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三字經, ^- ^2 R7 I# G! B

2 V) j0 C' c$ Q% ?5 h* l! J; S7 @1 ^8 G% K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 l6 y. e3 f* k  ^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荀季和 有義方 教八子 名俱揚 - b' y' @; ^8 s+ Y) w- P) j2 U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 F' l1 D: {% @* J0 H3 y& M7 _# m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6 ]- u& W5 f- V* U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 R. B# {5 K4 T( Q7 @5 h+ {4 ~0 {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6 _+ R, A. |  p0 K/ b+ K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2 X- M6 |6 G+ n) D. q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6 N! y* U( X/ s8 L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2 @0 O+ j" U" C# ~8 ~# p 曰黃道 日所躔    曰赤道    當中權    赤道下    溫暖極    我中華    在東北 . ~; A; C* D) V1 h: N$ R
    寒燠均    霜露改    右高原    左大海    曰江河    曰淮濟    此四瀆    水之紀 4 G" i; U1 P5 t% g% l6 X
    曰岱華    嵩恆衡    此五岳    山之名    古九州    今改制    稱行省    二十二
( s) o5 p  D( W) Y% X$ B. U( Z! K5 b6 |    曰士農    曰工商    此四民    國之良    醫卜相    皆方技    星堪輿    小道泥 + E" X4 Q+ [/ M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陸    有蟲魚    有鳥獸    此動物    能飛走
4 Q# V% Z( f% U# Y    稻粱菽 麥黍稷 此六穀 人所食    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
) l/ z- G) v1 Q. X; w. W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具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8 L7 t- R* Z- h# w. P& N
    青赤黃    及白黑    此五色    目所識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1 u% d9 x: u" b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宮商角    及徵羽    此五音    耳所取
$ n' g8 a' L: B  Z+ Q) D$ |) a    匏土革 木石金 與絲竹 乃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聲    宜調協
* A/ b- H9 A7 E9 D) J    九族者    序宗親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自子孫 至玄曾
( h7 ~, J5 V' B+ t! U+ p 五倫者    始夫婦    父子先    君臣後    次兄弟    及朋友    當順敘    勿違負 3 Y2 J- P0 {+ K2 ]4 y
    有伯叔    有舅甥    婿婦翁    三黨名    斬齊衰    大小功    至緦麻    五服終 - M/ ]9 U: H( i: I: B+ G( C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名句讀    禮樂射    御書數    古六藝    今不具
4 I2 R# ~' }& J% B. y    惟書學    人共遵    既識字    講說文    有古文    大小篆    隸草繼    不可亂
/ m: @9 I- ?$ i, X    若廣學    懼其繁    但略說    能知原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1 H$ i; ?4 F  Q+ m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孟子者 七篇是    辨王霸 說仁義 & {* q8 J: M9 @8 q
    中庸者 子思筆 中不偏 庸不易    大學者 學之程    自修齊    至治平 / X. `* x+ V. i! z* G
    此二篇    在禮記    今單行    本元晦    四書通 孝經熟 如六經 始可讀 9 S4 S' z, E$ d* k6 \
    六經者    統儒術    文周作    孔子述    易詩書 禮春秋    樂經亡    餘可求
3 m: j9 j+ k- O$ X 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有典謨 有訓誥 有誓命 書之奧 7 x3 X: H9 E8 G& X
    有國風    有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周禮者    著六官    儀禮者    十七篇 ; o; c$ h* j2 }; ?7 G' e
    大小戴    集禮記    述聖言    禮法備    王跡熄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 ~; i, q% `! f7 t- }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穀梁    爾雅者    善辨言    求經訓    此莫先
( U- \3 d+ I8 v5 r# ~' z3 n    注疏備    十三經    惟大戴    疏未成    左傳外    有國語    合群經    數十五
% ]! m2 o" u0 ~, K6 Q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古九流    多亡佚    取五種    備文質
. T5 L) U+ _4 e7 @' t& q$ L    五子者 有荀楊 文中子 及老莊    經子通 讀諸史 考世系 知終始 : i  c( @; s! u( x
    自羲農 至黃帝    並頊嚳    在上世    堯舜興    禪尊位    號唐虞    為二帝 % l: p# @* R9 [( e/ J- O
 夏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 n7 i; j6 p- f0 D6 E    湯伐夏 國號商 六百載 至紂亡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 d6 \' ?" y9 a- g
    周共和    始紀年    歷宣幽    遂東遷    周道衰 王綱墮 逞干戈 尚遊說
; U2 S- ~/ e/ N, C. Y) [( e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并 傳二世 楚漢爭 ( ]" D2 v/ r( o
    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於獻
) C# {9 \4 M4 `# N    魏蜀吳 爭漢鼎    號三國 迄兩晉    宋齊繼 梁陳承 為南朝 都金陵
4 g/ v* c+ R/ [( u8 V# z# f    北元魏 分東西    宇文周 與高齊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傳 失統緒 % l5 P) o# ]9 s: S& e% t# T3 j) f
    唐高祖 起義師 除隋亂 創國基    二十傳 三百載 梁滅之 國乃改
# K+ C+ P6 B/ b2 I2 }    梁唐晉    及漢周    稱五代    皆有由    趙宋興 受周禪 十八傳 南北混 % b- {# u7 S. h8 t
    遼與金 皆夷裔 元滅金    絕宋世    蒞中國    兼戎狄    九十年    反沙磧
- x, M1 {1 T% \/ j' e 太祖興 稱大明 紀洪武 都南京 迨成祖 遷宛平    十六世 至崇禎 ' u$ c  a3 k) M% x( d
    權閹肆    流寇起    自成入    神器毀 清太祖 興遼東 金之後    受明封 & X2 B1 u5 G' X# n' ]% W
    至世祖    乃大同    十二世    清祚終    凡正史    廿四部    益以清    成廿五 2 O4 Y! ~( F- f: j' M2 Z$ S
    史雖繁    讀有次    史記一    漢書二    後漢三    國志四    此四史    最精緻
. S9 K$ B0 B* T' _/ h$ [, q    先四史    兼證經    參通鑑    約而精    歷代事    全在茲    載治亂 知興衰
8 e& z9 X: `6 v, G    讀史書 考實錄 通古今 若親目    漢賈董    及許鄭    皆經師    能述聖 : s9 `9 ^: r  c7 W, t( S8 Z- Z3 `2 H
    宋周程    張朱陸    明王氏    皆道學    屈原賦    本風人    逮鄒枚    暨卿雲
& h6 |/ u$ }0 {  V( }    韓與柳    並文雄    李若杜    為詩宗    凡學者    宜兼通    翼聖教    振民風 / g# ~7 p) _: M( w& M3 ~
    口而誦 心而維 朝於斯 夕於斯    昔仲尼 師項橐 古聖賢 尚勤學 + f. T* k2 ~! A" D
    趙中令 讀魯論 彼既仕 學且勤    披蒲編 削竹簡 彼無書 且知勉 & U5 |. v0 o  _. J: B" C& e1 C( {
    火焠掌 錐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螢 如映雪 家雖貧 學不輟 , h" y# }2 u" k! o
    如負薪 如掛角 身雖勞 猶苦卓    蘇明允 二十七 始發憤 讀書籍 0 t0 [: t1 d+ R! F0 i% {
    彼既老 猶悔遲 爾小生 宜早思    若荀卿    年五十    遊稷下    習儒業 3 n0 t3 {/ s6 l- a4 \4 L& c
    彼既成    眾稱異 爾小生 宜立志    瑩八歲 能詠詩 泌七歲 能賦棋
/ m+ Z- k8 \- y! U    彼穎悟 人稱奇 爾幼學 當效之    蔡文姬 能辨琴 謝道韞 能詠吟 . @5 k( P6 ?  R* ?
    彼女子 且聰敏 爾男子 當自警    唐劉晏 方七歲 舉神童 作正字 & g' d; v2 E$ U  X  L
    彼雖幼 身己仕 爾幼學 勉而致    犬守夜 雞司晨 苟不學 曷為人 6 X- ~4 R. n$ U8 N
    蠶吐絲 蜂釀蜜 人不學 不如物    幼習業 壯致身    上匡國 下利民 # g, L' \  x7 m/ m5 d1 o
    揚名聲 顯父母 光於前 裕於後    人遺子 金滿籯 我教子 惟一經 ' O: X9 ]+ `- Q
    勤有功 戲無益 戒之哉 宜勉力
國父遺囑    孫文
7 |* K' S8 E# ^! m' I2 Q7 C+ p  
4 o8 d( ~, _. \  G4 V) s; ]! A) _% L1 A
% O0 W% [2 w4 s
+ ]8 X2 T& _9 o6 p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1,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
: v  W# t* Q. `) @7 W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7 i. N3 H# G3 _7 V- [( u/ E: {

! w7 s" N0 z* ]& L. u3 B        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2、《建國大綱》 # k* z4 w. ?! D4 V* g/ D: d
3、《三民主義》4,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5,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   `' h- d/ k: t
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矚。 8 ~# |3 a( ?- x+ M1 f

- y. ^# R; G/ P8 h        中華民國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孫文
- R& N! X7 }7 H5 \  
- T& ~+ W0 k) q4 w# ~2 G5 d  
: D$ P3 Z. B/ O/ {, g* M+ G' y3 E: M  K, P* p/ c+ @* L
1    四十年:孫中山先生自中、法之役(一八八五)戰敗後,始決心推翻滿清,創立 $ Z9 w% ]6 c" p
民國;一直到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逝世,致力於國民革命共四十年。 7 Q$ C9 `6 n3 n9 T' [- V

/ B: E5 d; K9 h8 U2    建國方略:民國八年,孫先生在上海發表《建國方略》,分心理建設(知難行易
6 ~! R& _, _# _說)、物質建設(實業計劃)、社會建設(民權初步)三部分,是孫先生精心籌思的 7 K" o+ B' ~% I4 l* Q
建國計劃。
' g) G, K) e  s/ N4 x; H
. d( l% s' H2 E6 V* R6 {3    建國大綱:民國十三年,孫先生擬就《建國大綱》二十五條,分建國程序為軍政 ) a( {! I- W' }: v! Y
、訓政、憲政三個時期,為實施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的基礎。
7 S/ ^  w4 T: m0 j' S& V% @( ]' b' u& l6 j0 G; O; J& `
4    三民主義:孫先生之三民主義揭櫫於「民報發刊詞」(一九○五)中,民國成立役,埋首著述,已有所成,然民國十一年陳炯明叛變,手稿焚毀殆盡;民國十三年,
1 }9 L# q( _: t- h孫先生於廣東大學逐日口講其中真諦,計有「民族主義」六講、「民權主義」六講及 5 m' Y6 t8 ~8 |( ], ?& F
「民生主義」四講(未完成),此即孫先生逝世後印行之《三民主義》全書。
1 \3 e; j! J4 n& K, |6 b5 v) b$ `2 D8 Q! _% w8 P
5    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民國十三年孫先生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
0 V: |* q5 D) l* f4 h2 K, W" M5 M會,一月二十三日,發布宣言,確立政黨、政綱等。 + L9 `* A; k' J' O) t& Q" T7 w
  
. E0 v/ {: z- X: {( V  
, k" \, r, O8 S2 ~8 b+ v7 A+ `$ p, u0 }  ~
【背景說明】 # ?3 t1 Q+ U. C+ x" j2 Q' z/ E
0 |, g* t, K0 E7 y' e- s
        孫中山先生自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決心推翻滿清,創建民國起,到民國十四 : A5 Y3 \& S- F$ r% k* w! `1 m
年(一九二五)三月十二日病逝於北平協和醫院止,四十年來的奔走呼籲,如上書李
, S6 Y/ `2 E5 \鴻章,條陳富強之策(一八九四),於檀香山創立「興中會」(一八九四),於東京
4 P1 G% e" P9 |$ ^( n1 B; |設「同盟會」(一九○五),十次革命的挫敗,辛亥起義成功(一九一一),就任民 : n2 N) J0 f! U4 n0 r" |/ v
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一九一二),改組國民黨(一九一二),改組中華革命黨(一
& r3 g( b  R/ W) i) I九一四),討袁(一九一五),護法(一九一七),改組中國國民黨(一九一九),
6 N2 [  f6 E5 F( M6 ~8 T下北伐動員令(一九二二),主張召開國民會議(一九二四)……等,以及為建設一
# s# q! m# q6 ]0 t+ P個富強康樂的新中國而作的多方籌劃,如《建國大綱》、《建國方略》、《三民主義
- W, ^' o6 g. `4 A* q- F》的著述,其終極目的,乃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雖然孫先生最後齎志而歿, 0 Z' G& \9 x( g- @% a
但是他為國家民族所作的犧牲奉獻,以及滿腔的革命熱誠,卻早已深植人心,塑造了 5 y& y! P' m$ |" `+ z% q- H
一個不朽的形象。國人之所以尊稱他為「國父」,便是出於這分感懷與景仰的。
9 G. i; L; e7 G! e7 ^  
% v& m7 g. I+ ?$ y& F$ D. m) n! S/ K  
6 ~3 S- m$ d' r' d! a8 \3 d
4 x  u4 m8 C# y) M【影響】
+ r- e- ?, p4 [  Q# U( p/ _
' J* y+ B5 i0 r: ~. h        國父一生事跡,十足地證明了孫先生畢生犧牲奮鬥的精神,也無疑地為他贏得了 ! P+ l0 ?- N+ k7 K
中外人士的景仰;但是,這只能代表孫先生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烈士形象;遺囑中 8 m! ]9 a  w6 ^8 l! {  |0 c
的切切叮嚀,至死不忘家國人民,以及他不慕名利,自願隱退的仁者襟懷,卻更能符
6 w# a, L7 i+ ^4 v6 {7 [合中國儒家傳統的「仁道」精神,也更令人由衷地贊佩!
$ Q  D( c6 o- E; o& q8 H% s* o3 B3 h9 P, ~+ S( u- H& [
        在這篇遺囑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孫先生的精神所在,更可以確切地認識到一個當 : H/ D, u! T2 j. L/ l. j2 k+ J
代偉人的胸襟及氣度!正因為有他的叮囑,我們才能廢除不平等條約、召開國民大會
! V# d) V7 }: C1 h; u3 B,繼續為民主憲政奮鬥。    林保淳編寫整理。
孫子兵法
$ ?3 x) J3 i7 X. t1 {' y7 a7 r& f2 \4 u1 f; B
  
