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6372
- 精華
- 0
- 威望
- 0
- 魅力
- 0
- 讚好
- 0
- 性別
- 女
|
127#
發表於 2005-12-5 08:06 PM
| 只看該作者
古代是如何行軍打仗的 + a% D: i+ P6 |& ^
. @7 P2 e8 E9 {5 ]: E- ^ 我們知道,由於自然條件的制約,一般的國家有餘糧調出區和非餘糧調出區之分,餘糧調出區的糧食產量是比較大的,能夠供給額外人口,因此軍隊行軍一般是在餘糧調出區之內。當然,因作戰需要而不得不在非餘糧調出區行軍的情況是非常多的。但大體上是把在餘糧調出區行軍視為正常。在這樣的地區內行軍比較省力,如果是在本國領域內或友好國家行軍,則依靠後勤隊提供糧食和依靠派員徵發、購買當地百姓的糧食。如果軍隊紀律不好,徵發往往成為掠奪,掠奪本國居民一向被認為是令人不齒的行為。但紀律不好的軍隊經常這樣做。比如明末官軍,被稱為:“強盜好比梳子,士兵好比篩子,軍官好比剃刀”。這樣的軍隊想打勝仗,除非天神幫忙。紀律良好的軍隊不會掠奪本國人民。有一個小故事是:一個軍團的羅馬軍隊在一個蘋果園中駐紮,當他們離開的時候,連一個蘋果都沒有減少。如果因故不在餘糧調出區行軍,那麼有好幾種辦法:一是掠奪。人民遭到掠奪,固然悲慘,但軍隊的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二是派兵打獵和採集食物;三是依靠隨行給養和牲畜。如阿拉伯軍進攻東羅馬的敘利亞的時候就是這樣;四就是依靠補給隊了。當到了敵國境內的時候,軍隊的補給就會遭到極大挑戰。因為不僅補給距離變長了,而且還要面臨敵人的堅壁清野和騷擾。在各個地區,收割糧食的時候不同,在熱帶是一年三熟,暖溫帶是一年兩熟,溫帶是一年一熟,除了收割季節外,其餘時候必須從敵國人民那裏獲得糧食。在古代,掠奪敵國居民是天經地義的。這種掠奪往往非常殘酷。焚燒、掠奪、強姦是家常便飯。凱撒進攻別都裏及斯人的時候,因為沒有焚燒村落而使後者猝不及防。可見當時羅馬軍隊是把焚燒村落視為慣例的。其實沒人任何頭腦正常的將官會限制軍隊在敵國境內的掠奪。只有在內戰中,掠奪才有可能得到限制。比如完顏亮進攻南宋的時候,嚴格約束紀律,士兵失火燒燬民房,都被斬首。於是金軍與百姓“親如一家人”。其實即使在現代,國際法也認為帝國的人民和財產具有“敵性”,允許限制其自由和進行徵發。當然,無節制的掠奪是被禁止的了。在掠奪時,一般大部隊是不出動的。只出動散兵進行。除了掠奪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從自己國家獲得補給。但在敵國境內,補給隊容易遭到襲擊,因此補給隊本身也需要護衛。中國進攻匈人的前119年漠北決戰中,主力騎兵10萬,而保護後勤隊的步兵卻有數十萬。這些步兵當然也要消耗糧食,因此運到目的地的糧食有限,當時就有一種說法,對匈人作戰:運輸三十石糧食才能到達一鐘。由此可見如果對擁有大量騎兵的敵人作戰,後勤壓力是多麼大。 7 e8 `- n$ @8 F* `' g
8 ?' ?9 y2 k* e6 ?8 i
在敵國境內行軍,遭到襲擊的危險比較大,所以行軍的時候要有所防範。在國內行軍時只需要成一字長蛇陣沿重要道路行軍即可,如果軍隊數量太多,沿幾條道路前進就是了,但在敵國內,要避免敵軍的突襲,所以一般避免在狹隘的地形,如山谷、沼澤行軍,因為一旦遭到敵人襲擊,很難展開。行軍時,一般把軍隊放在前面,指揮中樞及其衛隊放在中間,後勤隊和其他非戰鬥人員放在後面。行軍隊伍兩翼是機動性好的輕裝部隊和騎兵,以便照應前後。軍隊按建制分成若干部分,當遭到襲擊時,先頭部隊在原地堅守,第二部分向左前方展開,第三部分向右前方展開,以後部分單數向左前方更遠處,雙數向右前方更遠處展開。迅速從行軍狀態轉變為戰鬥狀態。如果非要從狹隘地區行軍不可,為了安全,一般要先佔領前方高地。如在水網地帶,一般要多路並進,每路都保持在臨近的另一路能夠看得到的距離內。只有經過嚴格訓練的軍隊,才能夠迅速而有序的從行軍狀態變換到戰鬥狀態,或者進行相反變換。
k$ A2 R! v7 F4 P& D) `, }- q
9 V' n! Y0 ?' `5 O2 B5 o3 O
, v9 v% ^) l5 t& E; j% ]3 J4 N 古代軍隊的行軍速度,依敵方的抵抗和我方的戰略需要而有所不同。羅馬重步兵的標準是負荷23公斤(有說15公斤,這似乎太“輕鬆”了;有說50公斤,這又太重了)在5小時內行軍31到39公里。劉徹時代之前,中國人在談到中匈邊界的時候,說邊界距長安僅三百里,輕騎一日一夜可至。西方的例子是漢尼拔在扎馬之戰失敗後,據說兩人兩馬在一天一夜間跑了200多公里。為了出奇制勝,輕騎兵長途快速行軍是有可能的。但不能持久。這是要注意的。因為輕騎兵如果快速機動,必然要拋下後勤隊、重裝部隊和一切不能快速機動的人和物,而且,馬匹本身將十分疲勞(儘管騎兵一般有備用馬,但為了節省馬力,備用馬一般是不隨快速部隊前進的,否則所有的馬匹都無法休息)。這樣,輕騎兵自己的戰鬥力和持久能力必然大大下降。基本上只能出奇制勝。一旦制不了勝,就只有失敗一途了。不過快速機動確實能夠為統帥帶來巨大的機會。歷史上,用輕騎兵快速進擊獲得大勝的例子很多,最有名的就是蒙古軍隊的勝利。總的來說,古代軍隊的進軍速度,取決於牛車或馬車的速度。也就是一天至多40公里。如果是輕騎兵的快速突進,那麼在三天之內前進240公里是可能的。 # _( D6 U' P6 j" f1 `/ y( i5 ~
