生在世,能有平安富足的生活,能受良好的教育是十分不容易的。
經典上說人有三件事比天人殊勝:第一是記憶,第二是梵行,第三是勤勇。所以,生而為人,要懂得修持;即使是天人,若只知道享福,而不知道修持,福報享盡時也會墮落。我們已得人身,如果不趁早精進修持,在這一生消逝前求得度脫的話,將來要向何處超度此身呢?人,處在生天與墮落惡道的樞紐,如何向上提升而不下墮惡趣,實在是攸關生死的大事!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11 12:37 AM
《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
古德
這首偈語是說明:一個修行者在禮佛、自省時的心情。
「佛在世時我沉淪」,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成道,初轉法輪度五比丘起,即從靈鷲山到祇樹給孤獨園,從祇園再到靈鷲山,來往於印度南北弘揚佛法,普度眾生,想到佛陀在世時,我還不曉得沉淪在什麼惡道裡,沒有親聆佛陀的教示,真是佛世難遇。
「佛滅度後我出生」,現在釋迦牟尼佛滅度了,我才出生到世間上,「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不免悔恨自己的業障如此深重,見不到八十種好、三十二相的如來金色身。
我要奉勸修行者不必太消極、太慨嘆,當初佛陀曾經說過:如果你們要我常住世間而不信受我所宣說的佛法,我活著又有什麼用呢?如果我入涅槃,而你們奉行佛法就如同我久住世間一樣,我又何曾離開你們呢?
所以,佛陀在世不在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大家能不能奉行佛法?比方說:佛陀開示我們要慈悲,大家慈悲了嗎?佛陀開示我們要忍辱,大家有忍辱嗎?佛陀開示我們要持戒,大家有持戒嗎?佛陀開示我們要弘法利生,大家弘法利生了嗎?假如我們真能奉行佛陀的佛法,以慈悲喜捨來對待大眾,以六度萬行來修持自己,以八正道來實踐佛法,以四聖諦來宣揚佛法,也就等於如來法身常住世間了。所以經典上說佛陀常住於常寂光中照顧我們,永處在真理裡指導我們。《金剛經》也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必定有佛,有佛法的地方必定有佛!所以,我們要注重人我的關係,普度眾生,若見人我關係處,一花一葉一如來!
作者:
k-key
時間:
2005-7-11 10:22 PM
禪者,多D睡夢,多夢多智慧,佛是學而不是信,道者在於行是無經,無書。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12 12:29 AM
Originally posted by
k-key
at 2005-7-11 22:22:
禪者,多D睡夢,多夢多智慧,佛是學而不是信,道者在於行是無經,無書。
佛陀望著他說道:「咄咄汝好睡,螺螄蚌蛤內,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
華嚴經言:「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心地觀經亦言:「法寶甘露妙良藥,能治一切煩惱病,有信服藥證菩提,無信隨緣墮惡道。」可知信仰對於學佛的重要。但信仰一定要正信,真信,誠信,而非迷信,邪信,或莫棱兩可的信!
還有,信做壞事會下地獄的人總比那些自以為是,什麼也不信的人一定更似一個人。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12 12:37 AM
《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後三步思一思;瞋心起時要思量,熄下怒火最吉祥。》
古德
過去,有一個長年在外做生意的商人,很少回家探望太太,到了歲末,他就上街買東西準備回家過年,在街上看到一個老和尚掛著賣偈語的招牌,他好奇地問:「這偈語賣多少錢?」「十兩黃金!」「什麼偈語要這麼貴?」「施主!你如果有十兩黃金,我自然會告訴你一個妙用的偈語。」商人一時動心,付了十兩黃金,老和尚就告訴他這首偈語。
商人聽後有些失望,心想:這四句話就要十兩黃金,太貴了吧!可是對方是個老和尚,也實在不好計較。臨走時,老和尚還一再叮嚀商人:「把這個偈語記好喲!回家很管用的!」
商人披星戴月地日夜趕路,回到家已三更半夜,除夕都快過去了。因為大門未上鎖,商人直接走到自己房間,床上掛著蚊帳,商人正要喚太太,猛然在微弱燈光下,看到床前有一雙男人的鞋子,商人心想:一定是太太趁我離家時,不甘寂寞私會男人。立刻怒火中燒,跑到廚房抓起菜刀,就要砍殺不守婦道的妻子。刀在半空中,他忽然記起老和尚的偈子「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後三步思一思」,征了一征,就依言進三步退三步,這一進一退,把躺在床上的妻子驚醒了,商人怒氣沖沖指著床底下的鞋子興師問罪,太太無限委屈地說:「你出去這麼久不回來,過年了,我不能不放一雙男人的鞋子等你回來,圖個團圓吉利呀!」