8 J; k% f- M% ]8 k- @第一篇 始計
- R* X8 r" p5 P! i  V! s4 _第二篇 作戰
# |2 K- j2 |( R+ w第三篇 謀攻 . k) i7 ]7 x; p
第四篇 軍形
( v4 ?/ D1 N0 F第五篇 兵勢
8 m& H0 c3 s! l* J, F( ]$ a第六篇 虛實
. n" d1 [1 }3 H2 X第七篇 軍爭
0 z! ~4 Z. `' z- S第八篇 九變 ) W+ }/ E/ J: M1 n7 I1 m
第九篇 行軍
/ [" v: x: L9 ~# v, |( X第十篇 地形
* f" m  A* @+ \% Y& s第十一篇 九地
0 z  h& L8 i: F) @% k第十二篇 火攻
5 P, r. _# ]! K) D5 o& N第十三篇 用間 0 d" ^8 s2 [: L9 s* D+ q
  2 A0 y$ V0 c7 }1 `
  
  N/ H$ c5 _- b; Y+ I( Y  9 `" w4 B( S- U( a

3 `+ _7 C5 ~* {7 r- F; v0 ]  始 計 篇 第 一 / t0 e* h+ R6 D, R/ K
  # X( X+ R( G0 q- h0 y- g( k: ]5 u4 K1 o
$ y2 X* \3 O4 p' C9 M
    孫 子 曰 : 兵 者 , 國 之 大 事 , 死 生 之 地 , 存 亡 之 道, 不 可 不 察 也 。 / T5 y( \; i- O4 {% Y9 R
0 [0 h& n0 V3 J
    故 經 之 以 五 事 , 校 之 以 計 , 而 索 其 情 , 一 曰 道 ,二 曰 天 , 三 曰 地
( o* W# Y/ o8 z  f, 四 曰 將 , 五 曰 法 。 ; t7 g; r# \5 o5 c0 \

2 G* [6 k" o" x- W    道 者 , 令 民 與 上 同 意 , 可 與 之 死 , 可 與 之 生 , 而不 畏 危 也 。 天 者 % a6 _7 @# I( P7 n. d
, 陰 陽 , 寒 暑 , 時 制 也 。 地 者 , 遠 近 , 險 易 , 廣 狹 ,死 生 也 。 將 者 ,
0 `* ?+ D% y' Y& q2 ?- K1 V+ N智 , 信 , 仁 , 勇 , 嚴 也 。 法 者 , 曲 制 , 官 道 , 主 用 也。 凡 此 五 者 , 將
9 n: S0 m; x( z( s- R- v莫 不 聞 , 知 之 者 勝 , 不 知 者 不 勝 。
; E5 [* ?: C$ [5 G
( v" }2 H: y& L: y    故 校 之 以 計 , 而 索 其 情 。 曰 : 主 孰 有 道 , 將 孰 有能 , 天 地 孰 得 ,   l6 K7 e1 ^2 k3 ?& y) x
法 令 孰 行 , 兵 眾 孰 強 , 士 卒 孰 練 , 賞 罰 孰 明 , 吾 以 此知 勝 負 矣 。 將 聽
8 A. Q: P# Q' P( ]1 x& B吾 計 , 用 之 必 勝 , 留 之 ; 將 不 聽 吾 計 , 用 之 必 敗 , 去之 。 & p9 y) b: x& {8 R# K. N

3 p0 ]& e3 ~. v! r) V' [# b6 X- g    計 利 以 聽 , 乃 為 之 勢 , 以 佐 其 外 ; 勢 者 , 因 利 而制 權 也 。 : Y; y5 a; v9 Q" a9 c4 z. b" r

  j) y4 l8 q: U$ |% }/ K5 ~    兵 者 , 詭 道 也 。 故 能 而 示 之 不 能 , 用 而 示 之 不 用, 近 而 示 之 遠 ,
, T0 l6 _/ E) ^% N/ H遠 而 示 之 近 。 利 而 誘 之 , 亂 而 取 之 , 實 而 備 之 , 強 而避 之 , 怒 而 撓 之 7 l) ^% d+ B- j. Q
, 卑 而 驕 之 , 佚 而 勞 之 , 親 而 離 之 。 攻 其 無 備 , 出 其不 意 , 此 兵 家 之 $ {$ s+ o  Y! U5 w
勝 , 不 可 先 傳 也 。
- X4 |$ Q: S( v6 J
4 C$ @6 C- ]; L; v. g; H    夫 未 戰 而 廟 算 勝 者 , 得 算 多 也 ; 未 戰 而 廟 算 不 勝者 , 得 算 少 也 ;
. O3 ]) n% p) n# m' _多 算 勝 , 少 算 不 勝 , 而 況 於 無 算 乎 ? 吾 以 此 觀 之 , 勝負 見 矣 。 + J8 R9 a' S) }$ n7 D) p
  
" j6 m8 j3 r3 M+ M  l. L' C  : S- [  q) _) L" A3 p; }  j- y

9 S; C: w9 O6 C% z. w+ k: i! X3 Y4 p  作 戰 篇 第 二 5 k( R" ]+ |' Y' m7 b+ O3 G$ B
  " c1 T' V! V0 P+ B

9 U+ H1 i; |9 A1 P, A  b# t% i    孫 子 曰 : 凡 用 兵 之 法 , 馳 車 千 駟 , 革 車 千 乘 , 帶甲 十 萬 ; 千 里 饋 " Q# P/ i' E4 o, M
糧 , 則 內 外 之 費 賓 客 之 用 , 膠 漆 之 材 , 車 甲 之 奉 , 日費 千 金 , 然 後 十 ; g( a, v9 Q( }8 t3 T, A
萬 之 師 舉 矣 。
% g& X, n. V/ j* I* w* n
3 {8 K7 s( d- l5 Q4 ~- R    其 用 戰 也 貴 勝 , 久 則 鈍 兵 挫 銳 , 攻 城 則 力 屈 , 久暴 師 則 國 用 不 足 : t# U0 \& H7 c/ W2 w
。 夫 鈍 兵 , 挫 銳 , 屈 力 , 殫 貨 , 則 諸 侯 乘 其 弊 而 起 ,雖 有 智 者 , 不 能
  o; \9 n8 O. g, l6 y2 V善 其 後 矣 ! 故 兵 聞 拙 速 , 未 睹 巧 之 久 也 ; 夫 兵 久 而 國利 者 , 未 之 有 也 # n* b2 o( t" ^# l! r
0 a4 j( `  H+ \; W- M$ b" D: Y' m
5 g$ o+ j' c" P* f; Y- g0 H& P
    故 不 盡 知 用 兵 之 害 者 , 則 不 能 盡 知 用 兵 之 利 也 。善 用 兵 者 , 役 不 " P+ y/ b( z3 K
再 籍 , 糧 不 三 載 , 取 用 于 國 , 因 糧 于 敵 , 故 軍 食 可 足也 。 國 之 貧 于 師 1 Y# _" Y! z3 ~2 _& [7 p, _6 |
者 遠 輸 , 遠 輸 則 百 姓 貧 , 近 于 師 者 貴 賣 , 貴 賣 則 百 姓財 竭 , 財 竭 則 急
0 b  L  r' F. N5 C# {5 y( [7 @于 丘 役 , 力 屈 財 殫 , 中 原 內 虛 于 家 , 百 姓 之 費 , 十 去其 七 , 公 家 之 費
3 L" O, B6 a1 B) ^: L# N% T, 破 車 罷 馬 , 甲 冑 矢 弩 , 戟 楯 蔽 櫓 , 丘 牛 大 車 , 十 去其 六 。 : F: a, o6 Y# r5 d) n3 x
2 w, U* z( k. ?
    故 智 將 務 食 于 敵 , 食 敵 一 鍾 , 當 吾 二 十 鍾 , 萁 稈一 石 , 當 我 廿 石 8 {, e1 @& o3 X- @1 W
。 故 殺 敵 者 怒 也 , 取 敵 之 利 者 貨 也 。 故 車 戰 , 得 車 十乘 以 上 , 賞 其 先 得 者 , 而 更 其 旌 旗 , 車 雜 而 乘 之 , 卒 善而 養 之 , 是 謂 勝 敵 而 益 強 。
* U* _5 \% d& L# }1 }
$ T7 p# U$ d% j* f& U    故 兵 貴 勝 , 不 貴 久 ; 故 知 兵 之 將 , 民 之 司 命 , 國家 安 危 之 主 也 。
( p' }8 M9 p! o0 j* |  
" q. ~# ^. _# |! y: W- A  2 l, o% {: O9 l" b- P' `' R" `

" |* J! u2 i! ^: m- i: E+ T8 k  謀 攻 篇 第 三
7 r' f4 c$ E& W  5 d. O/ z3 o" x
/ i1 [7 ~% _+ e, A' }, c0 Z
    孫 子 曰 : 凡 用 兵 之 法 , 全 國 為 上 , 破 國 次 之 ; 全旅 為 上 , 破 旅 次
& P5 h1 m$ E  [( b1 N! {3 k之 ; 全 卒 為 上 , 破 卒 次 之 ; 全 伍 為 上 , 破 伍 次 之 。 是故 百 戰 百 勝 , 非 善 之 善 者 也 ; 不 戰 而 屈 人 之 兵 , 善 之 善者 也 。
0 v# V, x  L' T# t. @2 D3 r, H* |: h/ g! ?3 J( j. m: k% F& ~
    故 上 兵 伐 謀 , 其 次 伐 交 , 其 次 伐 兵 , 其 下 攻 城 。攻 城 之 法 , 為 不 ( p0 A: F2 U+ H+ [6 n4 |
得 已 ; 修 櫓 轒 轀 , 具 器 械 , 三 月 而 後 成 ; 距 闉 , 又 三月 而 後 已 ; 將 不 ; Q3 t! ~% Z  ]9 n( S
勝 其 忿 , 殺 士 卒 三 分 之 一 , 而 城 不 拔 者 , 此 攻 之 災 也。
9 S4 w% \& O: h/ J; B) `& @
; r$ G4 S( [( `" g4 S. w' n2 N4 v    故 善 用 兵 者 , 屈 人 之 兵 , 而 非 戰 也 ; 拔 人 之 城 ,而 非 攻 也 ; 毀 人 2 Q+ Q6 R' x4 [3 _4 c4 b
之 國 , 而 非 久 也 。 必 以 全 爭 于 天 下 , 故 兵 不 頓 , 利 可全 , 此 謀 攻 之 法
+ y$ c/ @/ l' J6 N4 P, g也 。 故 用 兵 之 法 , 十 則 圍 之 , 五 則 攻 之 , 倍 則 分 之 ,敵 則 能 戰 之 , 少 7 l- I  _* E% f' B, y2 m
則 能 守 之 , 不 若 則 能 避 之 。 故 小 敵 之 堅 , 大 敵 之 擒 也。 0 _0 S3 c3 U2 o8 b9 N+ N4 `
3 r9 W4 w0 y/ i- u! [4 @
    夫 將 者 , 國 之 輔 也 , 輔 周 則 國 必 強 , 輔 隙 則 國 必弱 。 故 軍 之 所 以
4 U% Z1 z  Z6 f& Q+ E+ t患 于 君 者 三 : 不 知 三 軍 之 不 可 以 進 , 而 謂 之 進 ; 不 知三 軍 之 不 可 以 退 ; Z; e$ X' e8 X6 O: E
, 而 謂 之 退 ; 是 謂 縻 軍 。 不 知 三 軍 之 事 , 而 同 三 軍 之政 , 則 軍 士 惑 矣 4 J7 e/ V& q2 m  o* g6 K. B
。 不 知 三 軍 之 權 , 而 同 三 軍 之 任 , 則 軍 士 疑 矣 。 三 軍既 惑 且 疑 , 則 諸
) |/ H$ G% l4 R/ s; X, ?侯 之 難 至 矣 , 是 謂 亂 軍 引 勝 。 " A3 I4 k& R0 e

