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佛教故事集(不斷更新) [打印本頁]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21 09:26 PM     標題: 佛教故事集(不斷更新)

口業如山  聖沒一言

詩曰:


「言招苦果孽愆因,閉口如啞似木人;

惡毒相師殃子禍,不祥遠棄離王親。」



釋迦世尊,在過去因地修菩薩行的時候,曾經當過印度波羅奈國的王太子,名叫慕魄。

慕魄太子出生後,便知道自己的宿命,無數劫以來的一切善惡苦樂,以及壽禾美醜等事,都記得很清楚,好像就發生在眼前似的。因此,他對惡報心存怖畏,一向寡言。

太子十三歲的那一年,忽然大為轉變,即時閉口不語,如聾、如盲、如啞似的,好像木偶和泥人一般。

國王只有這麼一位太子,而且普受舉國敬愛,不久就要繼承王位。國王眼見太子,雖用衣食,不說饑寒,雖有耳目,不存視聽,本來是個聰明智慧的人,如今卻變成和石人一樣。國王非常的悲傷、憂慮,於是請教有學識的婆羅門教徒,問他們說:「太子為什麼不能說話?」

相師胡亂的回稟說:「太子的相貌雖端正,可是身藏禍殃,欲害父母,危國滅宗。他所帶來的嚴重後患,不久將至。」

相師又說:「國王之所以沒有生育其他的太子,都是因為這個惡子妨礙的緣故。應該把他活埋,才能保國存宗,再生貴子。否則,國王和國家,都非常危險。」

國王聽信相師的妖言,為此深感憂愁,坐臥不安,於是召集親信老臣,共議此事:「究竟是將太子遠棄深山,還是把他沉溺於河水中?」

有一位大臣建議說:「我們可在荒郊野外,造作一個深坑地室,將太子關禁在其中。另外派五個人,照顧他的起居飲食。」國王採納了這個意見,因為比較合乎父子親情。

此時,太子非常悲愍大眾的疑惑,但既已鎖口不語,即任由他們所為,不起計較之心。

太子的母后,聽到這個消息後,十分悲傷,她搥胸流淚說:「我兒命薄,才會遭遇這種災殃!」她自嘆無權制止,只好把太子的衣服、珠寶瓔珞等日常用物,全部裝箱運往地室,更挑選了五個良善的宮人,咐囑他們好好的伺候太子。

國王派車把太子載往郊野,當時那間地室尚未完成。慕魄太子在車上,作是思惟:「父王和母后,都以為我真是個癡啞,和木石沒有兩樣的人。殊不知我之所以不說話,是為了要脫離口業,安身避禍。如今反而因此被邪人誣害,如果再不加以糾正,便會危害到更多的人。」

於是,太子隨即自取瓔珞寶珠等飾物,安詳自在的走到水邊去浴身。然後,穿著乾淨的衣服,佩掛瓔珞寶珠,來到掘坑造地室的地方,問工人說:「你們幹麼造這個地室?」

工人們說:「國王有一個太子,名叫慕魄,瘖啞聾癡,他年已十三歲,尚不能說話,我們造作這個地室,是要把他關禁在這裏。」

太子說:「我就是慕魄。」

工人們不相信,跑到太子的車上去查看,太子已經不在車裏。大夥兒又回到造地室的地方,仔細觀察太子的威儀、言語、行動等,都和常人一樣,使他們深感詫異。

太子即問他們說:「你們詳細觀察我的形態、容貌、言語和行動,是不是像那般邪人所說的『外貌端正,內懷不祥,欲害父母,危國滅宗』呢?為什麼你們也如此迷亂,相信他們的狂妄之言,而造此地室來關禁我呢?」太子神情安詳,談吐文雅,而且和藹誠摯,大家先是驚疑,繼而惶懼,伏地哀求赦罪。

太子說:「奉令行事,沒有罪咎。」並對勸請太子回宮的隨從人員說:「我既已被棄,就不願意再回宮中了。」

隨從人員立即飛奔回宮報告,國王和王后聽了之後,立刻乘車前往迎接。

國王尚未到達之時,慕魄太子自念:「如今已經脫離王宮的束縛,正好在此,一心學道。」

沒多久,國王和王后就駕車來到。國王遠遠地遙見太子端身靜坐於樹下,慕魄看到父王和母后親自蒞臨,趕忙起身迎接,恭敬作禮。國王和王后,看見太子舉止安詳,出言文雅,不禁興奮莫名,欣喜無比,即時催促太子回宮。

慕魄驚怖的退避數步,合掌而對父王和母后說:「慕魄出生至今十三年,我的多生往事,一切業報,都盡在眼前,記憶猶新,沒有一件忘失。人之所以遭受地獄痛苦,都是由於『口業』造出來的。一生中如果有一言失檢,就會遭受千萬年的罪報痛苦。我深畏地獄的罪報慘苦,所以出生以後,就很少開口說話,如此經過十二年。當我想到『禍從口出』這一句話時,我雖然寡言,但非究竟,不如『無言』,才能斷絕禍根。所以,我就鎖口不語,以免再造是非口業。」

