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僧服趣談
[打印本頁]
作者:
bengrace50
時間:
2005-8-19 04:00 PM
標題:
僧服趣談
僧服趣談
<<果 律>>
--------------------------------------------------------------------------------
1999在大嶼山寶蓮寺「受戒」的人不少,有些新戒弟子對所謂「三衣」認識不足,乘此機會跟大家談談,是有所幫助的。
提起佛世僧伽衣服,它有二個來源:一是從垃圾堆、墳墓等處拾來的「糞掃衣」;一是在家居士供養的「居士施衣」。佛陀成道初期,要求弟子們穿糞掃衣。後來,有些家庭資財比較富有的信徒,看到佛陀及弟子們尋找糞掃衣,實在過意不去,便把貴價的衣服扔到垃圾堆裡,並派人看守,等待比丘們來拾取。不久,有一位叫耆婆童子的居士替國王治病,得到了一件貴價衣,便要供養佛陀,請求佛陀慈悲授受,又提出願聽比丘接受檀越供養的衣服,佛陀默然同意。當信徒們得知佛陀允許弟子們接受檀越供養的衣服時,那些家庭富裕的信徒們就大批地做衣服供養僧人。
僧人的衣服漸漸地多起來了。在一次游行中,佛陀見諸比丘持有很多衣服,有的頭戴,有的肩擔,有的帶著腰中,於是產生了為比丘編制三衣的念頭。根據《四分律》的記載,在一個寒冷的夜晚,世尊露地而坐,開始時穿一衣,至中夜覺身寒即穿第二衣,至後夜仍覺身寒又穿第三衣。這時,世尊感到三衣已足以御寒,於是就召集比丘們宣布;從今以後,讓各位比丘保留三衣,不得超過。《大智度論》曰:「佛聖弟子位於中道,故著三衣,外道裸形無恥,白衣多貪重著也」。又《薩婆多毗尼毗婆沙論》云:「為五意故:障寒熱,除無慚愧,入聚落,在道行生善,威儀清淨故,方制三衣。」從中可以看出,三衣的制定不僅是出於實際的需要,更有著非凡的意義。
三衣就是三種衣。第一種稱「集碎衣」,梵語叫僧伽物木,是入王宮或聚落時穿的。它分為三檔:九條、十一條、十三條為下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為中品;廿一條、廿三條、廿五條為上品。下品二長一短,中品三長一短,上品四長一短。第二種稱「中價衣」,梵語叫郁多羅僧,是在集體活動的場合穿的。其形相為七條廿一隔,二長一短。第三種稱「下衣」,梵語叫安陀會,是走路或者幹集活的時候穿的。其形相為五條十隔,一長一短。
袈裟是染色的意思。那麼,三衣一般要染成什麼顏色才算合法呢?據《四分律戒本》中說,三衣的合法顏色為青、黑、木蘭三種。所謂青色,並非真青色,而是古銅色;黑色也不是純黑,而是由集泥等染過的泥色,我國叢林習用的墨色以及深淺不等的灰色;木蘭色,這是帶有黑色成份的赤色。本蘭是一種樹名,皮赤黑色,可以染衣,我國的四川省有此樹。應該說,這三種顏色都不是正色。之所以要染成這樣的不正色,根據戒律的精神去看;其目的主要有二個:一是為了區別於在家人及外道的衣服;二是為了遠離貪著。
僧人接受居士供養的衣服,必須要通過受持後才能合法使用。所謂受持,主要有二種方法,一是手受,即要某人親手給予,而不是自取;一是口受,如手受安陀會一件,當具儀對一比丘說:「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此安陀會五條衣受,一長一短,割截衣持。」其餘衣物的受持儀式,也大略與此相同。《僧伽律》說:「三衣者賢聖沙門標幟。」《華嚴經》說:「著三衣者,捨離三毒。」這就是說,披著袈裟的比丘就要勤修戒、定、慧三字,息滅貪、瞋、痴三毒,轉凡成聖。否則,披袈裟就沒有必要了。
[
Last edited by bengrace50 on 2005-8-19 at 04:49 PM
]
歡迎光臨 娛樂滿紛 26FUN (http://26f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