商人一聽,扔刀大叫:「這偈子太便宜了,值得千兩萬兩啊!」
意思是說:若不是這一首偈語的開導,今天可要闖下彌天大禍了!所以《金剛經》中有言道:受持一四句偈勝過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功德。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13 02:36 AM
[不結良緣與善緣,苦貪名利日憂煎;豈知住世金銀寶,借汝閒看幾十年。]
晉.跋陀羅
「不結良緣與善緣,苦貪名利日憂煎」,人活在世間上,如果只顧自己不顧他人,不肯跟人結緣,不肯替人服務,彼此沒有良緣,沒有善緣,就不能得到幫助。有些人不是聰明才智高,也不是能幹,然而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總是得道多助,靠的就是緣分。有的人才華蓋世,一身機智靈巧,可是處處不如意,因為他沒有廣結人緣,自然坎坷難行。我們如果每天貪名圖利,在名利的貪瞋風波裡浮沉,不能給人歡喜,人家也不歡喜你,生活怎麼會快樂呢?
「豈知住世金銀寶,借汝閒看幾十年」,我們在世間上擁有的一切金銀財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好像人家借給我們看的,看來看去只不過幾十年,眨眼流失成空,何必迷戀呢?世間一切物,都是短暫的,都是借看的。我們的房屋能住多少年?身體能活多少年?世間沒有一件東西永遠是我們的,「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到了生死關頭,妻子兒女不肯相伴,金銀財寶流落別家,親朋好友一一遠離,我們什麼東西都帶不去,能帶走的只有我們一世人身、口、意造作的業──善業、惡業。善業功德帶得去,罪業孽緣也得帶去。
世間有形的東西,我們都帶不走,無形的「業」帶得走。所以做人不要太愚痴,不要貪圖一時的房屋、財產、衣飾,這都是倏忽消失的因緣,很快就屬於別人了。我們要尋求真實不變的因緣,不要被虛假的世相迷惑,找到自己清明自在的本性最要緊。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13 01:31 PM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唐.李翱
這首詩偈是唐朝太守李翱的作品。
李翱聽說藥山禪師是大名鼎鼎的高僧,很想見一見他的廬山真面目,就到處打聽,跋山涉水尋訪,終於在一個山頭的松樹下,找到了正在參禪打坐的藥山禪師。李翱十分恭敬地請求開示,藥山禪師卻睬都不睬,一向高傲的李翱,不曾受過如此奚落,終於忍不住諷刺說:「真是聞名不如見面!」意思是說:我久仰您的大名,但見了面後,才知道妳是如此不通人情、不達世故的一個人。說完,很生氣地要離開。藥山禪師忽然開口迸出一句:「你何必貴耳賤目呢!」意思是說:你為什麼耳朵聽的就很寶貴,而親眼見的就認為是低賤呢?為什麼你只相信耳朵,不相信眼睛呢?
李翱一聽,覺得很有道理,就再間:「什麼是戒定慧?」
「我這裡沒有這些閒雜具!」
「如何修行呢?」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李翱再發問時,藥山禪師就一手指天,一手指著身旁瓶子的水,閉起眼睛不再開口了。
李翱因而體悟:禪的道理是不可以分別,不可以臆測的。他回去後,潛心研習佛法,撰寫很多心性禪修的書,後來成為一位了不起的學者。
古來多少文人學士,常與佛門大德、禪師來往,聽聞幾句開示就影響了一生。像李翱在見到藥山禪師後,寫下了這首偈,為禪門留下了一段千古公案!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14 12:19 AM
《從來共住不知名,任運相將只麼行;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可明?》
唐.石頭希遷
「從來共住不知名」,久遠以來,我們就和一個跟我們最親近的人住在一起,只是不知道他的名字罷了!他是誰呢?他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如佛性!
人,最可悲的就是不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家本來面目,每天對著別人都叫得出張三李四,卻不知自己是何等人物!