慕魄又說:「父王母后!我於往昔,曾經是一個國王,名叫須念。我以正法治國,奉行眾善。殺人凶器,禁絕不用;惠施仁愛,救濟困窮。當時很多的小國王看見須念王的大慈悲、大喜捨,一致感恩戴德,真誠來歸。須念王為此大宴賓客招待各小國的國王。廚師為了準備各類佳饌美食,必須屠殺牛羊等六畜,因此稟白須念國王。須念王本來仁慈不殺生,但是為了款待嘉賓,事非得已,即點頭表示說:『好吧!』由此一言之失,死後即墮於大地獄,償還殺生的血債。六萬餘歲當中,遭受煎煮剝裂等罪報,慘苦難忍!呼救沒有人聽到,求死不得死,誰能分擔我的慘苦呢?受盡地獄種種酷刑之苦,罪報盡了,才再次得生為人。這是我在過去世,因一言而受無量劇苦的事實經過。

我慕魄,為了要永遠斷絕一切痛苦,所以決心出家學佛。因為我每當憶及『因一言而受大痛苦』的業報事實,就會心寒膽裂,冷汗直流,惟恐重蹈覆轍,由於畏懼地獄的痛苦,所以才閉口不言。」

國王知道慕魄太子的心志堅定,也就同意他去出家修道。慕魄太子一心精進,累積功勳,遂至成就佛道。

詩曰:

「禍從口出業如山,一語招愆酷苦艱;

呼救無聞難得死,心寒膽裂畏償還。」

附註說明:

(一)釋迦世尊在本故事中指示我們說:「禍從口出,一言不慎,即招無量劇苦。」我們於日常言語中必須多加謹慎。

(二)口業如山,最為可怕!十惡業中,口惡業即佔四種。佛經說:「造口業的人,將來會受到耕舌地獄的慘報。」口業可不慎乎?

(三)如果有人在佛教中,搬弄僧、尼(出家人)的是非,此人的罪業更為嚴重。請詳閱「讚僧功德經」便知慘報如何了。

[ Last edited by bengrace50 on 2005-7-21 at 09:29 PM ]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21 09:40 PM

殺子以求子

        有一婦人,已經有了一個兒子,但她還想再得一個,就去請問別的婦女們說:『誰有方法使我再生兒子呢?』

        當時有一個老婆子對她說:『我有方法使你再生兒子,但須祭祀天神。』

        婦人問她用什麼東西來祭祀天神。那個老婆子說:『殺你的兒子,用他的血來祭祀天神,你就可以再得到兒子了。』

        這個婦人,真的很相信老婆子的話,就想去殺死她的兒子,用他的血來祭祀天神。幸而旁邊有人阻止著,並責罵她說:『你真太愚笨了!你希望再得兒子,現在還沒有得到,將來能不能得到,還不能肯定,而現在的兒子倒被你殺死了。你要想得到二個,會不會連一個也沒有了呢?』

        這故事比喻有很多人盲目地聽信愚癡的外道和害人的邪說,為求未來福,自投火坑,沒有理由地和亳無利益地修種種邪法,苦身自害,以求不可希冀的生天和福報,這是與佛教原理相距很遠的。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22 01:51 PM

兔王投火

        如來宿世發一慈願。願生兔族。救拔諸兔。共出苦趣。後竟如願生兔族中。身為兔王。游行山野。率同群兔食果飲水。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四無量心。即大菩提心。把眾心歡樂的。如意給與。仿佛如母待子一般。叫做慈。把眾情痛苦的。替他拔除。仿佛如囚遇赦一般。叫做悲。見他改行進德。出苦得樂。生快慰意發成美心。叫做喜。見他逢災遇難。時窮勢迫。竭誠施與。毫無慳吝。叫做捨。)教導眷屬仁愛和睦。力戒眾惡。了此生業。得為人形。再受教化。第相演進。時諸著屬聞說歡喜。從兔王教。不敢違命。

        有一道人。亦住是山。飲水食果。精修德業。建四梵行。(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中發出的淨行。)對山野中一切生靈。行菩薩道。兔王見道人仁慈有德。時與親近。聽其誦經。心開意解。跳躍歡欣。與諸著屬共進瓜果。供養道人。如是積日。經歷年月。

        忽逢歲暮。寒風凜冽。衰草轉枯。木葉盡脫。林空無果。泉中失水。道人欲歸。還家度歲。兔王聞知。心中悲苦。追隨日久。不願捨離。兔王念言。道人在此。日日相見。聞法開解。幾忘飢渴。兼受慈惠。如依父母。苦勸道人。留此莫歸。道人答言。吾有四大。(指四大假合暫時原質肉身。)暫當保護。(借這幻軀修養慧命。故云暫護。)今寒令至。風干瓜果。亦已垂盡。山水難覓。澗涷泉竭。藏身避寒。又無岩穴。故暫捨去。寄居精舍。過此寒天。再當相見。幸勿郁懮。使我為難。兔王答言。吾率眷屬。為儲糧食。遠近搜索。務求充足。惟願屈留。憫念愚拙。假使舍去。我等懮急。或不自全。相見緣絕。設使來日。糧食告竭。搜索窮山。了無所得。誓獻我身。供養大德。