. A9 T; f5 k/ |7 h2 E+ m! E
/ i1 Q/ F0 T7 m: f8 ] 接下來談談軍隊需要的補給品。古代軍隊所需要的補給品有糧食、柴禾、衣物、備用武器、備用武器部件、一次性射擊武器、帳篷、挖掘和建築工具、備用樂器,等等。軍隊攜帶糧食根據不同的戰術需求,其備量不一。有的為了輕裝前進,僅備三日糧;有的又帶上夠吃三個月的糧食。有的情況下,軍隊帶著大批牲畜作為肉食來源。如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都曾如此作。前面提到的進攻敘利亞的阿拉伯軍在沙漠中曾吃駱駝肉(不知滋味如何)。特別要提到的是:戰馬需要飼料。雖然在補給不暢的情況下,馬匹也可以只吃青草,但這會導致氣力的衰減——自然,粗放飼養的馬匹,習慣了吃青草,但這樣的馬匹體力是不及那些精心培育的馬匹的。而到了冬天則非準備乾草不可。一般來說,軍隊只攜帶最基本的衣服和衣料,以供衣物磨損了的士兵更換,以及及時修復損壞了的旗子。加上沒有洗澡的條件,所以古代軍隊幾乎都是臭不可聞的,全身爬滿了跳蚤。備用武器也只有少量,而武器部件則供那些較易損壞的武器使用,如弓弩的弦等。至於一次性消耗的射擊武器,則是箭,古代歐洲還有標槍、石塊等。一般一名射擊兵攜帶箭數從30枝到50枝不等。挖掘和建築工具,因國別而異,羅馬軍隊的工事世界聞名,自然它的建築工具是非常完善的。而較落後的軍隊一般沒有什麼建築工具,如凱爾特和日耳曼軍隊。
. C4 V5 a; i% J; p& q2 c+ X. h: `- T! \5 G/ s
. X) |. @' R9 F! X% i7 h* V 軍隊所需非戰鬥人員則因國別而異。斯巴達軍一人需要七名軍奴,但其他希臘軍隊一般一名重步兵僅有一名軍奴、羅馬軍隊也有大量軍奴、東羅馬軍隊有軍醫、中國軍隊基本上沒有非戰鬥人員,一些雜務也由士兵完成、中世紀的歐洲騎士有背負其盔甲的奴僕。。。總之,各國的情況很不一樣。另外,隨軍商販、軍妓、高層人物的隨員等情況也不一樣,不過這跟戰術沒有多大關係,故而從略。有的軍隊,如希波戰爭時的波斯軍隊,帶著龐大的屬員隊伍,這樣的軍隊戰鬥裏一般是不強的。 9 _# j) }% \+ @- |5 z' F ^( D
8 F/ L, z1 w+ y1 i! @9 {( I# w
+ u8 N2 {% z. ]- e+ e% a; ^! Q0 y [ 軍隊的工事和營盤是防止敵人襲擊的保障和軍隊失敗時依託的屏障。一個修建良好的工事體系,是難以攻破的,敵人的一切詭計在它面前也難以得逞。這裡可以以凱撒在包圍阿來西亞市修建的工事為例,寬近7米的第一道壕溝,5米寬的第二道和第三道壕溝,第三道壕溝中灌滿了水。後面是4米高的護堤,上面再加上胸墻和雉堞,胸墻和護堤銜接的地方,向外斜列著削尖的木樁。護堤上每隔27米修建一座木塔。並佈置弩炮。護堤和第一道壕溝之間相距130米。為了增加敵人穿越的難度,在這130米內很快又增加了如下防禦設施:採伐了許多樹榦和堅韌的樹枝,把樹枝頂端的皮剝去以後再削尖,在挖掘了一道1.7米深的連亙不斷的壕溝之後,把這些木樁直立著排在溝內,把它們的底部釘牢(可能用了鐵釘,也可能是埋在土裏夯實),使敵人無法拔掉,只有樹榦的尖端伸出在地面上。它們一共有五行,一層一層地連在一起,互相銜接,又互相穿插,任何人衝進它們,必然會使自己被這些極尖銳的木樁戳穿。在這前面,又挖有象梅花形似的斜對角的坑,深一米,逐漸向坑底收縮傾斜。裏面安放著人腿粗細的圓木樁,頂上削尖,用火熏硬,有一部分伸出地面,高度不超過四指。為了使它們堅韌和牢固,在它們底下墊有33釐米厚,夯實的土。坑的其餘部分放著樹枝和柴草,用以掩蓋這些暗器。一共挖了八行這樣的坑穴,相距各一米。在所有這些工程前面,又有33釐米長的木材,頂上釘著堅固的鐵鉤,彼此相隔不遠地整個埋在土中,佈滿各地。整個工事分對內(對著阿來西亞城)、對外(對凱爾特援軍可能來襲的方向)兩部分,對外部分周長達21公里。在講述了這樣堅固的工事之後,羅馬營盤似乎就沒什麼講頭了,只是井井有條而已。
/ _" y* s8 d0 K# b8 A
5 R2 @- u$ Z; W, `5 Z
