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天台宗音聲修行法門初探 [打印本頁]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17 04:20 PM     標題: 天台宗音聲修行法門初探

天台宗音聲修行法門初探

作者:賴靜涵

中國佛教發展到晉代以後,誦經的風氣才發達起來。這和大乘佛教經典傳來有關。由於大乘經典,諸如《般若經》、《華嚴經》、和《法華經》、《涅盤經》等都強調讀誦經典的重要。因此很多僧人都以誦經為業,而慧皎大師也因此在《高僧傳》特別立了《誦經》一篇。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誦經篇》的二十一位高僧當中,持誦《法華經》的就有十六位,佔了絕對多數。可見誦持《法華經》是晉代以來最流行的法門之一。但是真正闡揚《法華經》為成佛的圓頓教,並以《法華經》為軌範,發現了以懺法為助緣來念誦經典,進入三昧的修行方法,這是天台宗的貢獻。從此,音聲法門與禪法的結合,為中國佛教開創了一個新的修行的傳統。天台音聲修行內容宏大,但主要的特色在於懺儀,筆者限於學力與篇幅所限,為收提綱挈領功效,謹以《法華三昧懺儀》作為代表介紹。

一、天台宗音聲修行法門樣貌

想要了解天台宗的音聲修行法門,可以從天台宗的清規《國清百錄》當中可以看出。《國清百錄》不僅規定了天台宗最重要的寺廟,國清寺的日常生活儀規,也同時規定了天台宗門人修行內容。《國清百錄》有四卷,其中在卷一〈立制法第一〉提到了寺院在音聲修行上的重要規定:

1.          第一條規定,若依眾者當修三行:一依堂坐禪,二別場懺悔,三知僧事。

2.          第二條規定,依堂之僧,本以四時坐禪六時禮佛,此為恆務。而第三條則規定六時禮佛當中不得違犯事項。

3.          第四條則規定所謂別行之意,即是精進勤修四種三昧。

以上我們可以知道,天台宗的寺廟除了坐禪(即「止觀」)外,還規定要修「禮佛」,所以在後面的〈敬禮法第二〉當中具體指出禮拜念誦佛號的內容,〈普禮法第三〉則列出咒願拜佛內容。另外「懺悔」也是很重要的法門,提到了三部懺法:《請觀世音懺法》、《金光明懺法》與《方等懺法》。

前面提到第四條規定的「四種三昧」,即是音聲念誦法門入禪觀的運用。此即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卷二上舉出的「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等四種三昧,內容是這樣的:

1.          常坐三昧:依《文殊說般若經》而修之三昧。就是以九十天作為一期,這是一種閉關的修行,獨自居住在關房內結跏正坐,捨雜念思,觀一切法皆是佛法,並專心稱念一佛名號。在修行期間中精勤不懈,念念無間,目標是破除業障,證入三昧,顯發實相。因僅修禪坐一行,故又稱「一行三昧」。

2.          常行三昧:是依據《般舟三昧經》所修持的三昧。又稱「般舟三昧」。也是以九十天為一期,在道場內時常繞佛而行,沒有間斷,口常唱念阿彌陀佛,心亦常想念阿彌陀佛,即步步聲聲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如此精勤不懈,則可依佛威力加持,及行者的功德力量,在定中見十方諸佛顯現於行者之前證入三昧,故又稱「佛立三昧」。

3.          半行半坐三昧:指依據《大方等陀羅尼經》、《法華經》而修的三昧。其中,前者稱「方等三昧」,後者稱「法華三昧」。「方等三昧」以七天為一期,於道場內,誦持陀羅尼咒,繞行一百二十圈,轉一圈則持誦一遍咒語,速度要快慢適中,繞行誦咒之後就靜坐思惟,運用止觀的觀實相方法修行,觀畢再起繞行念咒,如此反覆修行。而「法華三昧」以三七(二十一)天為一期,修行內容包括嚴淨道場、淨身、三業供養、請佛、禮佛、六根懺悔、繞旋、誦經、坐禪、證相等次第。這是天台宗傳統上最重視的修行方法,筆者將在後面詳細介紹。

4.          非行非坐三昧:指上述三種以外之一切三昧,在行、住、坐、臥一切時當中依止觀的方法修持禪觀,這是一種不拘期限,念起即覺,意起即修的三昧禪法。智者大師對此三昧甚為重視。

以上就是天台宗寺廟所規定的修行法門,幾乎都有運用音聲念誦修行,甚且以音聲修行當作主角,這些方法大多也為後世所取法者。其中,若以各種懺法與四種三昧行法來看,不難看出天台宗大師創制這些法門的目的,無非是想要藉助音聲念誦來入三摩地發智慧。這四種三昧當中,尤其是「半行半坐三昧」的「法華三昧」最為重要,被天台宗視為「圓頓法門」,影響後代甚鉅。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17 04:21 PM     標題: 二、天台宗音聲修行法門的原理

二、天台宗音聲修行法門的原理


為什麼天台宗會以念誦法入定作為該宗修行法門的重點呢?