        道人憐念。勉留荒山。畏寒生火。聚集紅炭。兔王思惟。道人為我在此受苦。飢寒交迫。何以慰報。便自舉身投烈火中。拾此身肉。求彼果腹。道人閉自坐紅爐邊。定中瞥見兔王投火。即便開目。急速營救。尤如火烈。營救不及。一轉眼間。焦頭爛額。兔王命終。上生兜率。(兜率天一名都史多天。六欲天第四。)功德巍巍為大菩薩。兔王歿後。道人痛惜。因贊美言。賢哉兔王。為大道故。不惜身命。亦自克責。絕谷不食。不久脫化,同生兜率。

        兔王就是後來的釋迦牟尼佛,而道人就是後來的彌勒菩薩。
作者: bobbywu    時間: 2005-7-22 08:31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bengrace50 at 2005-7-21 09:26 PM:
口業如山  聖沒...
我以正法治國,奉行眾善。殺人凶器,禁絕不用;惠施仁愛,救濟困窮
無理之至

做眾多善事, 卻要下地獄, 只因一句口業:『好吧!』[/
b]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22 11:37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bobbywu at 2005-7-22 20:31:


無理之至

做眾多善事, 卻要下地獄, 只因一句口業:『好吧!』[/
b]
點會無理?  因他那世是有權勢之人,一句:『好吧!』可主人生死。 一句:『好吧!』令很多生命為他而死。

就算現代都是,一句:『好吧!』也可主人多人的命運,例如:   如果有人問曾特首:『明天加稅100%』他一句:『好吧!』  你會罵他嗎?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25 05:17 PM

  循還殺業   (出佛說賢愚經)

        舍衛城中有一長者。名黎耆彌。有子七人。成年以後。陸續娶室。第七幼子娶得新婦。名毗舍離。非常賢慧。博聞廣見。善謀能斷。黎耆彌在諸子中眾婦中多方考察。覺惟有幼婦最有賢德。見識超卓。才能豐富。便把家業管理權。完全交付幼婦手中。幼婦善得人和。諸婦皆樂受其調遣。全家和樂。感化鄉里。賢名遠著。時波斯匿王以賢婦毗舍離為婦女中希有人物。非常欽敬他。欲借他超越的才德。做全國婦女模範。特別的榮耀他。認他為義妹。

        毗舍離某年懷著一個怪胎。月分滿足後。接連產出三十二個與鵝蛋一般的肉蛋。家人里以為怪事。那里知道肉蛋生下了不多時。一個個自行破裂。每個肉蛋里跑出一個好男兒。容貌很端正。後來撫養成人。都勇健非常。一人的腕力。能敵千夫。大眾稱他們為國家的干城。三十二子年長後。一一為之選婦。都是一代豪賢的女子。賢婦毗舍離聞佛出世。敬治齋供。請佛弟子來家供養。佛為說法。合家老少。除卻了一個不曾開悟的外。其余都得須陀洹果。(斷盡見惑,証入聲聞乘四果第一位。)不曾開悟的是誰。就是從肉蛋里跑出最末後的一人。當大眾就座。寂然的聽如來說法。宛同嘗了異味一般的時候。惟有末子心不在焉。聽如不聽。等不到散會。他便溜出去。獨自一個走到園子里。牽出大象來。跨上象背。到外邊浪游去了。走到王城外大橋邊。一眼望見宰相家小公子。坐了寶軍。迎面來前。毗舍離末子好頑耍。仗著他的雄武有力在橋面上伸手把小公子從寶軍上提起來。輕輕的往橋下濠溝里一擲。來勢雖不甚猛厲。然已破傷身體。險些兒鬧成命案。過了片時。小公子回去。在父親前哭訴。父對小公子說。此人力壯。且靠著了王家勢力。不好與他計較。只好暗中設法報仇罷。

        後來宰相設了一條毒計。托制造馬鞭的工匠。代做可拆可裝的空心馬鞭三十二條。鞭上嵌了七寶。很值錢。很美觀。另外托鐵匠把純鋼造菖蒲葉式的快刀三十二柄。兩件東西取回家。把鋼刀納入空心鞭內。合逢處用好漆涂治。贈送與毗舍離家三十二子。諸子得了此鞭。都愛不釋手。常常帶著這條美麗寶貴的鞭子。出入王城。雖在國王面前經過。也不回避。國王也因愛屋及鳥。毫不在意。那時的國法見王是不淮帶刀的。宰相見他們執鞭過國王前。以為報仇雪恥的機會到了。便在王前進讒。說毗舍離兒子。年盛力壯。一人當千。今懷異謀。各作利刀。藏馬鞭中。幸大王注意。王聞讒失察。以切身利害關系。心極震駭。即喚衛士盤查諸子。索鞭驗看。果如所言。便立時下令殺戳諸子。既殺之後。國王余怒未息。把三十二頭裝入一匣。嚴密封閉。即使從人。送與義妹毗舍離。