. s) B) ^& G- h) Q8 c4 Q 下面講作戰。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在戰鬥開始之前,任何軍隊都需要進行偵察。除了在內戰中,間諜會發揮較大的作用外,在外戰中,在一定的政治環境下,間諜也有其大作用。但在具體的戰鬥中,間諜一般是用不上的,因為古代沒有電報和無線電。當獲悉軍隊內部情報之後發送出去往往有其困難,時效性也不好。這樣,偵察兵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從很早的時候開始,偵察兵就由輕騎兵擔任。為了保證快速,偵察騎兵都是輕裝,甚至不穿任何防護用具的。因此馬力是決定偵察兵能否擺脫敵人的追擊,及時將情報送回的唯一保障。在這方面西方的馬匹表現要好得多。因為它們身材高大,速度快。
) n% y7 G: Z3 V% ]
2 n- m& K+ t. e1 P) f
8 E( P. e2 I( p5 n: O 一般來說,軍隊只有在確知敵人所在的情況下才會離開營壘,有時候則是因為攻擊敵人必救的某個據點而出動。無論哪一種,當軍隊離開營壘的時候,戰鬥多半就要來臨了。這時候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雙方的裝備、訓練和人數(在戰略篇中將要講到)。在這一切已經確定的情況下,軍隊要作戰,就必須排成陣型。
: Q8 u; h: D. G6 t* A( `3 ^
5 ^2 O; V" f/ g: c% [# a! `% Q% [$ O! x! V* r
古代基本的陣型,是方陣和圓陣。方陣適用於進攻,而圓陣適用於防禦,這在任何國家都是一樣的。不過一些國家對於陣法有其獨特見解。如中國和印度就有很多陣法的名稱。有的是確實有用的,有的則只是一些吸引眼球的名字而已。下面是一些比較有用的陣法: 7 y: \0 C! W6 S
; [9 a6 N, H! _) T5 h* t" v w! [, s9 v& @8 ~
華夏國家的陣法,依《孫臏兵法》,有方,圓,錐行,雁行,鉤行,玄襄,疏陣,數陣,及火陣,水陣八種陣法,後兩種是特殊的,主要使用的是進攻時的錐行陣、方陣和防禦時的圓陣,這些陣勢無需多說。疏陣適合散兵作戰;雁行陣適合發揮弩兵的射擊力量。
) c7 L: M, b7 C( \% {8 v5 i
! P( | s& e$ d
) E8 O/ H- |* h+ D7 E$ ^& D 馬其頓的陣法,以方陣為核心,貫徹輕重結合、步騎結合的原則。大體上將重裝步兵作為中堅,縱深16列;作戰時視情況可以排成橫隊(寬度大於縱深)、縱隊(縱深大於寬度)、楔形或菱形,如果受到圍攻,則可收縮為凸半圓形,要圍攻敵人則成凹半圓形。右翼為作戰主力(這是借鑒了伊巴密農達的斜陣),集中重裝騎兵和輕裝兵。左翼一般為輕騎兵。戰線後有時還有少數輕裝步、騎兵。主力陣形前方則為射擊兵。用以攪亂對方和遮蔽我方主要陣形。
( `; e4 I$ L' D, o! n7 I& p q4 N! ? U# n
$ K0 T! W+ C2 z. r 羅馬三列陣,古代最優秀的步兵戰陣,從前3世紀成熟,到3世紀衰落。可以敘述如下:早期的羅馬方陣(西元前4世紀開始),每個羅馬軍團重裝和輕裝的步兵大約4200人,騎兵300人,每個軍團分成30個中隊另2個百人隊,每個百人隊30——60人,其他兵種中隊的編制有所不同。按照士兵的年齡、訓練程度、戰鬥經驗,重裝步兵分成三列,第一列是最年輕和沒有什麼戰鬥經驗的士兵(槍兵),第二列是有成年的有一定戰鬥經驗的士兵組成(主力兵),第三列是年長且戰鬥經驗豐富的老兵,被稱為後備兵。第一列、二列各有10個中隊,每個中隊120人,第三列也是10個中隊,但人數卻只有60人。每列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便於兩列之間的退後或者前進,前2列是主要的戰鬥陣列,所以稍微的靠近點,第三列最遠。另外還有1200名輕步兵和300名騎兵,他們兩列於陣列的最前方或者兩翼。羅馬軍團三列隊法最小戰術單位是中隊,每一中隊為一個小方陣,排成6列,每列20人,兩人之間相隔是1.8米。後來發生的變化主要是取消了軍團中的騎兵。馬略改革之後,三列兵的訓練程度和裝備大體相等,沒有了青年兵、老兵和後備兵的區別。 . H/ {7 l0 E. {4 P$ L
3 G' F- b9 P' Z. n; {1 e, F1 I( m0 d2 ]. L% J
騎兵由於其機動性,難以排列較複雜的陣型。在重視衝鋒的歐洲,採取“野豬頭陣型”,其實也就是錐形陣。這種陣勢非常密集,有一種說法是向隊形中拋一個蘋果,都會打中一個人或馬。在輕裝騎射手隊形中,最成功的莫過於蒙古的戰術了。在這種戰術中,輕裝騎射手在敵陣外射箭,不與敵人接觸。而重裝騎兵在遠離戰場的地方,直到敵人崩潰或者忍不住胡亂衝鋒,他們才投入戰鬥,一舉成功。
, C2 w8 k* m1 L8 Z/ i, ?' p: b4 u3 ]8 n: s9 ]
$ [8 u( v3 _) E 古代所有的陣型,都有若干共同點:
, r2 ?$ v, [. B7 o% X+ ^* {8 F5 x$ M- _/ a
1 f: ?/ ]; F+ d4 H5 [
1.方陣或錐形陣用於進攻,圓陣用於防禦。 S- ]8 M# e P( W m& H
4 r/ p+ @6 L( i. \- s) V1 h1 S$ Z/ |# ^
2.射擊兵在戰陣前方,以遮蔽本方隊形和攪亂對手。但注意,有的軍隊是所有士兵都有射擊兵器的!如唐代的中國軍隊,每人都有弓——令人不解的是有若干士兵還有弩,東羅馬的甲胄騎兵,除了長矛之外還有弓——在射箭的情況下怎麼放置長矛是個令人困惑的問題。 1 k5 | q8 p: [) E
6 j$ h* A0 d& v+ X. Y
; |( n! e; g8 {9 X( G1 J4 V 3.如果我方少於敵方,一般都拉大單兵之間的距離,減少縱深而增加戰陣寬度。避免被敵人合圍。 3 `* m$ t, x1 p/ o7 B+ [
( P! B- {2 z: }# Y" C! Z3 S( s0 P+ ~. Z$ o1 y7 A# |0 Z' E
4.一般把輕裝兵置於兩翼,以重裝兵為核心。 $ x0 M0 l: l6 h$ m2 ~& }( S- S+ A2 g
7 x0 {: I3 L z2 c! Q3 B: n& f/ u# }9 W, n2 x7 X9 i
在冷兵器時代,作戰的過程大體上是這樣的: - f+ D3 R! q- [
0 {' k! b5 D6 z7 e2 Y- i' Y
, x* ]& x8 x2 I0 U$ y, z" P 首先,當得知敵人的所在的時候,軍隊離開營壘。在接近敵人或者有遇到敵人襲擊的危險的時候,從行軍狀態變換為作戰狀態——如果營壘離敵人很近,則一開始就列陣。在一般情況下,兩軍會大致相同時間發現對手,因此列陣時間大致也相當。所以古代作戰的典型場面是兩軍面對面的對壘。在這種狀態下,軍隊密度會很大,有的在一平方公里內會有10萬名士兵。如果因為某種原因,一方沒有及時列好陣型,就遭到了敵人的進攻,往往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但一般的情況是雙方逐步逼近,然後射擊兵發射武器,然後雙方的肉搏戰就開始了。在某些情況下——通常是一方急於求戰——不經過射擊戰就進入了肉搏戰。這種戰鬥模式一直保留到19世紀初。肉搏戰直接決定著戰鬥的勝負。通常,訓練和裝備較好的軍隊會獲勝。勇敢也是決定勝負重要的因素。一方突破敵方的陣型,切斷其戰陣之後,通常敵人的崩潰就開始了。因為這就意味著軍隊的一部分得不到指揮,作戰力度大減,造成相鄰的另一部分軍隊受到敵人更大的壓力,如此累加,全軍崩潰。古代軍隊戰鬥失敗後,大多數的傷亡發生在崩潰和逃跑階段。一般來說,勝者的傷亡要遠遠少於敗者——儘管古代戰爭真正的傷亡很難確定。由於勞累,勝者往往不會窮追敗者,即使追擊,也往往針對敵方的指揮中樞。所以很少會發生“連一個人都沒有剩下”的情況,即使是殲滅戰也如此。
; h3 E$ f2 u" G3 B- J; I0 _* L# S- I/ C9 U/ b4 u
+ B2 V' g- x! x. Q( l8 v 由於主要通過偵察兵了解敵情,傳令兵傳達命令,要及時掌握敵情,並及時下發命令非常困難。因此古代軍隊一般集合成巨大的隊伍,戰爭一般通過大會戰來決定勝負。下面是兩次經典的戰鬥:
* U5 H& L- w& `9 m, L
: u) I6 a! j. n- c5 F8 \
" t9 B Z2 G( _8 z3 H 坎尼會戰,前216年8月2日,在坎尼城外的平原上,羅馬軍8萬步兵、6千騎兵和迦太基的4萬步兵,1.4萬騎兵作戰。指揮者,羅馬方面為保盧斯,迦太基方面為漢尼拔。羅馬步兵在中央,騎兵分在兩翼。步兵排成70列,分左、中、右三路,以重裝步兵放在陣形中心,每列之間有一定距離。騎兵放在步兵的的左右兩翼:右翼是羅馬公民組成的少數騎兵,左翼為義大利聯盟的騎兵。在左、中、右各保留一千騎兵作為預備隊。羅馬軍隊以中央戰線為核心,軍隊密度較大,企圖進行中央突破。迦太基軍隊中央戰線為較弱的步兵,兩翼為較強的步兵和騎兵。並保留三千名騎兵作為預備隊。迦太基整個隊形呈凸新月形。上午九時戰鬥開始。首先是射擊兵的對射,很快開始肉搏。迦太基軍中央向後退去,戰線由凸新月形變成凹新月形。迦太基重騎兵很快擊垮羅馬騎兵,開始包抄羅馬軍兩翼。漢尼拔並派出5百名輕步兵詐降。中午,戰場颳起東南風,沙粒飛入羅馬軍士兵眼裏,使他們的作戰變得困難。那五百名詐降的軍人開始大肆砍殺他們周圍的羅馬軍,由於是在戰線後方,羅馬軍隊無法弄清實際情況,大起恐慌。此時迦太基重騎兵已經完成合圍,由於戰線中央的羅馬軍隊密度很大,在被合圍的情況下無法自如的行動,戰鬥持續到日落。據說有五萬四千名羅馬軍戰死,一萬八千名被俘。迦太基死亡六千人。
% s* B% |# z5 |+ t5 d1 R
1 i* w# r+ m6 p" M2 B$ ]