9 o, V( h- y5 w/ Y% q    故 知 勝 者 有 五 : 知 可 以 戰 與 不 可 以 戰 者 勝 , 識 眾寡 之 用 者 勝 , 上 ! U; Y, P, i  H/ P
下 同 欲 者 勝 , 以 虞 待 不 虞 者 勝 , 將 能 而 君 不 御 者 勝 ;此 五 者 , 知 勝 之
1 x$ {; m( a7 P道 也 。
8 T4 t3 N7 h/ y! C9 O. P9 `! c7 y& m2 X2 P
    故 曰 : 知 彼 知 己 , 百 戰 不 殆 ; 不 知 彼 而 知 己 , 一勝 一 負 ; 不 知 彼
. J- y( u$ \2 S0 O$ O& L) [8 s: L: ], 不 知 己 , 每 戰 必 敗 。
! O0 L: x& {7 K' E* O/ _1 s. l  , `/ t8 Z: W: @( @) z& ~
  - n8 y: F1 O8 Y, n8 ~% B
* n4 K9 L& p$ z. A
  軍 形 篇 第 四
& U5 a# |% O6 ^$ p6 k& N  $ N% I: D' B' j; f* `5 |
' b  s& u& ?  Y" _' Z% A! @
    孫 子 曰 : 昔 之 善 戰 者 , 先 為 不 可 勝 , 以 待 敵 之 可勝 , 不 可 勝 在 己
/ s" D% V1 @; l7 J, 可 勝 在 敵 。 故 善 戰 者 , 能 為 不 可 勝 , 不 能 使 敵 必 可勝 。 故 曰 : 勝 可
4 B* H! V: ~( p; I1 Y* I& P$ O知 , 而 不 可 為 。 7 Z2 M* c5 z# M. z) e( `
0 F) d( E* K7 c4 f% f
    不 可 勝 者 , 守 也 ; 可 勝 者 , 攻 也 。 守 則 不 足 , 攻則 有 餘 。 善 守 者 9 a/ j; P% Q0 C5 [. W4 D( f
, 藏 于 九 地 之 下 ; 善 攻 者 , 動 于 九 天 之 上 , 故 能 自 保而 全 勝 也 。
$ a4 L- B* w2 f7 E
$ T, X- i& d' o! c9 c& S6 u6 |3 h7 N    見 勝 , 不 過 眾 人 之 所 知 , 非 善 之 善 者 也 。 戰 勝 ,而 天 下 曰 善 , 非
/ e4 U% Z3 _6 r# X" N1 Z; Q; l% X善 之 善 者 也 。 故 舉 秋 毫 , 不 為 多 力 ; 見 日 月 , 不 為 明目 ; 聞 雷 霆 , 不 & G# Q, i0 o6 F( c$ {# r
為 聰 耳 。 古 之 善 戰 者 , 勝 于 易 勝 者 ; 故 善 戰 者 之 勝 也, 無 智 名 , 無 勇
9 P8 H* r! S. u" O1 d7 X$ r功 。 故 其 戰 勝 不 忒 , 不 忒 者 , 其 措 必 勝 , 勝 已 敗 者 也。 故 善 戰 者 , 立 2 T$ w) {# C  e, n" }/ v
于 不 敗 之 地 , 而 不 失 敵 之 敗 也 。 是 故 勝 兵 先 勝 , 而 後求 戰 ; 敗 兵 先 戰 - P* r. [0 ^0 [# \9 H+ I
, 而 後 求 勝 。 1 L; ?9 P: p) |

% \, m' J# |/ q    善 用 兵 者 , 修 道 而 保 法 , 故 能 為 勝 敗 之 政 。 兵 法: 「 一 曰 度 , 二
- w+ @2 C4 [1 A$ f曰 量 , 三 曰 數 , 四 曰 稱 , 五 曰 勝 ; 地 生 度 , 度 生 量 ,量 生 數 , 數 生 稱 ( M2 v7 o8 }+ m$ @+ |0 O( |
, 稱 生 勝 。 」 故 勝 兵 若 以 鎰 稱 銖 , 敗 兵 若 以 銖 稱 鎰 。勝 者 之 戰 , 若 決
' \! C  b  |* C積 水 于 千 仞 之 谿 , 形 也 。   ^, i- R/ P" v- i# {
  / B9 X4 f- g7 ~5 T& n+ v/ }" J2 i0 x
  
; x. {1 P& T; v! r; b
' E; I  b. b' P3 r  兵 勢 篇 第 五
+ \9 ]  [: \3 o- W7 I! V  
7 A$ y% x" d! D6 x' }+ J  x! A3 D2 N0 a7 Q* \# b
    孫 子 曰 : 凡 治 眾 如 治 寡 , 分 數 是 也 。 鬥 眾 如 鬥 寡, 形 名 是 也 。 三 . Z2 o; v3 g9 {: k2 x4 ^7 B
軍 之 眾 , 可 使 必 受 敵 而 無 敗 者 , 奇 正 是 也 。 兵 之 所 加, 如 以 碬 投 卵 者
/ y1 N( S, R0 P1 t, 虛 實 是 也 。
* C9 I6 S+ `/ K7 D* n# f+ W5 V  ~: f; c; A
    凡 戰 者 , 以 正 合 , 以 奇 勝 。 故 善 出 奇 者 , 無 窮 如天 地 , 不 竭 如 江 * Y' G5 ~* _, }" ]' @+ x
河 , 終 而 復 始 , 日 月 是 也 ; 死 而 復 生 , 四 時 是 也 。 聲不 過 五 , 五 聲 之 6 s4 ~1 f2 L6 D* U
變 , 不 可 勝 聽 也 。 色 不 過 五 , 五 色 之 變 , 不 可 勝 觀 也。 味 不 過 五 , 五 3 R3 E; f0 f) o7 E5 o. m4 T( S  D
味 之 變 , 不 可 勝 嘗 也 。 戰 勢 不 過 奇 正 , 奇 正 之 變 , 不可 勝 窮 也 。 奇 正
0 u0 M% d4 A& Z) R# b5 L+ F相 生 , 如 循 環 之 無 端 , 孰 能 窮 之 哉 ! * R, q2 W1 }9 i3 \* Q7 a

4 T# U4 F4 ?; w* l. n# i5 l$ o    激 水 之 疾 , 至 于 漂 石 者 , 勢 也 。 鷙 鳥 之 擊 , 至 于毀 折 者 , 節 也 。 8 N8 J3 w, \' r; I6 ]
是 故 善 戰 者 , 其 勢 險 , 其 節 短 , 勢 如 張 弩 , 節 如 機 發。 + p8 g( X( G+ o3 {# `0 _7 ~
3 ]% D6 G* s( f; x! o
    紛 紛 紜 紜 , 鬥 亂 , 而 不 可 亂 也 。 渾 渾 沌 沌 , 形 圓, 而 不 可 敗 也 。
* o" h" I& W: s) {亂 生 于 治 , 怯 生 于 勇 , 弱 生 于 強 。 治 亂 , 數 也 。 勇 怯, 勢 也 。 強 弱 ,
9 F' x- T2 L- Z* r: r  E形 也 。 故 善 動 敵 者 , 形 之 , 敵 必 從 之 ; 予 之 , 敵 必 取之 ; 以 利 動 之 ,
$ q0 n# u" x2 i: P以 實 待 之 。 + z" L' x( s$ r$ P% R
+ B0 s1 j( R/ b5 a: M
    故 善 戰 者 , 求 之 于 勢 , 不 責 于 人 , 故 能 擇 人 任 勢; 任 勢 者 , 其 戰 # {4 Y3 `6 w' U7 D" w  h$ n
人 也 , 如 轉 木 石 , 木 石 之 性 , 安 則 靜 , 危 則 動 , 方 則止 , 圓 則 行 。 故
6 o: \7 ?  z$ q4 Q/ W善 戰 人 之 勢 , 如 轉 圓 石 于 千 仞 之 山 者 , 勢 也 。   ~% {7 y! s7 M
  3 q$ g5 {( m# D$ z# _5 G2 `9 K
  ! h& C8 D3 i9 I& X% @- _' s
4 L9 k6 K+ v1 o' Q
  虛 實 篇 第 六 ( P7 J9 G3 Q3 ]4 [# D. N, _! v% y
  6 `4 l/ K' t+ u; G, Z. d" d8 [$ K5 H
1 C; Z/ ?3 i( N( M1 q6 H8 P) J
    孫 子 曰 : 凡 先 處 戰 地 而 待 敵 者 佚 , 後 處 戰 地 而 趨戰 者 勞 。 故 善 戰 0 @4 M7 q6 V# u) V% t4 O; v8 ?6 O
者 , 致 人 而 不 致 于 人 。 能 使 敵 人 自 至 者 , 利 之 也 ; 能使 敵 不 得 至 者 ,
6 J* ~- ~( D; y% M8 ?/ a; t: Q害 之 也 。 故 敵 佚 能 勞 之 , 飽 能 飢 之 , 安 能 動 之 。
+ o' L/ R; t2 {- F
+ T, n4 ]* ?3 o9 g0 U8 e    出 其 所 不 趨 , 趨 其 所 不 意 ; 行 千 里 而 不 勞 者 , 行于 無 人 之 地 也 ; ( |0 N8 V7 p) U4 V1 `* n
攻 而 必 取 者 , 攻 其 所 不 守 也 ; 守 而 必 固 者 , 守 其 所 不攻 也 。 故 善 攻 者
" Q6 V/ e" w8 J0 G1 v, E% i0 j: D, 敵 不 知 其 所 守 ; 善 守 者 , 敵 不 知 其 所 攻 。 微 乎 微 乎! 至 于 無 形 ; 神 乎 神 乎 ! 至 于 無 聲 , 故 能 為 敵 之 司 命 。進 而 不 可 禦 者 , 衝 其 虛 也 ; 退 而 不 可 追 者 , 速 而 不 可 及也 。 故 我 欲 戰 , 敵 雖 高 壘 深 溝 , 不 得 不 與 我 戰 者 , 攻 其所 必 救 也 ; 我 不 欲 戰 , 雖 劃 地 而 守 之 , 敵 不 得 與 我 戰 者, 乖 其 所 之 也 。 1 v; P5 e6 [" b: u

3 U' ~% T/ K# F    故 形 人 而 我 無 形 , 則 我 專 而 敵 分 , 我 專 為 一 , 敵分 為 十 , 是 以 十
. y0 W' z' L* Q攻 其 一 也 。 則 我 眾 而 敵 寡 , 能 以 眾 擊 寡 , 則 我 之 所 與戰 者 , 約 矣 。 5 y0 J5 P6 _# r& \0 r  y! A/ P5 }

+ w9 y$ C2 d6 k% R% \& N; S    吾 所 與 戰 之 地 不 可 知 , 不 可 知 , 則 敵 所 備 者 多 ,敵 所 備 者 多 , 則
$ J* i- Q; k6 u& a我 所 與 戰 者 寡 矣 。 故 備 前 則 後 寡 , 備 後 則 前 寡 , 備 左則 右 寡 , 備 右 則 , l* N1 C/ s1 Q! g) V3 M
左 寡 , 無 所 不 備 , 則 無 所 不 寡 。 寡 者 , 備 人 者 也 ; 眾者 , 使 人 備 己 者 ! J( s- v1 M6 p# N/ P, P8 w5 p/ Q
也 。 / b# N. x. _: h% Q) X

" C+ E# H: w. d    故 知 戰 之 地 , 知 戰 之 日 , 則 可 千 里 而 會 戰 。 不 知戰 地 , 不 知 戰 日
* y3 w4 I) Q% v# w: I, 則 左 不 能 救 右 , 右 不 能 救 左 , 前 不 能 救 後 , 後 不 能救 前 , 而 況 遠 者 ) U4 t, H7 f$ l' q
數 十 里 , 近 者 數 里 乎 ? 以 吾 度 之 , 越 人 之 兵 雖 多 , 亦奚 益 于 勝 哉 ? 故 + {. [; G& ~* F: ?
曰 : 勝 可 為 也 , 敵 雖 眾 , 可 使 無 鬥 。 8 Z" o0 M1 J' i0 k2 ~
( @; T: X0 ]! e" z7 G
    故 策 之 而 知 得 失 之 計 , 作 之 而 知 動 靜 之 理 , 形 之而 知 死 生 之 地 , 2 g- D! @- {5 Y9 l) B6 l
角 之 而 知 有 餘 不 足 之 處 。 故 形 兵 之 極 , 至 于 無 形 ; 無形 , 則 深 間 不 能   f) T/ u% ^6 q( i* e, Y
窺 , 智 者 不 能 謀 。 因 形 而 措 勝 于 眾 , 眾 不 能 知 , 人 皆知 我 所 以 勝 之 形
2 ]8 d9 }' e5 [% q5 l) [$ Q7 l, 而 莫 知 吾 所 以 制 勝 之 形 ; 故 其 戰 勝 不 復 , 而 應 形 於無 窮 。
7 q: |( Z: E7 g" n5 B, ^7 l
4 v* n/ Z" c% ]% I! C    夫 兵 形 象 水 , 水 之 形 , 避 高 而 趨 下 : 兵 之 形 , 避實 而 擊 虛 ; 水 因 + {, {5 L; S- p5 [
地 而 制 流 , 兵 因 敵 而 制 勝 。 故 兵 無 常 勢 , 水 無 常 形 ;能 因 敵 變 化 而 取 勝 , 謂 之 神 。 故 五 行 無 常 勝 , 四 時 無 常位 , 日 有 短 長 , 月 有 死 生 。
8 L$ n( E: o, p3 p7 N4 w# D# ~3 {  3 U$ u8 i. b9 J6 z' H
  
% O; u0 P: s# \+ q# y# e1 H, I5 M% O# H- n$ f+ d& ~) }2 k
  軍 爭 篇 第 七
' d, S  H! L) J0 h) r; }  
' S2 r: g  {( ^) ?4 v' M8 B' x& R/ @( }; [$ Z8 w
    孫 子 曰 : 凡 用 兵 之 法 , 將 受 命 于 君 , 合 軍 聚 眾 ,交 和 而 舍 , 莫 難 5 Y- c, E/ ^+ L
于 軍 事 。 軍 爭 之 難 者 , 以 迂 為 直 , 以 患 為 利 。 故 迂 其途 , 而 誘 之 以 利 . O; y1 z: ?4 w; X& o* T
, 後 人 發 , 先 人 至 , 此 知 迂 直 之 計 者 也 。 故 軍 爭 為 利, 軍 爭 為 危 。
) C2 r- |, W7 H9 ]4 [* Y
. m" h4 b/ R9 C4 |( I8 L    舉 軍 而 爭 利 , 則 不 及 ; 委 軍 而 爭 利 , 則 輜 重 捐 。是 故 卷 甲 而 趨 , " a/ q% h; E" W- P
日 夜 不 處 , 倍 道 兼 行 , 百 里 而 爭 利 , 則 擒 三 將 軍 , 勁者 先 , 疲 者 後 , . g3 g& [( p5 P3 ]' Q1 a
其 法 十 一 而 至 ; 五 十 里 而 爭 利 , 則 蹶 上 將 軍 , 其 法 半至 ; 卅 里 而 爭 利   Z: @& F' ]" Q2 U0 z
, 則 三 分 之 二 至 。 是 故 軍 無 輜 重 則 亡 , 無 糧 食 則 亡 ,無 委 積 則 亡 。 故 $ T3 i) G2 A$ b/ H$ F$ o: x
不 知 諸 侯 之 謀 者 , 不 能 豫 交 ; 不 知 山 林 、 險 阻 、 沮 澤之 形 者 , 不 能 行
# t6 Y9 I( }) |4 J軍 , 不 能 鄉 導 者 , 不 能 得 地 利 。 ; h% u4 c% D3 k
+ f2 A1 @/ H8 p" B, ?
    故 兵 以 詐 立 , 以 利 動 , 以 分 合 為 變 者 也 , 故 其 疾如 風 , 其 徐 如 林
# D3 ^. V; B5 B% Q  X9 A, 侵 掠 如 火 , 不 動 如 山 , 難 知 如 陰 , 動 如 雷 霆 。 掠 鄉分 眾 , 廓 地 分 利
/ e2 _, p9 |* b2 ?  I, 懸 權 而 動 , 先 知 迂 直 之 計 者 勝 , 此 軍 爭 之 法 也 。 / z& T( M8 S; r( R( I- g