        當日毗舍離又請佛及佛弟子到家供養。見王送物。誤認為助供。急欲開看。佛力阻使勿開。待午飯用罷。佛為說無常苦空等法。時毗舍離得了阿那含果。(即斷盡欲界煩惱。不复來欲界的意思。)佛去後開匣。見三十二頭。因已經斷除欲愛。不至懊惱。但言悲哉痛哉。人生有死。不得長久。驅馳五道。(五道。一地獄道。二餓鬼道。三畜生道。四人道。五天道。為一切有情以善惡業輪流托生處。)何苦乃爾。三十二兒婦家親族。得此凶惡消息後。大家憤恨不平。就有喜歡生事的。在旁邊說了幾句火上澆油的說話。激出干戈來。眾口一聲。說國王無道。枉殺善人。如此暴主。急應懲治。遂齊集兵馬。欲往報仇。王大恐怖。走避佛處。求佛庇護。

        眾人領兵進逼王城。索王不得。知在佛處。便率領兵眾同赴如來說法處。密層層圍繞祇桓。(如來說法處。)弟子阿難見王殺毗舍離家三十二子。婦家親族欲為報仇。合掌問佛。以何因緣。三十二子為王所殺。佛告阿難。過去時代。三十二人。盜得一牛。牽至一老母舍。欲殺彼牛。老母欣喜。為治殺具。臨下刀時。牛跪乞命。諸人意盛。決計欲殺此牛。牛臨死誓言。汝今殺我。我於來世。終不放舍。佛告阿難。彼時牛身。今波斯匿王是。諸盜牛人。三十二子是。彼時老母。今毗舍離是。一次殺業。多劫多生。加利嘗還。老母助惡。每次惡報。彼必與有關系。淒慘致死。今生聞法。幸得解脫。証阿那含。婦家親族聞佛所說。瞋火平息。各作是言。此人殺報。原由自種。僅殺一牛。今尚如此。何況多殺。遂率領多人。共沐佛化。持不殺戒。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26 03:38 AM

供佛齋僧  眾丐飛空

詩曰:

「祇陀齋供說明先,不請貧兒眾半千;

佛令新僧神力往,北洲取食美如天。

世尊示昔因緣事,五百廚頭奉聖賢;

日久咸生諸厭惡,發心懺悔福遭愆。」


釋迦世尊在印度祇園精舍說法的時候,每日都要出去行化托缽。佛陀的教法最為平等,無論富貴貧賤,都一樣行乞,平等受施,使大家都能夠得到平等種福田的機會。

每當佛陀率領眾弟子入城乞食的時候,就有數百名乞丐,跟隨在佛陀的後面。那些乞丐,仰仗佛陀的福蔭,都不會有饑餓的痛苦。因此,舍衛城中的貧兒乞丐,遂增多至五百人。

有一天,乞丐群的領袖,心生慚愧,他向乞丐大眾說:「我們大家都是罪苦的人,現在雖然依仗佛陀和聖僧們的福德,得到施主們的發心救濟,延持貧賤的生命。可是,我們將來的困苦會更加嚴重,因為聖僧們托缽受供養,他們有修持佛法的福德,迴向給眾施主消災增福慧。至於我們,每天只是白吃人家救濟的飯。實在慚愧!慚愧!」

眾乞丐聽到頭目的話,都有同樣的醒悟,生起慚愧的心。當時有幾個乞丐提議說:「如果這樣,我們應該到佛陀的座前去,懇求佛陀慈悲攝受,允許我們出家當比丘,以便如法修行,這樣不是很好嗎?」大家一致讚同這個提議。於是一同來到佛陀的座前,請求出家修行。

佛陀告訴眾乞丐說:「我的教法是平等的,無分賢愚貴賤;我的教法是清淨的,好像淨水能夠洗除垢穢,棄污成淨,回復本真,無一廢棄。」眾乞丐聆聽佛陀的開示,皆大歡喜,信心堅固,力求跟隨佛陀出家修行。

佛陀允許說:「你們志願出家修行,善緣很好,不管罪惡如何深重的人,只要能夠至心懺悔,改過自新,遵守戒律,我都會允許他們出家當比丘的。」於是,眾乞丐就在佛陀的座前,剃除鬚髮,身披如來法衣,出家為比丘。佛陀更為他們說法,使其精進用功,從此息滅貪瞋癡等根本煩惱,而證得阿羅漢道,成為五百阿羅漢。

眾乞丐出家當比丘之後,在印度社會上造成轟動。很多豪貴長者以及一般民眾,都起了我慢之心。他們紛紛議論說:「佛陀為何連這些下賤輩的乞丐,也允許他們進入僧團中做比丘呢?我們今後修福業、恭敬供養佛陀和聖僧時,怎麼可以讓這些下賤之輩的乞丐比丘,坐在我家的床席上,受我們的禮拜供養呢?真是豈有此理!」