2 k0 s% b2 I9 O" g 紹約河之戰,此戰是蒙古軍對歐洲騎兵經典的勝利。據《武器和戰爭的演變》,戰鬥的經過是這樣的:1241年,蒙古蘇布臺和拔都分率大軍進攻東歐,強行越過喀爾巴阡山脈,準備於匈牙利平原會師,在兩支部隊遙遠的側翼還有兩個小規模的騎兵部隊,沿途橫掃波蘭、西裏西亞和東普魯士,掩護主力部隊的戰略意圖。匈牙利國王貝拉在蒙古軍隊進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軍的意圖,立即組織了10萬人的軍隊尋求與蒙古軍隊決戰,蒙古近六萬人的主力則避開匈軍的攻擊稍稍後撤。四月,雙方最終則在紹約河畔對峙。匈牙利判明對岸是蒙古主力後,迅速地搶佔了一個巨大的橋頭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馬車連成堅固的兵營,等待蒙古軍隊的攻擊。蒙古軍在後續的工兵到達後,立即在黎明用拋石機和火箭向守衛橋頭堡的匈牙利軍隊射擊,守備部隊在前所未見的攻擊下瞬間潰敗,蒙古騎兵迅速穿橋而過,向剛剛醒來的匈牙利軍隊主力發起攻擊。當匈牙利人滿懷信心地列隊殺向數量處絕對劣勢的蒙古軍時,很快發現這並不是主力!蒙古軍約三萬人的主力在近百里遠的南方早已乘夜渡過冰冷的河水。蒙古主力從背後殺向匈牙利軍隊,隊形混亂的匈牙利軍隊立即撤回堅固的兵營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營裏發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記載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產生強烈的毒煙)、燃燒油。蒙古人採用了“圍城必闕”的戰術,匈牙利人迅速崩潰從缺口逃亡。但是,身著輕裝的蒙古軍隊速度和耐力遠遠高於逃跑者,可以不停頓地換馬四處截殺。紹約河之戰,匈牙利軍隊陣亡七萬餘人。 / w( I/ h' ?2 t( f
0 z0 C8 Q+ W# P
' X0 {( t* T5 Y# H 上面兩個戰鬥的經過就是這樣的。前者是步兵作戰的典型戰例,後者是騎兵作戰的典型戰例。勝者都打得很精彩。我們也可以從中發現一些不同之處:羅馬和迦太基軍隊主要依靠的是訓練、勇敢、裝備。蒙古軍隊主要依靠的是機動性。
* b* U' ?5 z7 r! S" c$ w
( ]8 g2 D$ V. U/ B0 j, E' w! h% l
古代是否有戰役呢?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大體上歐美軍事學界認為19世紀前不存在戰役。但從長平之戰來看,古代中國在巨大規模軍隊作戰的情況下,有的作戰過程確實可以稱為戰役了。戰役的定義是:“敵對雙方軍隊為達成戰爭的局部目的或帶全局性的目的,根據各自的企圖,在統一指揮下,在戰爭的一個方向或區域,於一定的時間內,按照一定的計劃進行的一系列戰鬥的總和。”因此參戰人數眾多,作戰地域大,作戰時間久的古代戰鬥,似乎也可以稱為戰役。
* k/ H& S! K! O9 M# O: W" V5 z# C, b
3 r. c' @) N5 ]& C! n8 W
以上是對一般戰鬥的介紹。下面介紹攻守城市的戰鬥。 1 B k9 S( w7 u- b o+ e
/ `' a3 N8 r& c% }7 I$ D4 `
' Z- L: h! O& A% c
大體上粉碎了敵人的野戰軍之後,就可以進行攻城戰了。攻城戰的戰法,在軍隊不擁有有效的攻城武器的情況下,一般是用多架雲梯強行登城;或者衝撞城門;或者在敵城下強行構築土堆,直到土堆跟城齊平,然後士兵蜂擁登城。這些是《孫子兵法》上講述的攻城法。這些攻城法效率很低,而且士兵傷亡大。
+ b* b/ x5 G ?& e! c; n( T
" f8 A2 i& Z! `. ~" t& ?( H* n# L [, z9 Q, _+ e ?5 d
如果擁有完善的攻城武器,那麼攻城戰將是對守城部隊巨大的考驗。一般的攻城武器有如下幾類: 2 Y3 V5 o6 ~, ], U1 h/ G6 |, |
6 R9 y4 n# p. z2 H H, Y2 i1 ]6 p; i
3 l) ~; G* C$ t9 | 衝車:最簡單的是在車上設置吊架,吊著一根首部包鐵或銅的木頭,以士兵來回推動,衝撞敵城城門或城墻。比較完善的形式是在車上設置人字形屋頂,防止上方矢石的撞擊。
$ W* h( s& S& I4 [4 m, x
9 q/ J2 ?' D! f+ E
* W6 @; S4 a+ y: v 雲梯:沒什麼可說的。有的在登梯處有保護屋。 . k5 }! @5 y3 ~8 J2 I1 g
8 y/ C$ ?. f1 S
! T. j( P2 s+ O' i$ h 攻城塔:在前面有吊梯,可以回避較窄的護城河,直接讓士兵登城。馬其頓曾經製造過50米高的攻城塔。 1 F/ p A7 Y- [% V5 |8 P8 _
, ~( @7 N3 x3 s5 A$ p& n D2 ?