「任運相將只麼行」,人,除了要認識自己外,更要任運隨緣、自由自在地生活。要如何才能過任運的日子呢?一、要隨緣生活;二、要隨境安住;三、要隨心度眾;四、要隨喜自在。
現在社會上,大部分的人都是逆緣在生活,既不能順著緣,當然就不可能隨境自在;不能隨境自在,就不容易安住。連安住都不能,還談什麼隨心所欲的度眾結緣呢?
世間上,多少麻煩,多少是非,都由不認識自己而起。「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可明」,古來那些成聖成賢的人,都還不能認識自己,何況是我們這些芸芸眾生的凡夫,哪裡會明白呢?我們對佛道若不去研習、自修,真理就永難明白,不明理不精進,就不會修行,不修行當然就不會明白自己了。
這首偈語,主要是教我們認識自己,才能任運隨緣,不再造次沉淪於凡流之輩。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14 07:23 PM
[已落雙鵰血尚新,鳴鞭走馬又翻身;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唐.杜牧
這首偈語是勸我們發慈悲心,愛惜幼小生靈。
「已落雙鵰血尚新」,已經被箭射中的雙鵰,一身鮮血滴滴流,他本可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翱翔,只為了人們喜愛狩獵,為了滿足口欲,就被當做佳餚射了下來!
「鳴鞭走馬又翻身」,平常和我們最親近的牛馬,除了供給我們坐騎外,還為我們拉車、黎田。而我們不僅不感謝,還要剝牠們的皮,吃牠們的肉,泯滅善性,滋長戾氣,怪不得有人浩歎「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了。
「憑君莫射南來雁」,是勸說人不要射殺南來的鴻雁,因為「恐有家書寄遠人」,雁可能替我們千里迢迢帶來親人的家書,凡事要存著感恩、惜福的心。
舉凡文明國家都主張禁獵、禁屠,甚至專設野生動物保護區,來保護瀕臨絕種的動物。如美國的黃石公園,如果在參觀途中遇到狗、熊、鹿等動物,車輛都要停下來,讓這些動物先過去,因為公園是他們的領域,這是文明國家的作風。反觀我們的社會,孩童常常玩弄小鳥小魚、捕蟬抓蚱蜢、扔石頭打牛羊……,很少見到父母出面阻止,從小就虐待動物,如何培養愛心?沒有愛心,戾氣日增,長大了怎能不殘殺?不做壞呢?
古德說:「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為別形軀。苦惱從他受,甘肥任我需,莫叫閻老斷,只揣應如何?」從宇宙萬物同源同種的立場來看,生命是一樣的,我肉與眾生肉是一樣的,把你的肉充作我的飲食,把我的需要和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折磨上,你如何忍心?你怎能安心?大家還是少殺生,多一些慈悲心吧!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15 08:23 PM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唐.無盡藏
這首詩偈是唐朝無盡藏比丘尼的大作,主題是說:世人都在心外求法,用眼睛追求聲色美,耳朵喜聽各類音聲,鼻子聞香嗅辣,舌頭喜嚐甘甜滋味,身體喜愛柔軟觸覺,心裡喜歡各種分別。一顆心,每天都在追逐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迷魂失魄。而禪師們卻只要一閉眼睛,不看、不聽、不說,當下整個宇宙就都在他心中了。
「終日尋春不見春」,我們想看看春天的景色,春天在哪裡?春天就是我們的佛性、真如、真心。
「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如果我們一直追求真如佛性,而一直茫然找不到,歸來時偶然看到窗前園裡的梅花已悠悠盛開,呵!原來春在枝頭已十分了!這景象就像描寫趙州禪師的一首偈語:「趙州八十猶行腳,只因心頭未悄然;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
一個人光是東南西北的向外追求,哪裡會找到自己呢?自己是在我們心中,如果你能有肯定地說「我找到了!」那就很妙了。找到什麼?我找到了自己,我找到了本性,能把自己找到,認識了自己,這是很不容易的。世間上的人,不認識自己,常常愚昧、苦惱,多麼可憐!