有一天祇陀太子廣設大齋,要供養佛陀和僧眾。太子特別向佛陀聲明說:「惟願世尊!明天受我供養。敬請佛陀帶領大比丘僧們一齊到我家來受供養,但佛陀最近所度的那些乞丐比丘,我沒有準備他們的坐位,請佛陀不要隨便讓他們來我家。」

第二天,佛陀準備前往時,對乞丐出家的五百位比丘說:「我今天及諸比丘,應祇陀太子的邀請,要到他家去接受供養,因為太子曾表示,沒有準備你們的席位。你們可去北俱盧洲,拿自然成熟的粳米飯,然後回到太子家裏,隨意坐下來,吃自己所帶來的粳米飯。」

五百位乞丐比丘,依照佛陀的指示,各各運用自己的神通力,一剎那間就到了北俱盧洲,大家都把缽裝滿了自然成熟的福食,托缽回來,頗具威儀。他們在虛空中,排成一字形的隊伍,乘空而來,好像雁鳥般的飛行,降落在祇陀太子家。他們依照順序而坐,各自展開缽具,吃自己帶來的北方福食,遠勝於太子供養的佳饌。

祇陀太子見到這批威儀莊嚴,神通自在的聖眾,心裏非常歡喜,恭敬地請問佛陀說:「世尊!這麼多的聖眾大德,威神巍巍,眾相具足,是從何方而來?惟願如來,為我說明他們的來歷好嗎?」

佛陀說:「祇陀太子!你仔細聽著,這眾多比丘就是你昨天拒絕請供的半千乞丐比丘。因為太子沒有邀請,他們就到北俱盧洲,取自然成熟的粳米福食,來這裏自己吃。」

祇陀太子聽到佛陀這樣說,他心裏感到十分慚愧,知道自己起了分別心,執著太重,懊惱地自責說:「我為什麼愚癡到這種程度?竟然認不出聖凡,真是罪過無量!」

接著又稱讚佛陀說:「佛陀的功德,真是難可思議!連這些下賤之輩的乞丐,也能受到得度,成就大阿羅漢道,獲得永世無為的安樂。一般苦難的眾生,如能竭誠歸依佛、法、僧三寶,精修佛法,其功德之成就,更是廣大無邊。」

祇陀太子又請問佛陀道:「世尊!這五百阿羅漢的過去世,到底種什麼福因,能夠遇見如來,一律拔度?他們又造了什麼罪業,生下來就當乞丐,過著困苦的生活?惟願世尊慈愍,為我們開示。」

佛陀告訴祇陀太子說:「過去無量劫中,有二千多位出家人,住在山中修行,他們都是證得緣覺果位的聖眾。因為此時大旱,很久沒有下雨,無法耕種,生活發生困難。

有一位大富的散檀寧長者,家財及米穀無量,他發心供養這二千多位出家人的日常生活。於是派遣五百個工人,每天施設大齋,供養諸比丘,侍奉他們的起居飲食。

長者每天都至心竭誠,恭敬供養這二千多位的出家人。可是,那五百個工人,每天都在忙著施設齋供,十分辛苦,日子久了,工人漸漸地生起厭煩的心,於是造口業說:『我們這麼多人,每天這樣的辛苦,都是這些乞丐所造成的。』工人們頗多怨言,因而怠慢諸比丘。

有一天,諸比丘告訴長者說:『很快就會下雨,可以種植了,請準備農具,派工人耕種。』長者依照諸比丘的指示去做,派工人種下很多米穀等農作物。果然甘雨來臨,大家都歡聲雷動。這次所播種的農作物特別豐收,倉庫裏積藏得滿滿的,多餘的米穀則布施給全國的貧民。

這時,那五百個工人良心發現,知道已往惡口、輕視、厭惡出家眾的錯誤和罪過。他們知道農作物空前的豐收,一定是長者供養諸比丘的福報所恩賜。因此大家都到諸比丘的面前,求哀懺悔以前造口業的罪過,諸比丘也慈悲允許他們懺悔。

五百工人又向諸比丘發願說:『願我諸人,於未來世,值遇聖賢,受慈濟恩,同得解脫。』

那時奉侍二千多位出家聖眾的五百個工人,因為造口業,罵出家人是乞丐,因此五百世生為乞丐,遭受饑餓的困苦。到這一生仍是當乞丐,受大苦厄。但由於他們當時已向諸比丘懺悔,改過自新,又至誠發願,所以這生有此福報,遇到我(佛陀)度化他們出家修行,而證得阿羅漢道。

祇陀太子!你知道嗎?當時的大富散檀寧長者,就是我(釋迦牟尼佛)的前身。那時的五百個工人,就是現在這五百個乞丐比丘——五百阿羅漢。」


詩曰:

「布施三輪俱體空,發心供養佛僧同,

凡夫未識諸賢聖,分執癡迷罪福豐。」

附註說明:

(一)佛經告訴我們說:供養布施,必須要三輪體空。就布施言:施者、受者與所施之物,叫做三輪。布施供養之後,這三輪相都不應存在心裏,沒有執著。就是:施空、受空、施物空,名為三輪體空。

(二)愚癡的凡夫,通常都失敗於分別心,更執迷於著相布施。有執著、分別心的人,不但會損福,而且會因此造諸罪業。

(三)本篇故事指示我們「造口業」的可怕!罵出家人一句話,從此五百世生為乞丐,遭受饑餓等困苦。好在當時良心發現,向彼出家人求哀懺悔以及發願,因而獲得福報,遇到釋尊救拔。否則,不知要到何時才能夠得到解脫呢!
作者: 魔術師    時間: 2005-7-26 05:22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bengrace50 at 2005-7-21 09:26 PM:
即點頭表示說:『好吧!』由此一言之失,死後即墮於大地獄,償還殺生的血債。六萬餘歲當中,遭受煎煮剝裂等罪報,慘苦難忍!
好似有D唔合情理 如果佢同菜瓜來招待其他國主會否引起其他國主不滿,引起戰爭 ?
難道佢之前既功德就因好吧而全部抹殺?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27 04:55 AM

Originally posted by 魔術師 at 2005-7-26 17:22:

好似有D唔合情理 如果佢同菜瓜來招待其他國主會否引起其他國主不滿,引起戰爭 ?
難道佢之前既功德就因好吧而全部抹殺?
地獄同餓鬼道的眾生好長命,下下用劫來計。 因為佛(須念王)係那世積了很多功德,所以先減輕到只受六萬餘歲地獄之苦。  同時,須念王是因慈悲、大喜捨,出名而令其他國王一致感恩戴德,真誠來歸。  那麼須念王為了不殺而只用菜瓜來招待其他國主又點會令他們不滿?  還有,這是佛自己說的,他甚會騙人?  會騙人就不會是佛啦。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28 05:11 AM

寶光天子 --- 寶珠供塔 報為天子


  
        一時,佛在舍衛城。時有一天子名曰寶光,財富圓滿,為寶纓絡莊嚴周身,光芒四射。
        一天晚上,寶光天子來到世尊所居聖地——給孤獨園。他對世尊以鮮花供養,頂禮求法。世尊觀察他的根界意樂,傳了相應的法,他以智慧金剛摧毀了薩迦耶見證得預流果位,之後,便飛回天界去了。
        當天晚上,許多前後夜精進不眠的比丘們見到世尊處光芒普照,推測可能是帝釋天(Sakra Devanam Indra)、大梵天(Maha Brahma Deva)或四大天王來到世尊前。
        次日,諸比丘請問:“世尊,昨晚是不是帝釋天、大梵天或四大天王等來世尊前?”
        世尊言:“不是,是寶光天子,他身具寶光遣除黑暗,來到吾所,祈求傳法,吾傳給他相應的法後,他證得聖果,飛回天界了。”
        復次為比丘請問:“世尊,寶光天子以何善業,今為天子,身具寶光,還來世尊前求法得果?”
        世尊告諸比丘曰:“這是往昔的善業良願成熟之故。眾生所作之業,不會成熟於外境的地、水、火、風上,而是成熟於其蘊(Khanda)界(Dhatu)處。所謂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其果定成熟。
        在賢劫人壽二萬歲時,我等大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印度有位施主,其財富如多聞天子。施主對迦葉佛具大信心,把迦葉佛的指甲和頭發放在塔裏常作供養,並在塔上裝飾各種寶珠,寶珠光芒四射,僧眾們也借此光作事,他還修建經堂、供養迦葉佛及僧眾施主自己也皈依三寶,守持淨戒,臨終時殷重發願:"以此功德,願我生生世世財富圓滿,身具寶光,於釋迦世尊教法下證果。"
        這是寶光天子往昔因緣,當時的施主即寶光天子,現在成熟往昔的願力,身為寶光天子,財富圓滿,於我教法下得證聖果。”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30 04:46 AM

戒德降龍  餓鬼訴苦

詩曰:

「師尊微笑憶前因,鬼子門邊託聖人;

劇苦慘然無一食,住城壞見七番新。」


釋迦世尊涅槃後七百年,北印度罽賓國,出現阿利那惡龍王,興災作亂。是時有二千位大阿羅漢,雖各盡神通力,均無法將惡龍王驅出國境。有一位大威德的尊者,名叫祇夜多,他來到龍池邊,向龍三彈指說:「龍!你今出去,不得住此。」惡龍王隨即離開,不敢停留。

二千位大阿羅漢非常驚訝,均問尊者說:「祇夜多尊者!為何我們各盡神通力,毫無反應,尊者只用三彈指,即能令惡龍王遠入大海呢?」

尊者說:「這就是密宗的密法威力不可思議之處,也是由於持戒功德的關係。我從凡夫以來,均嚴持顯密佛戒,尊師重道,清淨身、口、意三業,即使極微細的戒,也視同四重禁無異。因為神力不同,所以諸位尊者不能夠把牠趕走。」