$ ]6 `, Y* d3 ^7 r5 R9 g/ x1 r! J    軍 政 曰 : 「 言 不 相 聞 , 故 為 金 鼓 ; 視 不 相 見 , 故為 旌 旗 。 」 夫 金 3 W# ]$ O* E! A+ N/ Z0 L1 I+ ~
鼓 旌 旗 者 , 所 以 一 人 之 耳 目 也 ; 人 既 專 一 , 則 勇 者 不得 獨 進 , 怯 者 不
0 P7 _- e, u; V  M1 l. }' _得 獨 退 , 此 用 眾 之 法 也 。 故 夜 戰 多 火 鼓 , 晝 戰 多 旌 旗, 所 以 變 人 之 耳 - N% T. h* z! Z- r
目 也 。 " a; d! S) e$ B$ [0 v7 y6 [
/ ^1 k: p" k4 i. E" D1 Q
    故 三 軍 可 奪 氣 , 將 軍 可 奪 心 。 是 故 朝 氣 銳 , 晝 氣惰 , 暮 氣 歸 ; 故
5 S; D7 z$ V" m5 U9 i善 用 兵 者 , 避 其 銳 氣 , 擊 其 惰 歸 , 此 治 氣 者 也 。 以 治待 亂 , 以 靜 待 譁   p, e/ j6 M$ X% O
, 此 治 心 者 也 。 以 近 待 遠 , 以 佚 待 勞 , 以 飽 待 飢 , 此治 力 者 也 。
4 p/ C9 Y; l: h1 @2 E! I$ k- B  Q) x1 G' K0 s+ z
    無 邀 正 正 之 旗 , 勿 擊 堂 堂 之 陣 , 此 治 變 者 也 ; 故用 兵 之 法 , 高 陵 # D% ~. n9 [" W4 z
勿 向 , 背 邱 勿 逆 , 佯 北 勿 從 , 銳 卒 勿 攻 , 餌 兵 勿 食 ,歸 師 勿 遏 , 圍 師 4 z% ~: [6 a1 v; d5 j" l
必 闕 , 窮 寇 勿 迫 , 此 用 兵 之 法 也 。 5 K# F( v8 E: i( A
  
3 g" H' m( Z+ S  
- u0 C7 P1 d  M' L$ I, D
5 N- s9 O4 a3 u1 }' @2 ]6 ]) ?  九 變 篇 第 八 & S% |  s! W2 _9 n
  
$ h. i! X' p3 @/ s2 c( o/ b6 [2 c2 h; v- P8 }: V, m0 P% }
    孫 子 曰 : 凡 用 兵 之 法 , 將 受 命 于 君 , 合 軍 聚 眾 ;圮 地 無 舍 , 衢 地 * g2 y3 a) X/ x2 `! b' L6 v
合 交 , 絕 地 無 留 , 圍 地 則 謀 , 死 地 則 戰 , 途 有 所 不 由, 軍 有 所 不 擊 , & G, C8 V& W$ F( U& F0 o$ o; z
城 有 所 不 攻 , 地 有 所 不 爭 , 君 命 有 所 不 受 。 故 將 通 于九 變 之 利 者 , 知 & }6 l  Y. p+ v8 d3 r- Y. c# ?; r
用 兵 矣 。 將 不 通 于 九 變 之 利 者 , 雖 知 地 形 , 不 能 得 地之 利 矣 。 治 兵 不 知 九 變 之 術 , 雖 知 地 利 , 不 能 得 人 之 用矣 。
! a% D5 o& k& O5 \
) \& E! c& M- p    是 故 智 者 之 慮 , 必 雜 于 利 害 , 雜 于 利 而 務 可 信 也, 雜 于 害 而 患 可
* a3 m' N0 v  I9 v6 T, R; p8 H解 也 。 是 故 屈 諸 侯 者 以 害 , 役 諸 侯 者 以 業 , 趨 諸 侯 者以 利 。 ! \1 x) i" Q0 V+ L9 Y- b

2 y* K: Q' e+ e& Y: s2 o$ y0 L+ h    故 用 兵 之 法 , 無 恃 其 不 來 , 恃 吾 有 以 待 之 ; 無 恃其 不 攻 , 恃 吾 有
9 H" ]4 T' t3 B/ b! r所 不 可 攻 也 。 / {. @9 \! v0 K' }# E
* t, _$ b: j5 {& Q
    故 將 有 五 危 : 必 死 可 殺 , 必 生 可 虜 , 忿 速 可 侮 ,廉 潔 可 辱 , 愛 民 3 H3 I1 i0 h5 u; a" C
可 煩 ; 凡 此 五 危 , 將 之 過 也 , 用 兵 之 災 也 。 覆 軍 殺 將, 必 以 五 危 , 不 " E0 c5 r, r) k" |. V+ I1 ^
可 不 察 也 。
: |# ^3 h8 k% D6 h  
* F' U) \' x, {# w  
; J) g' Q. d. Q- Z0 C3 @
- P' D4 q3 P5 f3 H  行 軍 篇 第 九   c5 X! c9 D/ R8 {3 H- f$ T
  2 @8 l. p, G5 E5 p2 y7 U+ z+ n5 O
/ ?/ L1 X4 h6 M! x
    孫 子 曰 : 凡 處 軍 相 敵 : 絕 山 依 谷 , 視 生 處 高 , 戰隆 無 登 , 此 處 山 % V1 `8 H6 E, V6 a
之 軍 也 。 絕 水 必 遠 水 , 客 絕 水 而 來 , 勿 迎 于 水 內 , 令半 濟 而 擊 之 利 。
4 M9 ]. F& N/ q欲 戰 者 , 無 附 于 水 而 迎 客 , 視 生 處 高 , 無 迎 水 流 , 此處 水 上 之 軍 也 。
7 M* o$ _# @+ h8 H% ~絕 斥 澤 , 惟 亟 去 勿 留 , 若 交 軍 于 斥 澤 之 中 , 必 依 水 草, 而 背 眾 樹 , 此
( w$ q% M' V8 B) b處 斥 澤 之 軍 也 。 平 陸 處 易 , 右 背 高 , 前 死 後 生 , 此 處平 陸 之 軍 也 。 凡
) E1 e/ ^; D0 r: e此 四 軍 之 利 , 黃 帝 之 所 以 勝 四 帝 也 。   U& G- P& A1 ~' p9 M

# j9 U5 y5 J8 G7 F- h& D, r) A$ R    凡 軍 好 高 而 惡 下 , 貴 陽 而 賤 陰 , 養 生 處 實 , 軍 無百 疾 , 是 謂 必 勝 # P4 R+ _* s! S  s( G3 O
。 邱 陵 隄 防 , 必 處 其 陽 , 而 右 背 之 , 此 兵 之 利 , 地 之助 也 。 上 雨 水 沫
1 c3 o1 n* t$ P至 , 欲 涉 者 , 待 其 定 也 。 凡 地 有 絕 澗 、 天 井 、 天 牢 、天 羅 、 天 陷 、 天
) v& k6 |3 W* A! ?) x隙 , 必 亟 去 之 , 勿 近 也 ; 吾 遠 之 , 敵 近 之 ; 吾 迎 之 ,敵 背 之 。 軍 旁 有 - _  |; J0 w. S7 w* |+ @
險 阻 、 潢 井 、 蒹 葭 、 林 木 、 翳 薈 者 , 必 謹 覆 索 之 , 此伏 姦 之 所 也 。
, m9 A( S+ `! v- F7 p
2 z4 j8 }/ Z1 S) J  F! ^5 x    敵 近 而 靜 者 , 恃 其 險 也 。 遠 而 挑 戰 者 , 欲 人 之 進也 。 其 所 居 易 者
4 R. W$ `0 K/ t5 h, 利 也 。 眾 樹 動 者 , 來 也 。 眾 草 多 障 者 , 疑 也 。 鳥 起者 , 伏 也 。 獸 駭
) d" ]7 P* h% A  n0 W* B' V者 , 覆 也 。 塵 : 高 而 銳 者 , 車 來 也 ; 卑 而 廣 者 , 徒 來也 ; 散 而 條 違 者
/ o8 \6 X) w7 [7 z9 `+ E, 樵 採 也 ; 少 而 往 來 者 , 營 軍 也 。 辭 卑 而 益 備 者 , 進也 。 辭 強 而 進 驅 7 D0 s; {/ k; m& e
者 , 退 也 。 輕 車 先 出 其 側 者 , 陣 也 。 無 約 而 請 和 者 ,謀 也 。 奔 走 而 陳 ) l  G+ s" `' J$ K7 X
兵 者 , 期 也 。 半 進 半 退 者 , 誘 也 。 仗 而 立 者 , 飢 也 。汲 而 先 飲 者 , 渴
8 ?) [$ E" r7 r7 g1 K: K3 e! r, A也 。 見 利 而 不 進 者 , 勞 也 。 鳥 集 者 , 虛 也 。 夜 呼 者 ,恐 也 。 軍 擾 者 , 將 不 重 也 。 旌 旗 動 者 , 亂 也 。 吏 怒 者 ,倦 也 。 殺 馬 肉 食 者 , 軍 無 糧 也 。 懸 缶 不 返 其 舍 者 , 窮 寇也 。 諄 諄 翕 翕 , 徐 與 人 言 者 , 失 眾 也 。 數 賞 者 , 窘 也 。數 罰 者 , 困 也 。 先 暴 而 後 畏 其 眾 者 , 不 精 之 至 也 。 來 委謝 者 , 欲 休 息 也 。 兵 怒 而 相 迎 , 久 而 不 合 , 又 不 相 去 ,必 謹 察 之 。
; x" I! @& v' U  w, K6 D, S* j( B  D
7 g3 y5 G* n3 ?/ W! N+ k# t+ b    兵 非 貴 益 多 , 惟 無 武 進 , 足 以 併 力 料 敵 取 人 而 已。 夫 惟 無 慮 而 易
9 U5 O% h2 p; F  G' C敵 者 , 必 擒 于 人 。
' P3 M+ L! d- J2 L: O- {2 Q2 m; Z& Q9 {) X+ Z: Q; U* C0 j
    卒 未 親 附 而 罰 之 , 則 不 服 , 不 服 則 難 用 。 卒 已 親附 而 罰 不 行 , 則 5 S$ f+ r! c3 U; V& d
不 可 用 。 故 令 之 以 文 , 齊 之 以 武 , 是 謂 必 取 。 令 素 行以 教 其 民 , 則 民
+ b- ]! W. }- W3 W服 ; 令 不 素 行 以 教 其 民 , 則 民 不 服 ; 令 素 行 , 與 眾 相得 也 。
$ T) i5 L& D, s, A% J  4 @! E9 S$ R8 u' H% U" [7 F0 ]
  - B2 \( Y7 r- K7 F+ E2 ]2 ]: a

" q7 b1 w) b$ @- q0 m  地 形 篇 第 十
& I! ?7 O; d5 d* ?  
, v4 S6 R6 p1 p4 x' u! u1 S7 z
! X% D8 `, X, y# O  d    孫 子 曰 : 地 形 有 通 者 , 有 挂 者 , 有 支 者 , 有 隘 者, 有 險 者 , 有 遠   B+ R& T/ m# V% C; m$ }7 w% I# I
者 。 我 可 以 往 , 彼 可 以 來 , 曰 通 ; 通 形 者 , 先 居 高 陽, 利 糧 道 以 戰 , # ]# h" N& u, k8 N( B! ~
則 利 。 可 以 往 , 難 以 返 , 曰 挂 ; 挂 形 者 , 敵 無 備 , 出而 勝 之 , 敵 若 有
0 d2 g5 o( V. \備 , 出 而 不 勝 , 難 以 返 , 不 利 。 我 出 而 不 利 , 彼 出 而不 利 , 曰 支 ; 支   j# S7 }  C, }$ J
形 者 , 敵 雖 利 我 , 我 無 出 也 ; 引 而 去 之 , 令 敵 半 出 而擊 之 , 利 。 隘 形 & [* O9 g( I! ~) W3 J+ C: q
者 , 我 先 居 之 , 必 盈 以 待 敵 ; 若 敵 先 居 之 , 盈 而 勿 從, 不 盈 而 從 之 。
. g7 a  r1 P" G4 p) S% R( [險 形 者 , 我 先 居 之 , 必 居 高 陽 以 待 敵 ; 若 敵 先 居 之 ,引 而 去 之 , 勿 從 , ]* W# f; J; O; `& R3 h. Y
也 。 遠 形 者 , 勢 均 , 難 以 挑 戰 , 戰 而 不 利 。 凡 此 六 者, 地 之 道 也 , 將
. ~3 Y+ Z" d) K: V之 至 任 , 不 可 不 察 也 。 ; B6 ~: w  e- c/ i* D
" X. F, ]! z: [( T" j
    故 兵 有 走 者 , 有 弛 者 , 有 陷 者 , 有 崩 者 , 有 亂 者, 有 北 者 ; 凡 此 7 Z+ p9 x/ g+ R( f5 r' @+ \
六 者 , 非 天 地 之 災 , 將 之 過 也 。 夫 勢 均 , 以 一 擊 十 ,曰 走 。 卒 強 吏 弱
5 C9 ]6 q) l% t% b3 V& H/ `2 k, 曰 陷 。 大 吏 怒 而 不 服 , 遇 敵 懟 而 自 戰 , 將 不 知 其 能, 曰 崩 。 將 弱 不   |' f5 R2 @# L
嚴 , 教 道 不 明 , 吏 卒 無 常 , 陳 兵 縱 橫 , 曰 亂 。 將 不 能料 敵 , 以 少 合 眾 # P+ ~  N: x  |2 ]0 _
, 以 弱 擊 強 , 兵 無 選 鋒 , 曰 北 。 凡 此 六 者 , 敗 之 道 也。 將 之 至 任 , 不 5 l) c' x; R6 |3 V7 [) w9 u
可 不 察 也 。 + ^% F2 u' M. H! [' W% U5 z