你能夠認識自己,就不會去心外求法了,因為心外無我,心外無法,心外沒有世界!無盡藏比丘尼的這首偈語,是告訴人們「我找到了自己」,頗有深義。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16 08:29 PM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雲遮天。]
唐.張拙
參禪的人,法界在他心中,天堂地獄也在他心中。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佛性之光,本來遍滿虛空法界,如同佛光普照,不管是凡夫、聖人,甚至一切含靈動物,都與我一體,我們都是一家。
佛教將有情生命分成十類,一般通稱「十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每一個人一天中,心念在十法界來來回回不知多少次。
有時心念一起,要為人服務,待人慈悲,內心無煩惱,這時本性之光朗照晴空,就等於是佛、菩薩的世界。為了一件事不滿意而起瞋恨心,奢求發財而起貪念,口腹多欲而貪食,這種貪、瞋、痴的地獄、餓鬼、畜生心相一表現出來,種種不如法的行為當然也造作了。我們一顆心就具有佛、菩薩、地獄、餓鬼……等十法界的心態。
「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個人能做到一念不生,不生即無生,就是一切生。如同虛空無相,則無所不像。
「六根才動雲遮天」,六根即指眼、耳、鼻、舌、身、意,像盜賊般住在我們身體裡,每天都痴惑於愛欲,迷沒於瞋怒,如不當看的貪看,不當聽的貪聽,不當說的妄說,不當想的妄想,不當做的妄做……。人的本性,就是被六根的烏雲遮蔽了,要先將人體村莊的這六個盜賊降伏,不讓身心語意妄動,是每個修行者最要緊的一件事!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17 05:04 PM
[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
唐.白居易
這首白居易的詩喝,是他學佛後,有一次「特入空門問苦空」。空門,指的是佛教。這個空,不是把一切都看成空空如也;空,是虛空,虛空裡面有萬物,包容一切,佛門對苦與空的體會最深,你來佛門問苦空,問對了!世間萬種苦,有身體的苦、精神的苦,我和人相處不好他苦,物質不調和也苦,求不到想要的東西也苦,身體老病死時也苦,內心被貪瞋痴驅使也苦……,真是眾苦氾濫,苦海無邊。白居易希望對苦、空的人生能多了解一些,特地來佛門請示。
「空」是一種正見,一種緣起,一種般若,一種真理。空有空的背景、內容,空是建設性的。因為空即是色,有空才有有,有空才有萬物,萬物亦是空。
「敢將禪事問禪翁」,來到佛門,請教禪師們一些生活上的禪心、禪意、禪修的事情。
「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人生如夢,卻不知浮生是夢中!假如你懂得人生如夢的話,夢中何必爭人我?就不會太計較人我是非了。
煩惱少的人自然很少作夢,如能將人生如夢看得很究竟,在作夢時,五趣六道、人我是非都像真的,一旦清醒、覺悟時,真是空空無大千,你我沒有對待,時空也沒有間隔,其是「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19 10:58 AM
[憶著當年未悟時,一聲號角一聲悲;如今枕上無閒夢,大小梅花一樣香。]
唐.孚上座
這是孚上座的喝語,他說「憶著當年未悟時」,真是「一聲號角一聲悲」。時間分秒的過去,人生迷昧苦短,生死又那麼無常,一念想起,不禁悲從中來。禪門有兩句話,「未曾悟道如喪考毗,已經悟道如喪考毗」,大事未明還未開悟時,渾沌迷茫過日子,好像死了父母一樣;已經悟道後,四大皆空,人生不沾不滯,也宛如死了父母一樣。這是慨嘆自己在五道六趣多生多劫流浪,沉淪生死至今,才認識自己,自然感觸良深。學禪者如果不參透生命的本源,不思見死亡的真相,那真是一聲號角一聲悲。
日本貞觀禪師留學中國二十年後,回日傳法,一位研究天台宗三十年的道文法師向他求教:「我自幼研習天台《法華》思想,有一問題始終不解。」「《法華》思想博大精深,只有一問不解,可見你有很高修持,但不知唯一問題為何?」「《法華經》云:「有情無情,同圓種智。」花草樹木真能成佛嗎?」「三十年來你掛念花草樹木能否成佛,與你何益?你該關心自己如何成佛?」道文吃驚:「我從未想過這個問題,請問我如何能成佛?」「你說只有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要靠你自己解決了!」末悟時,處處問人,殊不知自問方能自悟。
「如今枕上無閒夢,大小梅花一樣香」,現今已開悟了,甚至睡覺時都能與道相應,與真理契合,再也沒有閒愁惡夢了!禪門的悟道,是活水長流,每天都有很多的小悟,集很多小悟為中悟,忽然有個恍然大悟,然後對於「生從何來,死將何去」都了然於心,再也無懼生死了!
不管是大悟或小悟,在禪門的二六時中生活,是大小梅花一樣香。把凡心去除,隨著自己的真如自性隨緣自在,人間還有什麼值得追尋呢?