祇夜多尊者驅龍之後,即和眾弟子往北天竺,途中看見一隻烏鴉,尊者向牠仰視微笑。眾弟子訝異地問道:「尊者!您為什麼見到烏鴉就微笑?可以對我們敘說微笑的因由嗎?」尊者說:「時間到時我就會說。」於是繼續前行到石室城的門口,尊者慘然變色。這時因為快近中午,尊者和眾弟子均入城去托缽乞食。用過午餐之後,將出城門時,尊者又慘然變色。眾弟子即長跪請求尊者開示,微笑和慘然變色的原因。

尊者向眾弟子說:「過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後,是時我出生為富豪人的兒子,少年時欲出家學道,父母卻不允許我出家。父母親說:『家業事重,你若出家去修道,誰能繼承後嗣?我為你娶妻,生下一個兒子,就讓你出家去修行。』因此即便娶妻。後來生下一個男孩,到了小孫七歲時,我再請求父母親放我出家去修行。

是時,父母恐違前言,暗中囑咐乳母向孩子說,你的爸爸如果要出門去時,你就在門口纏住他,而對你的父親說:『爸爸!您既然生了我,為什麼現在又要捨棄我而去出家呢?爸爸如果決心要去出家,就請您先把我殺死,爸爸要去出家再去。』

我看到孩子啼啼哭哭的纏住不放,慘然情變,便對他說:『你不必悲哭,我住在家裏,不再去出家。』由於受到父母和兒子的阻礙,沒有出家去修行,因此流浪在生死輪迴中,遭受各種劇苦。

後來,我五百世出生為狗,經常饑渴難忍,只有兩次得到飽滿:一次是遇到一個酒醉的人,酒肉吐滿一地,我得到安樂飽足。另一次,遇到夫婦二人,丈夫在田裏工作,婦人在家中煮飯,忽然有事暫出,我即乘機入內,準備偷吃他們的飯菜,因為食器的口小,我的頭鑽了進去,難得出來,雖得一飽,卻受到辛苦。這時農夫從田間回來,他一怒之下,即用刀把我的頭砍斷在容器中。

當時阻擾我出家的兒子,因為犯了留難出家人的深重罪業,命終也墮落在三惡道中受苦。我成道之後,運用神通道眼去觀察宿命,天上人間以及三惡道中,相遇非常困難,到現在才頭一次見面。我向牠微笑的那隻烏鴉,就是當時阻擾我出家的兒子。

我在城門邊見到可憐的餓鬼子,他對我說:『尊者!我在此城邊已經七十年了,我的母親為我入城去求食,一去不回,我饑渴難堪!拜託尊者入城若見我母,請傳話給她,說我非常痛苦,趕快回來看我。』

我入城時看見餓鬼母說:『妳的兒子在外面啼哭,饑渴得非常困苦,請妳趕快回去。』餓鬼母說:『尊者!我入城已經七十多年,因為我薄福,加以新產,羸弱無力,偶然找到膿血、涕唾、糞穢等不淨之物,也被大力鬼搶去。最後我得到一個人吐出來的一口痰,我要拿回去和我子分食,可是城門中的守城鬼,不許我出去。懇請尊者慈悲帶我出城,使我母子相見,以便分食此不淨物。』我即將餓鬼母帶出城和他兒子相見。

我問餓鬼母說:『妳住在這裏有多久?』鬼母答說:『我眼見這座城壞掉,再重建新城;新城又壞,壞了又重建新城。這樣見過七次新城,七番成壞到底有多久,我也不知道。』是時我嘆氣說:『餓鬼壽命長,甚為大劇苦。』我看見餓鬼如此困苦,所以才慘然變色。」

詩曰:

「出家學佛利人天,福廣虛空德海淵;

無量聖賢由此得,留難阻礙罪深堅。」


附註說明:

(一)佛陀說:「無知之人,若是阻擾別人出家,其罪甚重!入深地獄,黑暗無目,四圍赤鐵,烈火猛燒,經萬億劫,不能得出。」

(二)出家學佛修行,能夠了脫生死,弘揚佛法,救渡眾生,所以出家人是人天福田,有善神恭敬守護。

(三)如果有人,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欲求出家,修行學佛;應該要堅固信心。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當初為求道要出家時,父母親也不允許。但他信願真實,堅定不移,以至出家修道,終能成佛,普度眾生。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7-31 03:51 PM

阿難陀幫助女人出家

  在教團裏漸漸長大的阿難陀,有著溫和慈悲的天性,有著打動人心的俊容,他是教團裏裏外外最受女眾尊敬的人,對比丘尼,他盡心關切;對在俗的信女,他給予安慰。

  假若沒有阿難陀,今日的僧團裡,是不是允許女人出家做比丘尼,那就難說。

  說起女眾在僧團裏能允許依正法出家,那完全是阿難陀尊者的力量。

  原因是聖母磨耶夫人的妹妹憍曇彌,是佛陀的養母,她看到佛陀成道的五年內,光是釋迦族中就有王子跋提、阿那律、阿難陀、難陀等皈依佛陀剃度出家,王孫羅侯羅也做了沙彌,夫君淨飯王也駕崩了,她思前想後,感慨萬千,大概是她的善根發芽,她要求佛陀允許她在僧團中如法出家。