; \& @4 x, F, P" F% ?* @5 D1 I    夫 地 形 者 , 兵 之 助 也 。 料 敵 制 勝 , 計 險 阨 遠 近 ,上 將 之 道 也 。 知
, F" y' p3 J9 _此 而 用 戰 者 , 必 勝 ; 不 知 此 而 用 戰 者 必 敗 。 故 戰 道 必勝 ; 主 曰 : 無 戰 ( D' _" Y3 m; r2 J0 G% k
; 必 戰 可 也 。 戰 道 不 勝 , 主 曰 必 戰 , 無 戰 可 也 。 故 進不 求 名 , 退 不 避
+ a) R5 P6 {& I- ?% J罪 , 唯 民 是 保 , 而 利 于 主 , 國 之 寶 也 。 5 g2 v' {- _! j: O$ e3 t7 J

9 I* B; G3 H( [% x$ M) _& b    視 卒 如 嬰 兒 , 故 可 與 之 赴 深 谿 ; 視 卒 如 愛 子 , 故可 與 之 俱 死 。 厚
: \' }: N) b$ G) n/ \! A+ R而 不 能 使 , 愛 而 不 能 令 , 亂 而 不 能 治 , 譬 若 驕 子 , 不可 用 也 。 5 b$ u: n( l2 {; g" C

9 n! t, I3 I& P2 o/ X' c) B, Y  _: t    知 吾 卒 之 可 以 擊 , 而 不 知 敵 之 不 可 擊 , 勝 之 半 也; 知 敵 之 可 擊 ,
6 Z( a& B: S4 e" i而 不 知 吾 卒 之 不 可 擊 , 勝 之 半 也 。 知 敵 之 可 擊 , 知 吾卒 之 可 以 擊 , 而
: W2 A) x1 x3 P/ r8 n- p不 知 地 形 之 不 可 以 戰 , 勝 之 半 也 。 故 知 兵 者 , 動 而 不迷 , 舉 而 不 窮 。
5 X( _* V9 n8 ], L. }: X故 曰 : 知 彼 知 己 , 勝 乃 不 殆 ; 知 天 知 地 , 勝 乃 可 全 。
( b% ~# C1 x, o, o/ i" ^  
6 X6 `% o% b( c  _, C" P  - L- |6 C+ K7 i1 U7 R; g) U

2 L9 Q7 f8 z( T  九 地 篇 第 十 一 : `; t% q3 \, p  \  O/ B
  
. P. V! J3 X* a! J' H$ J7 ^! ?: d( x+ W  r" M
    孫 子 曰 : 用 兵 之 法 , 有 散 地 , 有 輕 地 , 有 爭 地 ,有 交 地 , 有 衢 地
- M+ c, u, i6 E9 |- F, 有 重 地 , 有 圮 地 , 有 圍 地 , 有 死 地 。 諸 侯 自 戰 其 地者 , 為 散 地 。 入 # W9 A3 W0 s' T$ A, e4 O
人 之 地 而 不 深 者 , 為 輕 地 。 我 得 則 利 , 彼 得 亦 利 者 ,為 爭 地 。 我 可 以
2 r9 G+ X* T4 U/ {! `* |9 k往 , 彼 可 以 來 者 , 為 交 地 。 諸 侯 之 地 三 屬 , 先 至 而 得天 下 之 眾 者 , 為 + }7 r, m; _7 @+ B
衢 地 。 入 人 之 地 深 , 背 城 邑 多 者 , 為 重 地 。 山 林 、 險阻 、 沮 澤 , 凡 難
  n% N6 n! T# ]& a. A行 之 道 者 , 為 圮 地 。 所 由 入 者 隘 , 所 從 歸 者 迂 , 彼 寡可 以 擊 吾 之 眾 者 ' |& w2 Z4 e0 v8 @6 [! _8 Y2 k! o3 ~
, 為 圍 地 。 疾 戰 則 存 , 不 疾 戰 則 亡 者 , 為 死 地 。 是 故散 地 則 無 戰 , 輕 地 則 無 止 , 爭 地 則 無 攻 , 交 地 則 無 絕 ,衢 地 則 合 交 , 重 地 則 掠 , 圮 地 則 行 , 圍 地 則 謀 , 死 地 則戰 。 - N2 x- S* c' Y& K

- [  }4 ~! p% p0 |+ j  `    古 之 所 謂 善 用 兵 者 , 能 使 敵 人 前 後 不 相 及 , 眾 寡不 相 恃 , 貴 賤 不
6 M2 h+ I8 T/ O5 r( u1 w相 救 , 上 下 不 相 收 , 卒 離 而 不 集 , 兵 合 而 不 齊 。 合 于利 而 動 , 不 合 于
  b: B6 F) V) o( J, M1 `+ c利 而 止 。 敢 問 : 「 敵 眾 整 而 將 來 , 待 之 若 何 ? 」 曰 :「 先 奪 其 所 愛 ,
7 ]. O' d5 \# \. e9 L則 聽 矣 ; 兵 之 情 主 速 , 乘 人 之 不 及 , 由 不 虞 之 道 , 攻其 所 不 戒 也 。 」 9 A' ?( i5 ]3 G3 ~* o
( o7 Q& N( H- X# @2 M$ I! c; x
    凡 為 客 之 道 , 深 入 則 專 , 主 人 不 克 , 掠 于 饒 野 ,三 軍 足 食 , 謹 養 7 Q  E; M3 A/ |6 h" n
而 無 勞 , 併 氣 積 力 , 運 兵 計 謀 , 為 不 可 測 , 投 之 無 所往 , 死 且 不 北 , 6 `% n  m0 y% j3 `% q" ]+ |
死 焉 不 得 , 士 人 盡 力 。 兵 士 甚 陷 則 不 懼 , 無 所 往 則 固, 深 入 則 拘 , 不
, t5 F) m* O4 a6 T0 ]得 已 則 鬥 。 是 故 , 其 兵 不 修 而 戒 , 不 求 而 得 , 不 約 而親 , 不 令 而 信 , & O! d1 N, z( C6 K1 b
禁 祥 去 疑 , 至 死 無 所 之 。 吾 士 無 餘 財 , 非 惡 貨 也 ; 無餘 命 , 非 惡 壽 也 # B5 Q) `0 h( [$ y) T
。 令 發 之 日 , 士 卒 坐 者 涕 沾 襟 , 偃 臥 者 涕 交 頤 , 投 之無 所 往 , 則 諸 劌
" @0 @, i, v8 Y- ]7 f: |& V) j/ i+ T. C之 勇 也 。 故 善 用 兵 者 , 譬 如 率 然 ; 率 然 者 , 常 山 之 蛇也 , 擊 其 首 , 則 0 X" M" T& E6 l+ o- N
尾 至 , 擊 其 尾 , 則 首 至 , 擊 其 中 , 則 首 尾 俱 至 。 敢 問: 「 兵 可 使 如 率 % }, ?8 M3 A9 r+ D& H* `0 S
然 乎 ? 」 曰 : 「 可 。 」 夫 吳 人 與 越 人 相 惡 也 , 當 其 同舟 濟 而 遇 風 , 其
2 Z" z- k) H' K/ O' v7 ]相 救 也 如 左 右 手 。 是 故 , 方 馬 埋 輪 , 未 足 恃 也 , 齊 勇若 一 , 政 之 道 也 2 e3 j4 L% Z4 l$ N, C
; 剛 柔 皆 得 , 地 之 理 也 。 故 善 用 兵 者 , 攜 手 若 使 一 人, 不 得 已 也 。 6 I9 f2 [! i  W) w
8 l6 e' N: \2 u9 @4 b) Q) Z# N$ k) {
    將 軍 之 事 , 靜 以 幽 , 正 以 治 , 能 愚 士 卒 之 耳 目 ,使 之 無 知 。 易 其 0 w0 C! k1 E+ W/ @; W5 R, i$ c
事 , 革 其 謀 , 使 人 無 識 , 易 其 居 , 迂 其 途 , 使 人 不 得慮 。 帥 與 之 期 , 如 登 高 而 去 其 梯 , 帥 與 之 深 , 入 諸 侯 之地 而 發 其 機 。 若 驅 群 羊 , 驅 而 往 , 驅 而 來 , 莫 知 所 之 。聚 三 軍 之 眾 , 投 之 于 險 , 此 將 軍 之 事 也 。 九 地 之 變 , 屈伸 之 利 , 人 情 之 理 , 不 可 不 察 也 。
9 A) Y4 ?' i! G( K% R: }! r3 `) Y2 D4 b+ u. ~/ g6 {
    凡 為 客 之 道 , 深 則 專 , 淺 則 散 ; 去 國 越 境 而 師 者, 絕 地 也 ; 四 達
# A) e$ p3 a+ y4 Q者 , 衢 地 也 ; 入 深 者 , 重 地 也 ; 入 淺 者 , 輕 地 也 ; 背固 前 隘 者 , 圍 地
* L6 |5 p. w4 T也 ; 無 所 往 者 , 死 地 也 。 是 故 散 地 吾 將 一 其 志 , 輕 地吾 將 使 之 屬 , 爭 9 j# ?4 Z- _( Y7 e( }
地 吾 將 趨 其 後 , 交 地 吾 將 謹 其 守 , 衢 地 吾 將 固 其 結 ,重 地 吾 將 繼 其 食 " b+ N3 _2 @7 W, Z9 o
, 圮 地 吾 將 進 其 途 , 圍 地 吾 將 塞 其 闕 , 死 地 吾 將 示 之以 不 活 。 故 兵 之 " S+ u: v- w4 y& E, n6 d% h
情 , 圍 則 禦 , 不 得 已 則 鬥 , 逼 則 從 。 ; V9 j% v0 y: _, l3 C0 r

8 Z  F6 u9 u5 [  C1 v    是 故 不 知 諸 侯 之 謀 者 , 不 能 預 交 , 不 知 山 林 險 阻沮 澤 之 形 者 , 不 & n$ Q- B6 d) O. _/ o; m1 Z! a
能 行 軍 , 不 用 鄉 導 者 , 不 能 得 地 利 , 此 三 者 不 知 一 ,非 霸 王 之 兵 也 。
* _( h2 M7 L$ ^. L夫 霸 王 之 兵 , 伐 大 國 則 其 眾 不 得 聚 , 威 加 于 敵 , 則 其交 不 得 合 。 是 故 7 i1 ?6 Z  Q: H8 s9 o1 [, Z$ U
不 爭 天 下 之 交 , 不 養 天 下 之 權 , 信 己 之 私 , 威 加 于 敵, 故 其 城 可 拔 , ' Y1 {$ X6 s5 _- E* L8 o. M% m. Z: B
其 國 可 墮 。 施 無 法 之 賞 , 懸 無 政 之 令 , 犯 三 軍 之 眾 ,若 使 一 人 。 犯 之 ( I! J  r+ ~, a+ ?% c5 c7 h  d
以 事 , 勿 告 以 言 ; 犯 之 以 利 , 勿 告 以 害 ; 投 之 亡 地 然後 存 , 陷 之 死 地 & G( d6 n. c* F) w" M8 t9 I
然 後 生 。 夫 眾 陷 于 害 , 然 後 能 為 勝 敗 , 故 為 兵 之 事 ,在 于 順 詳 敵 之 意
% l% w0 L2 Q0 l" ]* O, 併 力 一 向 , 千 里 殺 將 , 是 謂 巧 能 成 事 。 , J5 Q7 h2 K) e( n; i

2 F. u4 i% @; Z) B1 ~; A+ F    是 故 政 舉 之 日 , 夷 關 折 符 , 無 通 其 使 , 厲 于 廊 廟之 上 , 以 誅 其 事 5 j; ?+ l" y" T& k7 y4 U
, 敵 人 開 闔 , 必 亟 入 之 。 先 其 所 愛 , 微 與 之 期 , 賤 墨隨 敵 , 以 決 戰 爭
; M; b  U& t  ]! M6 u* D8 c3 {7 Z。 是 故 始 如 處 女 , 敵 人 開 戶 , 後 如 脫 兔 , 敵 不 及 拒 。 9 K7 ?. u( q- E; i: J) {$ q  U
  ; P! a# @% H' o% T) N7 z4 W7 K
  / h6 t1 n: \; m9 m; q) Q

3 @6 I1 z5 d/ Y' ^  火 攻 篇 第 十 二
  V; D4 D( H6 L0 `; \6 A& k  
4 z' k( M) N0 P4 D0 s5 \7 g, P
0 v+ X, ]: j0 t2 o" W    孫 子 曰 : 凡 火 攻 有 五 : 一 曰 火 人 , 二 曰 火 積 , 三曰 火 輜 , 四 曰 火 & n0 i8 i6 Q* j. d2 h) {# O9 n
庫 , 五 曰 火 隊 。 行 火 必 有 因 , 煙 火 必 素 具 。 發 火 有 時, 起 火 有 日 。 時 ' N# E/ ]6 p# O6 J7 M
者 , 天 之 燥 也 。 日 者 , 月 在 箕 壁 翼 軫 也 。 凡 此 四 宿 者, 風 起 之 日 也 。 % {2 _8 L* Q* J8 s