本來天台宗的教義分成兩個部分:即「判教」與「止觀」,而「止觀」,也就是指禪法三昧的體系,就是在智者大師的「判教」之後總結而成,特別是站在法華思想「開權顯實」作為基礎下建立的。智者大師認為最能夠代表世尊本懷的經典,就是以三乘終歸一乘的《法華經》。他更依此發現佛陀開示的經藏內容,就是一套教化眾生成佛的妙義妙諦之系統,即所謂的「五時八教」。「五時八教」將佛典有系統地整理成為教育眾生的方法,它是一套非常龐大的體系,但智者大師最關心的,是能夠直接成佛,不須次第的最高的法門,即「圓頓法門」。由於慧思禪師,智者大師的老師,認為《法華經》開示「一行即一切行」,並且說這部經典是末法惡世最穩當而易行的至高無上法門。而慧思禪師尤其讚嘆《法華經》當中的「法華三昧」,稱讚「法華三昧」是利根菩薩捨方便行,又可以不修次地行,而直證佛果之不次第行。所謂的「法華三昧」,照慧思禪師看法,就是按照〈普賢菩薩勸發品〉當中普賢菩薩所指示的修行方法,持誦《法華經》,行者可以親得騎著六牙白象的普賢菩薩現身教導,因此獲得甚深三昧,而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修證方法。

慧思禪師是修此三昧成就,而智者大師也是修此「法華三昧」豁然開悟而成就的。他更認為「法華三昧」可以「得破四魔,淨一切煩惱,滅一切障道道罪,現深入菩薩正位,具一切諸佛自在功德者」(《法華三昧懺儀》卷一)。因此「法華三昧」即為天台宗傳統下來最重要的行門。因而天台宗的音聲修行的念誦法門與觀念,就是以「法華三昧」修行方法作主要規範而建立起來的。

前面我們提到,晉代以來持誦《法華經》一直是中國佛教界所流行的法門。這些人也都是持誦《法華經》方法入「法華三昧」大定。但是智者大師所創制的卻是一部懺法而且加入了禪坐的儀軌,《法華三昧懺儀》,這有別於過去修持「法華三昧」的方法,是何以故?有關「法華三昧」在傳統上,主要是依照《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所說的,以讀誦方法進行。但是,智者大師則發現到,光是讀誦《法華經》不一定能入「法華三昧」,這是因為眾生的業障實在太重了。智者大師認為,要讓一切眾生都能因此入「法華三昧」的大定,為此特別參考了《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的修行懺悔方法,該經上說:

「樂見普賢菩薩色身者,樂見多寶佛塔者,樂見釋迦牟尼佛及分身諸佛者,樂得六根清淨者,當學是觀。此觀功德除障礙,見上妙色,不入三昧,但誦持故。專心修習,心心相次,不離大乘。一日至三七日,得見普賢。……(行者)見事事已,復更懺悔。至心諦觀思惟大乘,心不休廢。」(《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本來,如果要按照正常的三昧次第修持,從「四禪八定」開始,經過如「獅子奮迅三昧」等,再來就是「菩薩十地」等諸位階,是一段非常長久的時間。「法華三昧」至少可以親見普賢菩薩,與十方諸佛,照經典記載來看,算是菩薩果位的高級三昧。真要照次第來修,那真是一條很遠的路程。但是智者大師發現到,不入禪定的根本問題就在於業障,《摩訶止觀》說:「事理二犯俱障,止觀定慧不發。」尤其如果犯了「五逆眾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麼重的罪,小乘教是沒有辦法懺除這些罪業。大乘教則有可以懺罪的方法,那就是要用「懺法」和「止觀」的結合方法。智者大師說:「若除禪定,則無可救者。」於是智者大師為了能令眾生入「法華三昧」,整合了《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與《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之法而制定了《法華三昧懺儀》。從該懺儀的字義來看,表面上是在於「懺悔」,事實上是為了入甚深禪定。在此我們來看《法華三昧懺儀》的儀軌概略結構:

1.          嚴淨道場

2.          淨身

3.          修三業供養

4.          請三寶

5.          讚嘆三寶

6.          禮佛

7.          懺悔六根及勸請、隨喜、迴向與發願

8.          行道

9.          誦經

10.      坐禪,正觀實相

從上面的儀軌,我們可以發現,「法華三昧懺儀」事實上就是入「法華三昧」的儀軌。從第一個儀節開始,一直到第六個儀節,目標是迎請三寶降臨道場,接受行者的「懺悔六根及勸請、隨喜、迴向與發願」,這個儀節非常重要,行者是在此時進行至心的懺悔。智者大師制定此一儀節,是根據了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沙論》的理論,該論《除業品》說;:「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復應於諸佛所懺悔、勸請、隨喜、迴向。」換句話說,如能在諸佛菩薩面前誠懇請求懺悔,將此功德將可能獲得阿惟越致果位,即「不退轉地」。因此我們也就明白,原來懺悔的目的,就是要成為不退轉菩薩。

其後接著是「行道」,此一儀節之後就是以誦經,禪坐,稱念佛號為主。所謂的「行道」即步行右繞法座來燒香,散花,當中心念三寶,次稱念佛號。稱念佛號之後則誦經。或者行道完成後,坐下端正身體,諷誦《法華經》。智者大師提到,整個《法華三昧懺儀》的過程當中,是以步行來誦經,行至本座的時候,就停止誦經,轉稱念佛菩薩名號,上了座以後,若不想要進行禪坐,則就再誦經,但是一天內的四時禪坐是不可以廢除。誦經疲累的時候,可以暫時休息,等到不累的時候,就繼續誦經。這就是前面我們提到的《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當中所謂的「不入三昧」之法,但以誦經不斷,以見到普賢菩薩與十方佛現身為目標。事實上能夠親自見到佛菩薩,已然是三摩地境界,去佛果自然不遠。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智者大師所設計的《法華三昧懺儀》就是建構一個方便入甚深禪定的環境與儀式。從「嚴淨道場」開始,重點是驅邪,將不必要的外障先行去除,再來就是行者本人的障礙問題,必須淨身與淨心雙管齊下,如此漸次累積與佛菩薩相應的條件。再來就是行者自身,要以「一心」來念誦經文與佛號,除以此來作「觀心」的禪坐正觀以外,配合三七日內一心祈請,以求入不思議境界,請佛菩薩現前護衛加持,最後在佛菩薩現身護衛加持之下,幫助自己能夠進入正觀實相,自然能入甚深三摩地,得到大智慧。這可以說,智者大師可以說運用了非常高的智慧,使眾生依照經典所說不必入定,可以懺除重罪,今生能入不退轉菩薩的境界。這可以說是以《法華經》哲學的精華之具體的展現。從而,我們就可以明白,所謂天台的最重要主張:「一心三觀」,這可以從念誦法門來體驗得到。諦觀現前的一念心,來「三觀」,即空,即假,即中,觀一切法皆是佛法,自然一念就成了三千;而「一法」,也自然就是一切法,因此「方便即究竟」的「觀心」法門,就是天台宗以音聲修行法門的目的。

三、結論

天台宗的音聲法門,對於後來的佛門課誦影響非常大,華嚴宗的課誦方法即以其為範本,禪宗的課誦也納入天台懺法觀念,淨土宗則以四種三昧的修行方法制定佛七儀軌,而今天拜懺如此盛行,也是緣於天台宗的宏揚而成。但是中國佛教祖師能夠自行創制圓頓教的懺儀行法,走出於印度佛教的傳統,這都是天台宗最了不起的貢獻。因此,我們可以說天台宗,特別是以音聲法門為中心的懺儀,對中國佛教的貢獻,就是促成了佛教中國化,走出印度佛教規制,智者大師可謂功不可沒。

其他的天台懺儀莫不是以《法華三昧懺儀》作軌範,即如四大三昧之一的《方等三昧》當中,一樣有念誦法,並以陀羅尼為主作觀心用功。即使到了宋代的天台宗祖師,四明知禮創制的《大悲懺》也還是遵守智者大師制定的《法華三昧懺儀》的修持方式作為軌範。因此,以「念誦攝其一心,一心助成懺悔,懺悔助修禪定」這就是天台宗行門的原理,也就是所謂的「一心三觀」、「一念三千」最具體的實踐。

天台宗的「判教」原來就是將佛法分門別類,智者大師的偉大之處,固然是在於理出了「五時八教」,可惜今天大多數人以為天台宗主體在於「四教儀」,讓不少學佛者以其名相眾多而望之卻步。其實天台宗真正的精華,不止在於文字的著述,最要緊的是在於具體的修持方法,「以懺儀入三昧」的圓頓之教法,《法華三昧懺儀》等各種行法。這個法門不但可以讓利根菩薩修行,連鈍根眾生也可以依教奉行,積累開悟的因緣,末法時代的眾生更可以依此修行。可惜中國因為戰亂等種種關係,這種法華三昧的修行道場幾乎是消失了,還好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日本比叡山延曆寺還有這樣的修行道場,筆者衷心希望這樣的道場可以在台灣重新建起來。▲




歡迎光臨 娛樂滿紛 26FUN (http://26f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