註譯:
[五道六趣]
與五趣、六趣同義。有情往來之所,由於開合不同,有五處、六處之別,稱為五道、六道。五道指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及天道,另加阿修羅道則為六道。攝阿修羅道於五道內有二義,一者唯攝於天趣,一者攝於天趣與鬼趣二者之中。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20 08:11 PM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唐.布袋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是形容一個農夫插秧時,一把把青秧插滿田,低頭看到水面漂漾的藍天,也看到自己!
一般人的通病是:只看到別人的短處,看不到自己的過失。水中天如鏡,人要自覺自悟,使本性清澈顯見,才能夠「六根清淨方為道」,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被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污染,時時保持自性的清淨,就是道,就是修行了。
「退步原來是向前」,頗有哲理意味。試想,農夫插秧,一面插青秧,一面往後步步退,返到田邊,一畦田的秧苗才插好,其是似退而實進。有時候,退讓不是完全的消極,反而是積極的轉進。與人相處,斤斤計較爭執,互相排擠詆毀,又能成就什麼?倒不如退一步,尋求更大的成功。
過去有一個人,為了一堵圍牆,和鄰居起爭執,心裡忿忿不平,就捎信給在京城做官的父親,希望父親用官府的權勢把牆爭過來,他的父親很明理,回了兒子一首詩:
「萬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為了一堵牆而起爭執,真是何苦?讓人家幾尺不就太平了嗎?你看看萬里長城至今還在,可是當年赫赫一世的秦始皇又在哪裡呢?你爭,跟人家鬥氣,百年過後什麼是你的?不都灰飛煙滅,枯塚一堆了嗎?從這首詩裡,我們能不能領悟四大皆空?能不能在面對社會、物質一切時,觀境自在?觀我自在?觀物自在?觀心自在?觀人自在呢?能!莽莽人間就不必再作什麼計較爭吵了!只看自己心田清不清淨,任它八方冷語與暗箭!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23 01:54 AM
[學道容易悟道難,不下功夫總是閒;能信不行空費力,空談論說也徒然。]
明.憨山德清
「學道容易悟道難」,你要學道嗎?要學佛法嗎?要研究經論嗎?要參禪打坐?念佛誦經?學道是很容易的,悟道就不那麼簡單了,學道而不能悟道,是很可惜的。
「不下功夫總是閒」,未能下功夫悟道,下功夫精進修行,不肯吃苦,不經一番寒徹骨的磨練,想要有梅花撲鼻的芬芳,是不可能的。有人說:我們學佛修道,只要相信就好,不必太認真。光是相信,是不夠的,信而後能行,要知行合一,才能行解想應,能信而不去實行,是空信,學游泳的人不下水,光看《游泳大全》有什麼用?
我們求財富,想發財,但財富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俗語說得好,錢財隨著流水來,也要起個大早,趕上了潮汐,才能撈得到財富!所以「能信不行空費力,空談論說也徒然」,無論在學術上,在工作上,在宗教體驗上,光是空談理論而沒有認真實行是沒有用的。
你在公司做事,要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有的人斤斤計較工資的多寡、升等,反而忘了自己的面目。工資,並不是我們奮鬥的唯一目標,一個人服務社會,除了工資以外,還有其他更重要的財富。比方說人家感謝我們,讚美我們,給予我們支持,認為我們的形象很好,對我們的工作很肯定,這些都是實踐力行的收穫!