- o: P/ [9 d$ e    凡 火 攻 , 必 因 五 火 之 變 而 應 之 , 火 發 于 內 , 則 早應 之 于 外 。 火 發 8 h5 o+ n, [/ E* S( y
而 其 兵 靜 者 , 待 而 勿 攻 。 極 其 火 力 , 可 從 而 從 之 , 不可 從 而 止 。 火 可 ' l) f+ g# T, s$ u$ N  m
發 于 外 , 無 待 于 內 , 以 時 發 之 。 火 發 上 風 , 無 攻 下 風, 晝 風 久 , 夜 風 ' W1 u4 V/ [4 n$ Z; s% {
止 。 凡 軍 必 知 五 火 之 變 , 以 數 守 之 。 故 以 火 佐 攻 者 明, 以 水 佐 攻 者 強 1 {  A* E" t& H/ T) k2 u
, 水 可 以 絕 , 不 可 以 奪 。   I' \- K7 e; S) `* ]/ ~
1 V; Q1 ?; z+ s0 i  c
    夫 戰 勝 攻 取 , 而 不 修 其 攻 者 凶 , 命 曰 費 留 。 故 曰: 明 主 慮 之 , 良 5 S; l1 e( x( Y# L( X% w1 }) Q9 g
將 修 之 , 非 利 不 動 , 非 得 不 用 , 非 危 不 戰 。 主 不 可 以怒 而 興 師 , 將 不 2 n; P6 D+ p  F8 J- M
可 以 慍 而 致 戰 ; 合 于 利 而 動 , 不 合 于 利 而 止 。 怒 可 以復 喜 , 慍 可 以 復   b- q/ y3 g$ V$ m) W8 o1 g6 F
悅 , 亡 國 不 可 以 復 存 , 死 者 不 可 以 復 生 。 故 明 君 慎 之, 良 將 警 之 , 此
: W' S  A/ C6 j' Y. \安 國 全 軍 之 道 也 。
/ T1 |) k, b& T/ B6 H4 \  ) J; y3 K( p( ~9 `
  
8 F- q! L5 i0 z0 o; W$ ?/ |, ]4 g$ i' \8 e, ]- w. I9 o8 V
  用 間 篇 第 十 三
$ o+ e7 h* P$ F8 H  
- O# l1 ]5 E6 G4 O) G! [1 b' Q! w" @% U, L0 C. C/ x
    孫 子 曰 : 凡 興 師 十 萬 , 出 征 千 里 , 百 姓 之 費 , 公家 之 奉 , 日 費 千
! b" T$ i- }& z; R' b2 j6 J5 d金 , 內 外 騷 動 , 怠 于 道 路 , 不 得 操 事 者 , 七 十 萬 家 ,相 守 數 年 , 以 爭 0 B- k. x8 [! ^1 p  B" G* g4 `3 ]
一 日 之 勝 , 而 愛 爵 祿 百 金 , 不 知 敵 之 情 者 , 不 仁 之 至也 , 非 人 之 將 也
) N) w- c2 S) T; {* n; a/ W, 非 主 之 佐 也 , 非 勝 之 主 也 。 故 明 君 賢 將 , 所 以 動 而勝 人 , 成 功 出 于 眾 者 , 先 知 也 ; 先 知 者 , 不 可 取 于 鬼 神, 不 可 象 于 事 , 不 可 驗 于 度 ; 必 取 于 人 , 知 敵 之 情 者 也。 / Y/ ?( [) f* ~" ?, G
6 _  l" S, N0 W
    故 用 間 有 五 : 有 鄉 間 、 有 內 間 、 有 反 間 、 有 死 間、 有 生 間 。 五 間 : J' B% U8 N% k
俱 起 , 莫 知 其 道 , 是 謂 神 紀 , 人 君 之 寶 也 。 鄉 間 者 ,因 其 鄉 人 而 用 之 1 I1 @& [; V4 S; i
。 內 間 者 , 因 其 官 人 而 用 之 。 反 間 者 , 因 其 敵 間 而 用之 。 死 間 者 , 為
* h) H0 i0 x, F3 ~! j* Y. D; s誑 事 于 外 , 令 吾 間 知 之 , 而 傳 于 敵 。 生 間 者 , 反 報 也。
1 G# o; q0 ~  i4 H! _0 e* l+ X" W& s* o- O6 m2 p3 I! ^
    故 三 軍 之 事 , 親 莫 親 于 間 , 賞 莫 厚 于 間 , 事 莫 密于 間 , 非 聖 智 不
6 u" X# Y8 S) u- S" h. z2 E) X能 用 間 , 非 仁 義 不 能 使 間 , 非 微 妙 不 能 得 間 之 實 。 微哉 , 微 哉 , 無 所 $ U3 c* v6 n+ C" Q9 Y  ~. o
不 用 間 也 。 間 事 未 發 而 先 聞 者 , 間 與 所 告 者 皆 死 。
* v( q/ U2 Y9 k$ t$ C7 p; K# \8 N& ]3 K0 L5 B4 G, j: N
    凡 軍 之 所 欲 擊 , 城 之 所 欲 攻 , 人 之 所 欲 殺 ; 必 先知 其 守 將 , 左 右 6 o& H: m, q6 g6 J% W: T+ w
, 謁 者 , 門 者 , 舍 人 之 姓 名 , 令 吾 間 必 索 知 之 。 必 索敵 間 之 來 間 我 者
' @8 _" K2 A& ~6 q( a! Y! |$ R, 因 而 利 之 , 導 而 舍 之 , 故 反 間 可 得 而 使 也 。 因 是 而知 之 , 故 鄉 間 內
& n! G2 f7 r. B間 可 得 而 使 也 ; 因 是 而 知 之 , 故 死 間 為 誑 事 , 可 使 告敵 ; 因 是 而 知 之
# w& m* u2 J1 N; V2 e# H, 故 生 間 可 使 如 期 。 五 間 之 事 , 主 必 知 之 , 知 之 必 在于 反 間 , 故 反 間 8 c) b4 D$ `4 F/ w3 V" r; `% P: a8 [
不 可 不 厚 也 。 . J* E9 K; d/ c7 e2 ]; p- n7 f
' e; j6 P. B5 P! T3 \! d
    昔 殷 之 興 也 , 伊 摯 在 夏 。 周 之 興 也 , 呂 牙 在 殷 。故 明 君 賢 將 , 能 . `5 K- k% T( T# H- W/ J
以 上 智 為 間 者 , 必 成 大 功 , 此 兵 之 要 , 三 軍 之 所 恃 而動 也 。
哈哈,有個跟我姓既/ b2 w$ V  Y' T8 N1 n

7 S1 J8 c# F/ j7 M( E. m0 S( V: P2 m8 ^# q$ G. i6 r: F
* Q3 ^# d  \( ~. v1 B$ n

$ A% E' N2 j( {3 p8 R9 ^
+ F  j4 k- h7 ]& \! s# U0 l5 W" W
6 C$ S4 n/ l# F; S, l. H* w- N% ~黃石公三略1 c( }) N  X3 d0 P7 g9 x
) n% T& B8 C( k
2 T* z: g3 T4 J- Y: g

4 x% X# }6 E: T% {' i# j上略
+ V& O5 `9 Z! |; o! @4 ?  夫主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志于眾,故與眾同好,靡不成與眾同惡,靡不傾。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含氣之類,咸願得其志。 $ B8 e+ W$ n! c3 m

# W! Q1 N6 O4 w6 I3 |1 I0 k  軍讖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 U4 O  Y9 V9 c* `9 I3 k  B4 {6 H6 `% W
  端末未見,人莫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故能圖制無疆,扶成天威。康正八極,密定九夷。如此謀者,為帝王師。 4 A9 y: h' `/ T. Z7 I7 _+ J
4 y8 q5 n( P& q6 w$ Z
  故曰:莫不貪強,鮮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聖人存之,以應事機。舒之彌四海,卷之不盈杯,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敵國服。
: ]5 `& f" m( v* I* d2 j; |
) y# M- J$ E/ R$ M; n* z1 c% o  軍讖曰: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
+ d5 }" P" \) Q1 ~) K
. i* y, `! I4 _/ J& z; f) j  夫為國之道,恃賢與民,信賢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則策無遣。所適如肢體相隨,骨節相救,天道自然,其巧無間。
8 H7 I0 |) F: a4 G3 K2 C4 ^6 j  A! W' T2 s  O
  軍國之要,察眾心,施百務;危者,安之。懼者,歡之。叛者,還之。冤者,原之:訴者,察之。卑者,貴之。強者,抑之。敵者,殘之。貪者,豐之。欲者,使之。畏者,隱之。謀者,近之。讒者,覆之。毀者,復之。反者,廢之。橫者,挫之。滿者,損之。歸者,招之。服者,活之。降者,脫之。獲固,守之。獲阨,塞之。獲難,屯之。獲城.割之。獲地,裂之。獲財,散之。敵動,伺之。敵近,備之。敵強,下之。敵佚,去之。敵陵,待之。敵暴,緩之。敵悖,義之。敵睦,攜之。順舉挫之。因勢破之。放言過之。四網羅之。得而勿有,居而勿守,拔而勿久,立而勿取。為者則己.有者則士,焉知利之所在。彼為諸侯,己為天子,使城自保,令士自處。   I  b3 u; u  K, m; L% j( Q% h
" ?, j. o, @( X. w( [7 `
  世能祖祖,鮮能下下,祖祖為親,下下為君。下下者,務耕桑.不奪其時;薄賦斂,不匱其財。罕徭役,不使其勞,則國富而家娛,然後選士以司牧之。
$ p4 D- W+ C. U6 Z7 x1 V
+ _; b% j: m  b$ m# G) y  夫所謂士者,英雄也。故曰羅其英雄,則敵國窮。英雄者,國之幹。庶民者,國之本。得其幹,收其本,則政行而無怨。 # N! d5 h( a0 p; Z5 k
. r: V; y9 T5 O+ \2 w1 f$ A
  夫用兵之要,在崇禮而重祿。禮崇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故祿賢不愛財,賞功不瑜時,則下力并,敵國削。夫用人之道,尊以爵,睹以財,則士自來。接以禮,勵以義,則士死之。
& l, d) P4 I9 d( ?1 B( a* a4 W& E5 k  ~: a1 S9 z
  夫將帥者,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加:故兵有全勝,敵有全因。昔者,良將之用,有饋簞醪者,使投諸河,與士卒同流而飲。夫一簞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軍之士,思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 ' R8 B7 O3 I0 x
, q0 c0 t/ J# r1 s( s: d  B
  軍讖曰:軍井未達,將不言渴。軍幕未辦,將不言倦。軍灶未炊,將不言飢。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是謂將禮。與之安,與之危,故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蓄,謀素合也。故曰:蓄恩不倦,以一取萬。 0 c$ Q' W8 [/ W. ?

" ^+ h& \4 U0 Z  軍讖曰:將之所以為威者,號令也。戰之所以全勝者,軍政也。士之所以輕死者,用命也。故將無還令,賞罰必信,如天如地,乃可使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 ( _" v* t! f' K& U1 d2 u
5 d: q6 ~' t0 L2 N, C
  夫統軍持勢者,將也。制勝敗敵者,眾也。故亂將不可使保軍,乘眾不可使伐人。攻城不可拔,圍邑則不廢。二者無功,則士力疲憊,士力疲憊,則將孤眾悖,以守則不固,以戰則奔北,是謂老兵。兵老,則將威不行。將無威,則士卒輕刑。士卒輕刑,則軍失伍。軍失伍,則士卒逃亡。士卒逃亡,則敵乘利。敵乘利,則軍必喪。 1 M5 G0 ~* p0 R6 l" I

3 A0 `( }. b# v2 ~; L/ B! R  軍讖曰:良將之統軍也,恕己而治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戰如風發,攻如河決,故其眾可望而不可當,可下而不可勝。以身先人,故其兵為天下雄。軍讖曰:軍以賞為表,以罰為裹。賞罰明,則將威行。官人得,則士卒服。所任賢,則敵國畏。
9 h$ h' b9 R- d" `- s; M) J3 Q- e# c/ d# L# d4 V) X3 d$ @+ S/ v
  軍讖曰:賢者所適,其前無敵。故士可下而不可驕,將可樂而不可憂,謀可深而不可疑。士驕,則下不順。將憂,則內外不相信。謀疑,則敵國奮,以此攻伐,則致亂。夫將者,國之命也,將能制勝,則國家安定。
' C( U; R3 L6 f9 p/ A
4 H* Z, r' U1 M7 b7 U  軍讖曰:將能清,能靜,能平,能整,能受諫,能聽訟,能納人,能採言,能知國俗,能圖山川,能表險難,能制軍權。故曰:仁賢之智,聖明之慮,負薪之言,廊廟之語,興衰之事,將所宜聞。將者,能思士如渴,則策從焉。夫將拒諫,則英雄散,策不從,則謀士叛。善惡同,則功臣倦。專己,則下歸咎。自伐,則下少功。信讒,則眾離心。貪財,則奸不禁。內顧,則士卒淫。將有一,則眾不服。有二,則軍無式。有三,則下奔北。有四,則禍及國。   W1 E" E8 N5 i# _3 ^

6 s9 i0 f- [0 r- T  軍讖曰;將謀欲密,士眾欲一,攻敵欲疾。將謀密,則姦心閉。士眾一,則軍心結。攻敵疾,則備不及設。軍有此三者,則計不奪。將謀泄,則軍無勢。外窺內,則禍不制。財入營,則眾奸會。將有此三者,軍必敗。將無慮,則謀士去。將無勇,則士卒恐。將妄動,則軍不重,將遷怒,則一軍懼。 - Z, T6 {0 ]" B$ g' ^