3 t1 ^5 j. O, Y! V 拋石機:最早出現於亞述軍隊中,其作用原理,有西方式的利用毛髮絞力或者利用重物的杠桿式拋石機,以及中國式的多人拽拉式杠桿式拋石機。就性能而論,當以重物杠桿式為最好。所以元朝引入了這種拋石機,稱為回回炮。
2 I2 u9 b1 o; s' x7 j# r
" b% z6 V4 i; I" [
- \5 G. B6 k9 l* n' h2 w2 k+ y, \ 弩炮:有的弩炮跟拋石機有類似之處。既可以發射矛箭,也可以發射石塊。
1 |2 j$ u4 A, Z9 h) R v0 g2 D# h# j9 d$ E
8 F E) y6 x( K0 c, `7 I6 N7 D$ Q 以上就是一般的攻城武器,比較少見的還有亞述的夾鉗,據說這種東西可以夾出城墻的石塊;還有馬其頓的撬棍吊箱,其樣式是在一個三角架上設置一根杠桿,杠桿一頭有大無蓋箱子,盛放士兵。另一端由多人拉拽,使杠桿移動,箱子就可以被吊到敵城墻上。這種武器僅馬其頓裝備過,可見它並不可靠。
. [0 q6 G% g; X9 T' W2 W" D& Q+ E# @# O
8 M% c! ]2 {4 [$ \" p( V 守城武器除了一般的矢石、燃燒罐外,拋石機和弩炮也可以運用。著名的阿基米德同樣設計了夾鉗,據說曾經把羅馬戰艦夾出水面再讓它落下,使之沉沒(對此我是有懷疑的)。
, r/ Y' m) J, V6 _8 }5 R0 N
7 I# {# Q; u z ?* F( Y7 C: w& r8 A! Q: A4 E0 Q: o0 Y
在裝備了完善的攻城武器以後,攻城戰就再也不是令攻方統帥害怕得要死的不得已的戰法了。相反的,對於守方來說,城市也再不是安全的了。在這種情況下,一般的攻城流程,以羅馬軍隊為例如下:
) Q) c( F8 @* X* {0 s, b3 R/ s
5 y8 H$ `$ y' H% N5 X, u5 A
9 ^' l+ t# w3 ] ~, H 圍困戰:首先逼近敵城,然後挖掘環繞整個城市的壕溝工事體系。以斷絕敵城與外界的聯繫(對於過於巨大的城市,修建這樣的工事體系是很困難的,但攻巨城一般也要出動大軍,因此仍然適用)。這種體系包括壕溝、護堤和高塔,以及護堤上的弩炮。為防止敵人使用燃燒兵器焚燒土木工事,高塔跟敵城的城墻往往保持一定距離。一般這樣的工事體系要修建內外兩重,內層面對城內敵軍,外層面對敵援軍可能來襲的方向。軍隊在工事內駐紮,防止敵軍突圍,如敵援軍趕到,則與之戰鬥。經過長期圍困,迫使敵人投降或攻入城內。 9 ~* ^, j/ @2 n4 K8 t4 g$ C6 n
7 n% l* j7 ~( A }6 z7 P, W7 h, B/ x0 s
攻城戰:如果認為敵人的防守能力不強,或者需要趕快攻破城市,則強行攻城。這時,大量工兵挖掘伸向敵城的壕溝,工兵在護城河上游切斷水源,使護城河干涸。在填平若干段護城河之後。攻城塔前進到敵城墻下;或者挖掘地道,伸展到敵城墻下,使敵城墻坍塌;或者用衝車撞擊城墻或城門。在進行這種迫近作戰時,由大量拋石機和弩炮提供掩護。也可以單純依靠拋石機集中投擲石塊,損壞敵方一段城墻後,士兵蜂擁登城。在此過程中,守城方也會極力破壞攻城方的攻城器械,由於攻城器械主要為木制,所以經常大量使用燃燒罐,為了不使敵方攻城武器發揮效用,常常出城門突擊攻城軍,對於迫近的工程機械和地道,守方可以使用地道來陷沒、破壞之。在耶路撒冷守城戰中,以色列人就幹得不錯。
, F0 Y" t& n ?3 {# N, c
+ D& |6 ~ F4 v* u, l% ^' k
" @' q: _0 N2 t; W5 ^, A1 \0 q6 p 在特殊情況下,使用雲梯強行攻城,也是一種戰法。在印度亞歷山大大帝就曾經使用這種戰法,從而孤身處於險境中。
: M" B# s& C4 G
- D8 t: v; d Q$ w6 T$ t7 c" x& d1 }/ n K% ~, k1 K
從羅馬時代的攻城戰情況來看,攻城戰對攻方是非常有利的。僅從這個事實就可以看出:任何一座進行圍攻的城市,羅馬軍隊都攻破了。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攻方的傷亡要小於守方。羅馬攻城戰的情況,可以看攻迦太基、耶路撒冷、紐曼細阿三城的戰況。前兩個是大城市,後一個是小城市,三城的防禦戰都打得非常悲壯,就攻防過程來說,也是十分典型的。
* r r, `; C) c g7 S9 }8 S2 s4 ?5 D9 F: O
: N+ M+ ]5 `2 j: A; H
封建時代的攻城戰發生了變化,由於築城技術的發展和攻城武器體系的衰退(這跟羅馬帝國的衰落有關),西方的城市,甚至小小的城堡,都變得難以攻克了。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從617年到1453年,曾受到25次圍攻,除兩次十字軍用詐術進入之外,真正被敵軍攻破的只有一次。直到大炮出現,攻城才重新變得容易。在東方,中國的攻守戰術卻有了很大的發展,關於這方面情況,《古代兵器史話》(楊泓編著)中有很有趣的描寫,推薦大家觀看。大體上除了拋石機,封建時代的中國攻城戰術是超過同期的世界其他地區的。中國著名的攻城戰,有南北朝時北魏進攻南方宋朝時的攻城戰,這些攻城戰表明如果沒有有效的攻城武器,攻城將會給攻方帶來多麼大的災難;645年安市攻防戰;以及北宋進攻遼國的979年幽州保衛戰;還有1270-1273年襄陽保衛戰。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著名的攻城戰的結局大多對攻方不利。