所以,如果把人家的感謝、歡喜,把社會成就、自我良心的安慰這些功德因果總結算起來,自然比金錢的價值高出很多!這才是我們終身工作學道的真正價值!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26 01:59 AM
[念佛容易信心難,心口不一總是閒;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徒然。]
明.憨山德清
這首偈語是給念佛修行人的一種指導。念佛不光是口頭念,主要的是三業相應。三業,就是身、口、意。口中阿彌陀佛的佛聲清清楚楚、綿綿不斷;身體則端正合掌禮拜、打坐;心裡憶念不忘。三業相應,才能感應道交,念佛才會有效果。
念佛只要念「阿彌陀佛」四個字,是很容易的,要念得四大皆空,念出感應,念出成就,卻不容易。對於淨土法門你真的相信嗎?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真的相信嗎?所以念佛是一個易行難信的法門。
念佛若想獲得感應,首先要培養自己的信心,對淨土極樂世界,信其真實不虛;對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信其真實不虛;你信仰越是真實,結果也就越真實。現在有些念佛的人,言行不符,嘴上念阿彌陀佛,心裡打妄想;身體在禮佛打坐,內心卻雜念紛馳,還有些人只是耍嘴皮子,口念不用心,內外不一,結果當然不會得到真實的福報。
從前有師兄弟兩人一起修行,師兄擅長講經說法,師弟只會念阿彌陀佛。幾十年後,師兄度眾無數,師弟還是老實念佛,師兄未免有些看不起師弟。可是師弟念一聲佛號,天空音樂齊鳴,一聲佛號滿室芬芳,一聲佛號終有感應。
所以心不散亂,就能感應道交,若是以散亂心來念佛,「喊破喉嚨也徒然」,最多只能獲得一點福德因緣,不能往生淨土。所以,我們要真正的老實念佛,不要以散亂心念佛,徒然落了個表相。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28 04:29 AM
[大海之水可飲盡,剎那心念可數知,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說盡佛境界。]華嚴經
這首偈語出自《華嚴經》,是在讚歎佛的功德,我們信仰佛、尊敬佛、禮拜佛,佛究竟有什麼值得我們信仰,值得我們尊敬的呢?
我們尊重的是佛的功德,佛的威力,佛的慈悲和般若智慧有如「大海之水可飲盡」,海水之量雖大且多,就算你將海水飲盡,但佛的境界也無法得知。「剎那心念可數知」,佛教經典中計算時間最短的單位是一剎那,「少壯一彈指,六十三剎那」,其義是說年輕人彈指一下,就有六十三個剎那的時間,可見這剎那是很短很短的時間。我們的心一直在剎那生滅不停,剎那的心念生滅,我們可以數知,但佛的境界卻是無法數知的。「虛空可量風可繫」,虛空寬大無邊,無形無相,就算可以丈量虛空,把風繫住,也難以衡量佛的境界。
其實這些譬喻都是不可能的。大海的水怎可喝盡呢?剎那心念怎可知道呢?虛空的大小怎可測量呢?風又怎麼繫縛呢?即使這些都可以,也「無能說盡佛境界」。佛的境界仍是說不盡的,因為佛的境界是無限的解脫,無限的慈悲,無限的智慧,無限的妙用,無限的發願,無限的功德!佛界都是無量、無邊、無限、無窮、無盡,因此我們崇敬佛陀,信仰佛陀,禮拜佛陀!
人也有人的境界,有人格、思想、道德……,生活也有生活的境界,只要不沉迷於五欲塵勞裡,自然慢慢地與佛的境界相應了。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30 03:55 AM
[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地用功夫;若要紙上談人我,筆影蘸乾洞庭湖。]
古德
達摩祖師當初從西天印度到中國來,是帶著心靈的禪道來的,沒有語言文字,所以說「達摩西來一字無」。
「全憑心地用功夫」,達摩傳禪,不在文字語言上賣弄,全憑內心深思體會。我們要能在心地上收穫佛法,不是口說指畫就可以的,也不是禮佛合十做樣子就行了,要時常在內心觀照自己是否有慈悲?有忍耐?有智慧?有佛法?你「若要紙上談人我」,拘泥於文字語言上的辯解,就走入歧途了。語言文字只是一種表達的工具,只是一道橋樑,而不是真理,不是法。如同畫餅不能充饑,盡得文字語言義諦而不能在心理行為上印證的人,不是真正的禪者。
「筆影蘸乾洞庭湖」,過去有一個國王貼出告示:假如有人能不眠不休彈三天三夜的琴,國王願獎賞十二條牛。消息傳開後,全國音樂家都前來應徵,其中有一個音樂家歌聲好,琴法妙,為了想得到十二條牛,非常賣力地拚命彈奏。三天三夜過去了、國王並未依約把牛賞賜給他,音樂家很不高興地問國王:「為什麼不實現告示上的諾言?」國王冷冷地回答:「你為了得到牛,聲嘶力竭地彈唱,只不過給人一種空歡喜;我沒有依諾言賞賜十二條牛,也是給你空歡喜,彼此誰也不虧欠誰,誰也沒有占誰的便宜呀!」
學禪的人,內心要慈悲喜捨,能透出祖師西來意,才進入禪海遨遊。語言文字上的空歡喜不過是海市蜃樓,不是真正的究竟。
作者:
morris13
時間:
2005-12-16 02:01 PM
升番上嚟比多啲人睇.
歡迎光臨 娛樂滿紛 26FUN (http://26f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