4 @' X1 J, o) _% O4 Z6 n  軍讖曰:慮也,勇也,將之所重。動也,怒也,將之所用。此四者,將之盯誡也。
: `: F( v2 ]1 Y% K6 y! ]$ O: U2 e. v/ U. S, N% [2 i; l  T9 Y7 K
  軍讖曰: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 , f) M0 |) v2 p7 j2 g4 i  X4 H
2 Y' T% X' R" F) l- d" `9 L9 ^' t
  軍讖曰:香餌之下,必有死魚。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故禮者,士之所歸,賞者,士之所死,招其所歸,示其所死,則所求者至。故禮而後悔者,士不止,賞而後悔者,士不使。禮賞不倦,則士爭死。 6 g3 ~) U8 H( ?4 [

' K5 q8 U" K! r2 u) g# y1 ~  軍讖曰:興師之國,務先隆恩。攻取之國,務先養民。以寡勝眾者,恩也。以弱勝強者,民也。故良將之養士,不易于身,故能使三軍如一心,則其勝可全。
9 T# h2 C) u, R% f- q) ]: @+ [1 A! s0 C8 r8 G  H$ C& {+ m: Z- w5 m
  軍讖曰:用兵之要,必先察敵情,視其倉庫,度其糧食,卜其強弱,察其天地,伺其空隙。故國無軍旅之難,而運糧者,虛也。民菜色者,窮也。千里饋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夫運糧千里,無一年之食,二千里,無二年之食,三千里,無三年之食,是謂國虛。國虛,則民貧:民貧,則上下不親。敵攻其外,民盜其內,是謂必潰。 : Q3 n4 e4 y( J
* R; _( P* G0 h& h+ T, w3 r3 }
  軍讖曰:上行虐,則下急刻。賦重斂數,刑罰無極,民相殘賊,是謂亡國。
( B% m8 h/ @" h; U3 _* n6 p. ~- C3 W
  軍讖曰:內貪外廉,詐譽取名,竊公為恩,令上下昏,飾躬正顏,以獲高官,是謂盜端。 2 ^& M8 o3 R& {$ s' c* f* {2 A

/ W4 t5 Y1 F, G& D2 `3 u/ b) L& `  軍讖曰:群吏朋黨,各進所親。招舉姦枉,抑挫仁賢,背公立私,同位相訕,是謂亂源。
2 ^; T9 x. V4 D: u$ T( H1 n7 e0 L
5 L4 A+ L' n! |  軍讖曰:強宗聚姦,無位而尊,威而不震,葛藟相連,種德立恩,奪在位權,侵侮下民,國內諠譁,臣蔽不言,是謂亂根。 9 ?  r4 j6 p7 ?
! Z% Z' Z* `3 a, S/ c3 w$ d" f
  軍讖曰:世世作姦,侵盜縣官,進退求便,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謂國姦。
8 `& w7 m/ t# O0 T2 o9 l0 f3 w0 H' f% X/ E3 u  J9 Z
  軍讖曰:吏多民寡,尊卑相若,強弱相虜,莫適禁禦,延及君子,國受其咎。
4 ~, A# t& t% b& e4 ?7 j& n* o6 }- Q
  軍讖曰:善善不進,惡惡不退,賢者隱蔽,不肖在位,國受其害。 + E/ ]2 w0 M+ g9 O& o0 S# e& N2 B* q( W

- v6 o! n* X" e  D  軍讖曰:枝葉強大,比周居勢,卑賤陵貴,久而益大,上不忍廢,國受其敗。
7 T- B/ z+ L) x9 H  k" x: E( R/ v0 s. Y. B/ _8 q/ G4 h
  軍讖曰:佞臣在上,一軍皆訟。引威自與,動違于眾。無進無退,苟然取容。專任自己,舉措伐功。誹謗盛德,誣述庸庸。無善無惡,皆與己同。稽留行事,命令不通。造作苛政,變古易常。君用佞人,必受禍殃。
# G  j# k8 _; k2 B
& v7 w$ D' w7 S  軍讖曰:姦雄相稱,障蔽主明。毀譽並興,壅塞主聰,各阿所私,令主失忠。故主察異言,乃觀其萌。主聘儒賢,姦雄乃遯。主任舊齒,萬事乃理。主聘巖穴,士乃得實。謀及負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益。
+ @9 G4 e; ^/ b; Q+ C, Q
8 P* e6 U; _1 ^& f! | 
/ M$ N9 Y3 q) y1 s( c  : i' x; z  y& f" Z5 C$ K
  
5 e1 l6 u5 D* ?" H) r; J, Q, Y& I/ O( Q' P; Q9 u
中略
5 p/ A! B1 h7 w& }/ w( n" R) A; X) q  夫三皇無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無所歸功。帝者,體天則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讓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禮賞,有功美而無害。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設矩備衰,四海會同,王職不廢,雖有甲兵之備,而無戰鬥之患;君無疑于臣,臣無疑于主,國定民安,臣以義退,亦能美而無害。霸者,制士以權,結士以信,使士以賞:信衰則士疏,賞虧則士不用命。
: G/ @3 @4 D  a6 |$ l5 J1 M  c7 I' \& Q& L
  軍勢曰:出軍行師,將在自專。進退內御,則功難成。 6 y: O2 J1 x  J

: ]2 G' `. O, C6 W! K  軍勢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顧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軍之微權也。 : a( \, F. F& F* T, m# }

- Y6 ^. m0 q, c# w' I  軍勢曰:無使辯士談說敵美,為其惑眾。勿使仁者主財,為其多施而附于下。
4 ?2 h- l+ w0 O9 f7 n0 Q
8 W+ ~: R2 l" k0 E0 g3 P2 Q  軍勢曰:禁巫祝,不得為吏士卜問軍之吉凶。 : A6 y( \9 Z  ]5 b  ~
' c6 T( _! q; e  Y0 l) H
  軍勢曰:使義士,不以財。故義者,不為不仁者死。智者,不為闇主謀。
$ T/ A1 h/ {* r' r9 _' U
( a& ~$ G% t4 u; W: Y  主不可以無德,無德則臣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失權。臣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以事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國弱,威多則身蹶。 9 t) y+ L, _/ O) v$ N
/ F- ~& Q! c6 y0 p  V8 \% r
  故聖王御世,觀盛衰,度得失,而為之制。故諸侯二師,方伯三師,天子六師。世亂則叛逆生,王澤竭則盟誓相誅伐。
4 I) C& G1 {) \/ m2 n1 s, d! {5 C; w0 v. w) O6 z; U
  德同勢敵,無以相傾,乃攬英雄之心,與眾同好惡,然後加之以權變。故非計策,無以決嫌定疑。非譎奇無以破姦息寇,非陰謀無以成功。 0 s$ d# N! S) T. Q

: F5 ]5 A7 {( g/ y  J  聖人體天,賢人法地,智者師古。是故三略為衰世作:上略設禮賞,別姦雄,著成敗。中略差德行,審權變。下略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故人主深曉上略,則能任賢擒敵。深曉中略,則能御將統眾。深曉下略,則能明盛衰之源,審治國之紀。 $ S3 m3 d2 O3 l

. V% J; S2 ]7 W! \5 r8 _  人臣深曉中略,則能全功保身。夫高鳥死,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亡者,非喪其身也。謂奪其威,廢其權也。封之于朝,極人臣之位,以顯其功。中州善國,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悅其心。
5 z* T6 u2 Y7 [  J* I% h# m# x" {3 {# n9 L
  夫人眾一合而不可卒離。權威一與而不可卒移。還師罷軍,存亡之階。故弱之以位,奪之以國,是謂霸者之略,故霸者之作,其論駁也。
. o6 q  s8 X7 p6 o: \
+ |0 v1 F& ^3 N  \' q! F' O7 G  存社稜,羅英雄者,中略之勢也,故勢秘焉。
1 g- q8 e3 t! `( E9 j8 `5 j
! v- Z5 w" F8 n& l6 ]  5 k( {4 `( H2 T5 U( F
  ' x8 Q1 c. ]" Y8 ?2 e* s
  5 {$ I& ]* ?- r/ N
1 G5 y' a& y' c0 A( q1 c
下略
. f/ ^7 @; q, F' I9 l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則據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憂者,則享天下之樂。能救天下之禍者,則獲天下之福。故澤及于民,則賢人歸之。澤及昆蟲,則聖人歸之。賢人所歸,則其國強。聖人所歸,則六合同。求賢以德、致聖以道。賢去則國微,聖去則國乖。微者危之階,乖者亡之徵。
& @. [' \9 w, n, F$ G" j4 r! Y
$ B( s' p& @- F3 J: j  賢人之政,降人以體,聖人之政,降人以心。體降可以圖始,心降可以保終。降體以禮,降心以樂。所謂樂者,非金,石,絲,竹也,謂人樂其家,謂人樂其俗,謂人樂其業,謂人樂其都邑,謂人樂其政令,謂人樂其道德;加此君人者,乃作樂以節之,使不失其和。故有德之君,以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樂樂身。樂人者,久而長,樂身者不久而亡。 & Y9 g# w9 [3 q2 R! V6 J! a3 J- n
; |6 H0 ^, L% t
  釋近謀近者,勞而無功。釋遠謀者,佚而有終。佚政多忠臣,勞政多怨民。故曰;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能有其有者安,真人之有者殘。殘滅之政,累世受患。造作過制,雖成必敗。 " |3 ^% z; P2 u8 L# D

: c- x: M0 N8 z# t0 e' C( R1 J7 j' I  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亂之招,順者治之要。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親,義者人之所宜,禮者人之所體,不可無一焉。故夙興夜寐,禮之制也。討賊報讎,義之決也。惻隱之心,仁之發也。得己,得人,德之路也。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 3 L1 }8 ]3 [4 f" s
4 T% E( V% V% l4 d
  出君下臣,名曰命。施于竹帛,名曰令。奉而行之,名曰政。夫命失,則令不行,令不行,則政不立。政不立,則道不通。道不通,則邪臣勝,邪臣勝,則主威傷。 ( k3 c7 |7 u) [% _: D
6 S) j! R( }) K& o1 f% K( Z
  千里迎賢其路遠,致不肖其路近。是以明君舍近而收遠,故能全功尚人,而下盡力。 8 h' {, a" W  H- V! }
- e# Q7 K' Z8 N8 |. Y
  廢一善則眾善衰,賞一惡則眾惡掃。善者得其佑,惡者受其誅,則國安而眾善至。眾疑無定國,眾惑無治民,疑定惑還,國乃可安。一令逆則百令失,一惡失則百惡結。故善施于順民,惡加于凶,則令行而無怨。 1 V- I* [' Q; m
% Q, u3 t! x; s/ \: @4 R4 {
  使怨治怨,是謂逆天。使讎治讎,其禍不救。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則民得其所,而天下寧。 ( w( n  {7 b( N0 [4 a$ E, @4 c. Z7 F
: a( {4 _1 _( T8 f- T
  犯上者尊,貪鄙者富,雖有聖主,不能致其治。犯上者誅,貪鄙者拘,則化行而眾惡消。
5 A1 i( |3 M7 d: A1 G6 q: ~. R; R& ~6 V; Y. s
  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祿得。節義之士,不可以威刑脅。故明君求賢,必觀其所以而致焉。致清白之士,修其禮;致節義之士,修其道。然後士可致,而名可保。 8 J! @% X" J' }. T9 R4 D

# s9 `4 C* ]: N  夫聖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敗之端,審治亂之機,知去就之節。 ! ~+ f1 ^: i- v4 w8 g
5 G% g8 ]& r! K6 k
  雖窮不處亡國之位,雖貧不食亂邦之祿。潛名抱道者,時至而動,則極人臣之位。德合于己,則建殊絕之功。故其道高而名揚于後世。
) x3 O4 u- J8 U# \
/ E' z7 O2 i) V( |6 g  聖王之用兵,非樂之也;將以誅暴討亂也。夫以義誅不義,若決江河而溉爝火,臨不測而擠欲墜,其克必矣。所以優游恬淡而不進者,重傷人物也。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惡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 ) |5 h) [, |1 c. N) n8 M, \
/ ]4 _! S. c. r* c- q* P
  夫人之在道,若魚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子常懼而不敢失道。 # y: r* l  z8 u4 a0 E
. y" x' k' ?* \
  豪傑秉職,國威乃弱,殺生在豪傑,國勢乃竭。豪傑低首,國乃可久。殺生在君,國乃可安。四民用虛,國乃無儲。四民用足,國乃安樂。
9 J2 n' X/ V* e. E
' u4 b8 v4 s6 z3 P* ^  賢臣內,則邪臣外。邪臣內,則賢臣斃。內外失宜,禍亂傳世。 : N" Q8 \# h$ ~) K1 t0 i
9 m, U' p; Z9 K% d, [
  大臣疑主,眾姦集聚。臣當君尊,上下乃昏。君當臣處,上下失序。
2 U7 ]( t1 }2 v" P0 ~
  ]( ]; {) J  C# D: C  傷賢者,殃及三世。蔽賢者,身受其害。嫉賢者,其名不全。進賢者,福流子孫。故君子急于進賢,而美名彰焉。 : z4 p( K, d: V/ z; k' ~8 s2 k
8 ]4 _4 X9 N1 C' h" X8 \  s
  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萬,國乃思散。去一利百,人乃慕澤。去一利萬,政乃不亂。
1 n8 e2 W# y4 _  W/ _2 l& q5 u' b& P
* x% y, r5 S/ `  t  {% h[ Last edited by derek23 on 2005-12-6 at 08:03 PM ]
何謂歷史:
' z) p0 {2 R7 u, w! G: t
% N! x" y; a; V0 @8 g* `: _/ }+ F0 G6 I( P: o. Z
9 e' i. U9 ?& g  A- b
% D: t2 l. d" j1 Z3 o; D% ]
有關中國歷史,一般歷史書籍都會以夏朝為開端,而以中國近代為終結。以夏朝為始之原因,是因為於
9 e2 w  d5 a1 C7 _6 I: E7 p% c# ~3 n% G1 m) C" _, z
夏朝之前的歷史,甚無根據,而有關夏朝之事,大部份亦只因商朝之記載,所以一般研究中國歷史,都會以
+ C( C1 U. f  v5 ]) W/ D5 ]3 a+ ~3 n4 D
商朝為信史之開端。% x2 Z& i; x" e7 Y# }& p
& @3 z1 Q% b* F! ^# x2 l- V6 d
  所謂「信史」,顧名思義,就是值得相信、可靠的歷史。而這些值得相信而可靠的歷史,大部份源自於+ C4 X8 l+ p8 o" h2 Z/ _1 \