. _) g- m* V N+ j/ z) d. U( F, U+ @% s3 o, d! {, ]
/ {& U1 k( \9 f( j% G; [0 \) S9 K
下面介紹一些比較特殊的戰鬥: ( F) l- @& j# }$ Y0 Q d
; S: k# b; H+ S2 ^; X
: K2 B2 ^( o& I% h5 { 弓箭戰:在騎兵沒有馬鐙的時代,騎兵作戰往往成為弓箭戰,在馬鐙發明之後,這種情況就很少見了,比較著名的戰例是:英法百年戰爭中的克雷西之戰,由於地面泥濘,法軍行動不便,在熱那亞弩手和英格蘭長弓手作戰時,遭到了潰敗。 d. H; j6 S" M
) y: C: ~7 G" p" {* a- A3 y4 x d
; r$ z; z) o: I% \% d% M
追擊作戰:在戰鬥勝利之後,如果勝方尚有餘力,就會進行追擊戰。大體上這種追擊只會進行一小段距離,除非敵人確實已經徹底潰敗而且沒有援軍。但英明大膽的統帥,往往可以窮追敵人而不遭到失敗。如亞歷山大大帝追擊大流士三世的過程。
# h8 y4 L* g- \/ c9 H# F' E7 I9 L& w, t/ q8 _
) H( Z# S6 G5 s! ~5 [" i
撤退:一般成功的撤退發生在戰鬥還沒有開始的時候,一旦戰鬥開始,要想全身而退就很難了。最有效的撤退是交替撤退法。即在離敵人最近的軍隊撤退的時候,他們身後的軍隊保持作戰狀態。待撤退軍隊撤過作戰軍隊後方,變換為作戰隊形之後,作戰軍隊向後撤退。如此反復。 & N0 u, W0 B* z [7 k
0 y; j, B3 L- r, m) T( r7 ^. d
r T! \9 \/ S* Z* X% B
夜戰:夜戰非常危險,對於承受者和發動者來說都是如此。因為憑旗幟和樂器指揮的古代軍隊在夜間難以有效指揮。在漆黑一片的戰場上,士兵們很難得到確切的消息,容易驚慌失措。在高加米拉之戰前夜,曾有人向亞歷山大建議進行夜襲,但被他否定了,連大膽著稱的亞歷山大都如此,可見夜戰的不確定性帶來的危險有多大。訓練不佳的軍隊即使在沒有發生夜間戰鬥的情況下,都會潰散。中國古代軍隊就曾多次發生夜驚,術語稱為“營嘯”。直到太平天國,仍有嚴格制裁營嘯始作俑者的法律。只有訓練嚴格的軍隊才能在夜戰中佔據上風。羅馬的營盤保證了其不會受到夜襲的危害。不過羅馬軍也很少夜襲敵軍,與敘利亞王國的溫泉關戰鬥可以算是個例外。羅馬軍隊在夜間抄小路繞到敘利亞軍隊後方,擊潰了對手(敘利亞軍明明已經守住了那條著名的小路,可羅馬人繞了另一條)
4 n" ^! K9 k/ X7 C& I( u! X
" E. Q, J2 {6 @9 Z5 h# U5 G( J6 o5 T9 ~/ J5 ?4 T
迂迴:迂迴有大小之分。戰場上機動性好的部隊常常企圖繞到敵軍後方。但回避敵軍大部隊,而打擊其脆弱卻致命的後方,被利德爾—哈特稱之為“間接戰略”。在古代最成功的大迂迴有西庇阿攻取西班牙,直逼迦太基的戰例和韓信的中原迂迴戰。
/ E4 T1 V+ K2 {, Q* F+ C
" y; A" v) h8 f' g( R% b( @: Z7 q) x5 v, u
水攻:利用河流,用速成堤製造人造洪水,使之淹沒敵陣或城市,是一種方法。但這種方法受自然條件制約很大。比較著名的戰例是決定三家分晉局面的智家攻趙家晉陽之戰,再有就是悲慘的明順第三次開封之戰。因為攔河工程出險造成使計者反而被淹的例子也有。據我所知西方水攻的戰例比較少。波斯曾在幼發拉底河上大修工程,以防止敵軍沿河而上攻打兩河流域,但沒有任何效果。
+ P2 _6 {' g6 a7 y$ G3 A- O3 H* x( v7 o" l: {: P9 J
. Y0 s" K; @8 D4 K% ]! S+ }
火攻:這種戰例很多。前面說過在羅馬時代的攻城戰中,守方幾乎肯定會向攻方工程器具投擲燃燒物。這並不是典型的火攻。典型的火攻制勝的戰例有赤壁大戰,以及希臘火揚名的717年9月東羅馬與阿拉伯的君士坦丁堡海戰。
9 u. g) U9 P3 K7 b, U8 Y
% m9 z- Y# h9 D8 K% ^+ k3 I# f, E+ F" { }
海戰:雖然在地中海沿岸,制海權常常決定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但是總的來說,海軍在古代是不受重視的。一般的海戰戰術是雙方軍艦在槳手和風帆的作用下,全力衝向敵軍,投擲射擊兵器,設法用船頭的撞角撞擊敵船。但最經常的是接舷戰,從薩拉米到勒班多,接舷戰都是造成人員和船隻損失的主要原因。還為此發展了某些特殊武器,如羅馬的“烏鴉”和戰國的鉤拒。
2 n& |& w1 V T6 ^
' D- J/ n- M# {