  憍曇彌第一次請求,佛陀沒有考慮就拒絕她,她又兩次、三次的請求,都被佛陀拒絕。後來佛陀怕姨母的糾纏,就帶領弟子往距毘舍離不遠的那摩提尼精舍去教化。

  憍曇彌夫人不因佛陀的拒絕而灰心,她集合了和她有同樣想法的五百名釋種女眾,剪去頭髮,赤著腳,離開迦毘羅衛國,往毘舍離追趕佛陀。據說迦毘羅距離毘舍離有兩千里以上的路途,住在深宮中的她們,連上下樓都會覺得疲倦,現在變成三衣一缽的比丘尼,赤著腳趕二十天以上的行程,因此驚動不少路旁的人,他們帶著好奇心來看這些花容月貌的比丘尼,有的人甚至預備很多食物給她們帶著,終於她們趕到那摩提尼精舍。

  當她們到達精舍的時候,已經是黃昏了。不慣於走路的她們,這時已喘不過氣來,她們疲倦憔悴的徘徊在精舍門外,不敢進去。恰巧,阿難陀剛從裏面出來,看到憍曇彌等五百女眾,都穿了比丘尼的服裝,滿身灰塵,滿面淚痕,對人間有豐富感情的阿難陀,嚇了一跳,他問她們道:
  「妳們是為了什麼?」

  憍曇彌夫人回答道:
  「我們是為了求道,割愛辭親,棄家遠來請求剃度,佛陀再不允許,我們就死在這裏不回去!」

  憍曇彌的話,使阿難陀深深的感動,他也不住的流下眼淚來,安慰她們道:
  「妳們放心吧!我只見到妳們這樣,心中就非常難過。你們在此等一會,我為妳們請求佛陀允許。」

  年輕而又富於感情的阿難陀,把憍曇彌等五百女眾的願望,告訢佛陀,並請求佛陀可憐她們,允許她們出家。

  佛陀拒絕道:
  「我可憐她們,但為正法流傳,你去替我回絕她們吧。」

  阿難陀不肯去回絕,他仍向佛陀稟告道:
  「佛陀!如果是別人我可以去回絕,但對方是佛陀的姨母,假如非要拒絕她不可,一定會發生不幸的後果。她們說,就是死,也不回去。」

  「阿難陀!僧團中是不允許女眾出家的!」

  「佛陀!難道佛法有男女的分別嗎?」為了替女眾講話,阿難陀在佛陀座前,真是鼓足了勇氣。

  「阿難陀!我的法,天上人間都一樣,我不揀別男女,就是一切眾生,我都平等看待。女眾可以和男眾一樣照我的法信仰、修持、證果,但不一定要出家,這是法則問題,不是男女平等問題。女眾出家,好像良田中生長了稗草,會傷害收穫的。」

  有遠見的佛陀,他的話,是有深長意義的。當然,照人情說,是應該允許女眾出家的,不過,照法理來說,兩性要共同在一起修道,那是很困難的事。智慧與情愛是背著路走的,或許有人為了情愛而棄道不修,佛陀所以不准女眾出家,也就是為了這一點。或者,佛陀以為女眾虛榮心、憍慢心比男人重,才以不允許出家給她們一個教誡。

  看見佛陀那麼堅決的拒絕,溫和得從不曾違背過佛陀一句話的阿難陀,他流淚頂禮說道:
  「佛陀!難道您忍心見她們白白的死去,不能慈悲的伸出救援之手來嗎?」

  佛陀感到世間上法和情有時候是不能兼顧的,佛陀更知道由於眾緣和合的關係,世間上沒有清淨常住不壞的法。佛陀沉默了一會,終於收回自己的主張,像是不得已的向阿難陀說道:
  「實在是沒有辦法,你去叫她們來吧!」

  佛陀的慈命一出,阿難陀歡歡喜喜的急忙出去傳報這個喜訊,憍曇彌等五百女眾聽了都歡喜得流出了眼淚。

  見了這五百女眾的佛陀,像和平常不一樣似的有一個掛心,佛陀允許她們出家為比丘尼,但要她們對比丘能奉行八敬法。

  因為阿難陀的幫忙,比丘尼的教團終於成立了,憍曇彌對阿難陀很感激,她懇切的說出自己的歡喜道:
  「阿難陀!我們能奉行這八敬法,就好像佳人獲得美裝。」

  阿難陀就是這麼一位肯幫女眾忙的人,今日僧團中能允許女眾出家,這都是阿難陀的功勞。
  女眾,應該感激阿難陀。
  阿難陀有功於女眾,所以女眾也對他特別有緣,他是最受女眾歡迎的人物!




歡迎光臨 娛樂滿紛 26FUN (http://26f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