* N2 o! P: }8 l. F$ J一些文字圖畫的記載,或者是有一些遺物給後人所發現。例如:於1966年在北京周口店的龍骨山發現了數具9 |7 a  Y9 {6 J: z2 j* a

& w1 m! F9 _; C' R) @遠古人類骨頭化石,從而推斷於遠古時代已有人定居於現今的北京。再如於1921年在黃河流域附近的仰韶村
  z( i6 x1 k( Z% w0 u: [0 ?: d$ n% G0 t. @$ S& j
發掘出大量彩色陶器,從而推斷出當時的人類已經懂得用火製成陶器;而從陶器中的圖案花紋中所得知,他
, B' ]& H; _3 |$ }2 o* I! m
  s/ a6 M( q7 g6 d1 M們當時是以捕魚為主。這些例子,均值得相信。
: P1 [( p  w# }- J
3 n& M3 Z$ K7 _+ Y; r/ Y% D  }  但有一些歷史,沒有正式的文字記載,又沒有文物所證,只是靠人傳人,未能盡信。這些歷史,一般人
$ d7 `4 e9 p0 b( n# r" H! w+ t# c& N4 b# `. c6 o
均稱為「野史」。例如「孟母三遷」一說深入民間,但卻沒有正式的文字記載流傳;又如三國時期諸葛亮借
- O7 F& _5 X2 P, Z+ n- j7 Y- o: h# H) s4 ?& D6 n3 _) E- }
東風而擊敗曹軍之事,世人亦聽得津津有味,但後世而有人證實了只是季候風的轉變而已。所以,果真要研- U. g% f+ u( d1 e. [2 |# E

: k- V8 g/ D& W! H* H究歷史,首務要分辨甚麼是「信史」甚麼是「野史」。
) U6 b9 ]9 B( E1 x5 h' k9 n
' [3 H# N& E  H( t5 c$ W; E8 B, c9 h# Z( F

$ T- Z7 O3 k) u2 b親屬的稱謂:2 I. e  y7 b) K! m# a1 f) H
' A( [7 m* g, v# q1 T% G0 l4 L/ R
  有很多人對於親屬關係以及其稱謂常有混淆或迷糊,往往不知如何稱呼。但在遠古時代,對於親屬關係8 f4 A/ ?# T: |) O: h
: ^) J. A) J* s  p2 f3 @
甚為著重,特別在著重宗法制度的周朝。對於索法制度的定義,在此不作詳盡解釋,因本頁之主要內容是想' M) C( c& C( {/ w
7 T& X1 \" L6 X) q4 f0 L* O
重言一些主要親屬稱謂,有關此內容,可詳見下列附表:
3 W2 t7 V- h. P7 T5 G/ [
) P: C: n+ s6 ^+ Z" w7 k9 x/ N' ]5 v/ S0 Z+ H6 `! b& v; ]
) d* Y' A4 `9 O

6 b1 U" e. ]' }& h: K! ?$ ` [img=http://img106.imagevenue.com/loc146/th_3db_name1.jpg]
: W) y, m4 b2 b" Z* g8 a0 z) S7 W. G% K  v" q& f8 T8 B* N
[ Last edited by derek23 on 2005-12-6 at 08:12 PM ]
中國戰場主要戰役如下:( c. K! z: Z& p& z0 d2 j* I; ?& {/ L
& c* T4 A/ A" L* T6 i3 E

% Y6 x6 s$ I4 Q7 W2 `8 y戰役名稱                   時間                         結果
( Z" d0 K' _3 `9 M0 g" Q/ r% Y6 w% d6 Q
( y" j9 f8 ^: M  [5 ~/ `
太原會戰          1937.9.10~11.27         山西主要城市失陷$ H) R3 a- o5 }' W
! b3 l" H% J4 s. D+ f8 o7 `
  _9 o& u2 F& c0 q9 i* d; p8 y
淞滬會戰          1937.8.13~11.13        上海、南京失陷, w) Q- \( k9 _& v2 O; L. b
. W8 C$ _& h5 t
! f# k! c" m) _& ^9 V9 e
徐州會戰           1938.2.12~5.19           徐州失陷! z2 p/ y) o6 n# P4 ^0 V* u
7 e2 p8 l$ T) H4 W, W5 A8 r& k4 y5 T
武漢會戰           1938.6.3~10.26          武漢三鎮失陷7 V& w9 [% Z: A- ?4 x, d" f+ p

2 k& d' a+ V. l" E" f7 o( p. E南昌會戰         1939.3.17~3.28           南昌失陷
. H- T8 M/ k. Q& |& W) R2 V/ d0 e$ a1 L
隨棗會戰          1939.4.30~5.23       日軍佔領武漢外圍- {7 ]! E: z# }

' C8 M8 u3 X% G8 `  m; X7 n3 M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9.14~10.19    日軍掃蕩後退走, i6 A9 M, g, O$ e6 V- r- |
2 m5 K. W8 m6 @9 e
桂南會戰           1939.11.15~1940.11.17       日軍切斷中越交通( A1 t! x8 Y1 k- E9 W* D$ e  H# f* b0 e
# O2 i! b7 A! U  Z+ `  _
冬季攻勢           1939.12~1940.2           國軍全面反攻
# c, a2 f, N1 J5 e& d; k( s& ^8 H6 K* u8 Z! J! y
棗宜會戰            1940.5.11~6.21          宜昌失陷  p, l+ N7 z0 c3 _
5 @/ v. _0 I, S( T
豫南會戰            941.1.21~2.13             日軍掃蕩後退走. w8 |  e8 }- H$ k3 q( u+ N1 W
5 `* Y2 ~# S1 ^) e& @) B+ e
上高會戰           1941.3.15~4.3            日軍掃蕩後退走* [4 V% U" K( x0 l% f$ B+ \

6 x' \; v3 `8 g. T  u 晉南會戰           1941.5.7~5.27           日軍摧毀游擊基地
; G/ Y; m0 T& S5 p0 n- H! K5 R9 o. ]; T6 }# H# ^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9.7~10.19        日軍一度佔領長沙後撤退
. X! {* k* }7 k5 U5 c3 G6 g: C
; e! B8 [3 x) E, R* o/ p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5.15~8.19       日軍企圖佔領長沙未成功
2 y/ o" n/ D+ w8 T# d: }: {, i: z7 @, H  a! _. V9 ~

: i0 l# M' f4 f' n4 [9 w滇緬之戰          1942.3.16~6.6         國軍援英失敗
3 I2 t- B& j2 j4 c/ q
+ {6 Y% Y2 D5 W  s+ e0 S7 \
% m% [* {9 \5 v! P. C浙贛會戰             1942.5.15~8.19               日軍掃蕩後退走
% E5 C0 L! {7 L- f7 J3 e8 E5 y* F: d2 m9 A5 {1 c
) o  D% h  I& s0 b( s! [$ [
鄂西會戰            1943.5.5~6.17            日軍佔領江南據點
" L$ I' p2 L2 v9 Y% L3 z; o  v6 [; I# d/ y: a

% Q& e+ C; q# ?$ p/ Q+ J滇緬反攻              1943.11~1945.3.20         中英聯軍收復緬甸  m, h) F* V. I% s: Q6 S

3 G/ S$ ^6 h9 T5 ?) Z* i
. u( R% {- x* {, _常德會戰             1943.11.2~12.13           日軍掃蕩後退走
" i3 }" f) Z( \) O3 Y; S3 D4 v. a7 y' S
豫中會戰            1944.4.17~6.11            日軍打通平漢路
! q: ]* h5 w( b1 f
* ~% @4 S+ P2 O + P- d% f7 I) t$ K4 z1 I0 {$ T
長衡會戰           1944.5.25~8.8            日軍打通粵漢路5 i# _+ J! O7 x8 L2 l

3 r& ^# W) C2 |1 _$ Z 桂柳會戰           1944.9.8~12.12            日軍佔領廣西大部  f8 E- u! B! p9 i6 N' n
1 e3 [, X3 n4 p3 ~' P5 T
豫西鄂北會戰         1945.3.22~4.18           日軍摧毀主要機場
. X. [$ i. z, H4 T! }- C3 ]$ w6 B0 H- f0 ?0 M: W. Y" j
) G' W. g" j3 x9 F$ u% H# S3 N/ O
湘西會戰               1945.4.9~6.3              日軍掃蕩後退走. d/ N2 Z! m7 d2 \. W

3 _8 v% |) V0 H8 j2 l0 r" N
  R1 D9 ?( b& Z( r! Z+ ?在中國立場最經典是徐州會戰中的台兒莊,就日本而言應該是豫中會戰吧!
基督教首次傳入中國的朝代是在哪一個朝代? 又當時的名稱為何? 5 {; U. o6 ?6 r$ L2 H

: n7 \  P' _/ l# J2 n' T
. e$ }, r) L& ]" G/ n( B- u( v3 P& P4 t
◆唐朝的景教◆
6 N7 |2 p" f8 |3 v% e
( n2 _/ i: S' a& T作者:lk
' [" y, z$ _9 l/ A
  k9 I, O8 W, {--------------------------------------------------------------------------------
1 P  p4 [4 K: w5 \% ^# O唐朝的景教(原名:Nestorianism)
* b' P4 ]" t. R" E1 t) q背景: + S; Y: N! V5 S) c) e; T
7 d0 l6 y1 `0 X7 J7 g6 a
  聶斯脫略(Nestorius)西元第五世紀的一位教父。他的神學思想,強調基督人性的完整。認為基督的人性不因祂同時是神,便有所虧損。他堅持耶穌具完全的神性與完全的人性。然而他無法解決神性、人性如何結合於同一體,而不混淆的問題。
5 C. ?4 W) A% x  N$ x% ]7 ^9 n8 q1 h. I# `! L9 @4 D$ G1 t
另外,他對耶穌的母親馬利亞有獨到的看法。他反對當時流行馬利亞是「上帝之母」的說法,他認為她只是個凡人。後來於以弗所大公會議上他被裁決為異端,竟被革除教籍,流放而死。(註:他的神學思想,今日卻是教會正統!)因此他的廣大支持者,便被迫離開大公教會往東發展,在波斯(今伊朗)帝國奠下基礎。而後從波斯又傳入中國,就是景教。 $ h' T$ U$ r+ f; c* y3 y  y

  ]* f( u: a1 A# Y傳入中國重要記事:
# W0 m: U$ K2 G, P$ G( A+ m6 Y7 q
6 I2 @# u0 f. b" r5 H; u" G. y8 a一、唐太宗貞觀九年(西元635年):波斯一位傳教士阿羅本來到長安,太宗派宰相房玄齡到長安西郊隆重接待阿羅本。
# P8 c1 s4 k9 L! [: g, p$ X6 J
二、唐太宗貞觀十二年: $ {, r/ {  w* ^) q

, i. v# C/ E" g! }6 u$ l- l協助其翻譯聖經,造禮拜堂於義寧坊。. y( o4 ?! e2 d. a
三、唐高宗時:
4 }! r( Q! h: T. ~; W9 o/ q* a7 Z$ A* N2 Z: Q) J+ a6 b$ _
封大主教為『鎮國大法王』當時 Nestorium被稱為『波斯經教』,禮拜堂被稱為『波斯寺』, 傳教士被稱為『波斯僧』。但西元七世紀以後波斯(今伊朗)被阿 拉伯世界所征服,全國 改信伊斯蘭教(回教)。所以在中國的傳教士於唐玄宗天寶四年更改教名為『大秦教』、『景教』。 此階段(太宗、高宗)景教在中國傳播達,受朝廷禮遇。 # ?  a3 f4 w* ]- \, m" a9 A
4 o8 l+ K5 o5 R
四、武則天聖曆元年(西元693年):
" h9 y/ e6 u: E% Y% {$ Q4 v+ ?' \4 r
佛教徒侶於洛陽攻擊景教,賴傳教士阿羅憾建『大周頌德天樞』, 取悅武氏,景教才逃過迫害。(武氏自幼受佛教影響,對道教、景教,自較歧視。)   M  V, j. ^, J( F5 r. Q7 _

% I- |1 K' M+ i0 G$ M五、睿宗先天元年(西元712年): 2 I0 D: ?: i+ B" w( l8 g) s0 O

, I+ A1 d  [: z) i) U' I8 \長安道教人士譏謗景教,賴傳教士及烈,『廣造奇器巧異』,進呈 玄宗,為所悅納,景教得『傾而復正』。
- ~- w1 ]8 W/ D$ f* c; ?" ~  W2 w: b
六、德宗建中二年(西元781年):
# D) E4 l3 e0 F0 L9 ~+ V" Y& F* ^+ K# e( n6 G3 \7 n
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之建立,是為景教最盛期。
0 }7 k( i4 m; z, j5 x0 M2 I/ [9 v+ i7 h) ^6 R3 K
七、武宗會昌五年(西元 845年): : u& j; N8 Q4 l- d+ s

7 r4 _& `$ n8 C- L聽信道教鼓動,以整頓國計之名打擊佛教,令僧尼還俗,連帶波及景教受禁,是為『會昌滅法』。 - b7 R2 `- }6 C# o! ?: N

8 k6 @1 y. Z! e' F( O2 n1 i" b  至此之後遣返外籍景教徒回西,中國信徒禁信景教,景教元氣大傷。之後黃巢之亂、唐朝滅亡,景教在中國幾乎消失。但有些中國信徒則匿於道教,潛匿於地下活動,北方胡人則還有一些信奉者。 ! y0 A3 `) R' C* @7 l
5 b: O+ Q* q' |
  然藏於道教內影響終不可滅,如呂祖(呂洞賓)一派之道教,所傳『救劫證道經咒』雜有景教讚美詩歌,及其例證。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