# Q7 N: G; G2 i- ~. p- g 關於古代戰爭中使用的詐術,福隆提納的《謀略》仲介紹和舉例,在這裡把他的書的小節列舉如下,就能大致弄清(雖然其中並不都是詐術):
) f0 ]( E) P7 H! b3 \$ r
k* A3 p" Q! ^8 e: C, O) y$ }! G( ^
$ I+ r$ H# r- z5 k, P+ e- a! \ 1.論隱蔽我方的計劃。 $ X' R9 r, o C- F& T
8 q' g+ J0 p: |! B4 R/ t! j3 Y
" l6 K( t, i" e. z 2.論發現地方的計劃。 * V& n6 Y% f; x. h5 o( b8 `
7 E) _6 i, Q" ]2 D' {6 P+ i& X% H1 @- s4 S6 R4 ~
3.論決定戰爭的性質。 / M2 y8 @! i! `
% z; B! V/ E& c+ F) _; ~# P; \0 B8 [% \! u% A
4.論領軍通過敵軍騷擾的地區。
9 i% }' T; G3 ^# r4 I6 N9 c, p1 n1 u3 M0 o6 M+ I
( q8 L0 T+ D! \$ G# N: D. Y
5.論逃出困難情況。 ' o! l* t: a% m1 H
5 A' c$ z0 k2 ~
5 |4 E2 e0 B7 J4 \2 n 6.論行軍時的設伏和預伏。 - n7 Q9 ^, T J3 V# U
1 h$ y) e/ u4 @% J
% a* I5 v9 |. F6 C9 L3 a 7.論如何掩飾我軍缺乏的物資,並找到代用品。 % K" z4 W I6 @' F4 `: h
7 Z" `5 a' w8 c [: h/ p, U: @
3 R# x3 d4 \3 d 8.論如何迷惑敵人的注意。
( t! ?1 ~. h& `( `) i! w3 R3 _) G' [
F0 l* D; v, H" N 9.論平定軍隊的叛變。 * d" m0 ?* e( t, p
6 c/ V5 s3 m U$ i
) H; ~ q; P1 T9 L5 m; B 10.論如何制止季節不適當的求戰。
8 f0 Q5 J$ Y8 [+ V4 x6 |6 Y4 X1 }+ j. I, T$ D
$ p; k' e. J1 C! [/ O9 k$ f 11.論如何激起軍隊的求戰熱心。 8 B8 A* y w. s! v! }
( ]& |7 r3 q+ m, ]# n, p
5 M4 n' Z, d. u 12.論如何消除凶兆在部隊中產生的恐懼。 / U* |% ~1 M( d6 s3 r0 H
' {* s5 e% v7 h5 Q8 R- ]7 W
5 l- R& o( q5 G ^+ X: `' ~ 13.論選擇會戰的時間。 % x* y; ~( Z, d/ T* Y
9 F$ F% U6 v- i- R5 H9 y) {4 g( m
# P; @1 C9 N# k b
14.論選擇會戰的地點。
4 b% o" F2 R+ R( W3 W& _% a0 {
8 W' B8 D8 @! F+ Z, m
+ Z' m F" t9 ~ 15.論會戰中的兵力部署。
# U: }; A' B! U' B
& Z2 j3 d, N# I, x5 p% K& w& k
( ?/ L }5 l; c+ T2 O+ n% M! G 16.論在敵軍中製造恐怖。
# |9 P* d( ~) _; C. q. [! @+ L5 X
; C5 t+ Q X0 e! `* H4 [0 |5 @ @
17.論伏擊。
9 ~6 Y4 ]' Z5 W0 I7 l# n& H
0 v. w) B" N) F2 E( x' `: V; i1 F8 ?( E
18.論縱敵逃走以免困獸之鬥。
3 f R( L$ Q; c9 C; Z" Y
6 c) r% H" w+ U
- ~: |. K9 K7 O2 v! i 19.論掩飾挫敗。 . D v; \3 k6 ?& i4 |) l! K
) k# _1 I7 F8 J+ O7 n
8 N) z4 y) u7 s: C p$ A: ]
20.論用堅定重整士氣。
) f' d: _7 B$ d, f0 \7 D1 W6 @" d7 P8 q8 p g7 E9 r
+ j5 _6 `& K, z+ `7 F6 H
21.論在戰鬥成功之後如何結束戰爭。
~# r5 }, b h# y+ m& r+ y5 q
( ?" X( o7 G: q+ D; F$ p3 W5 _9 e, @7 `& Z) X1 e
22.論在挫敗之後如何彌補損失。 8 O/ \3 W# e- k+ S, r" o
2 Y2 K( F/ _. w* ?( d1 [- u3 x4 p1 D; r6 n% b5 ]5 r
23.論如何保證不守信用者的效忠。
( U+ @" [+ b7 w) d% M6 ]$ Q2 a) U. I& T5 l, C. d6 I9 g
8 w% A3 k7 X p, R0 T( Y 24.論指揮官在兵力不足情況下如何保衛營地。 0 E* d8 C/ _/ G& Y
6 T \6 ~* ?- ^8 |) W5 F& W
( [/ H; Q2 r9 z5 c
25.論退卻。 8 K; v2 w! G D' I6 U
' m! p# L/ ^% ?) B9 l# z0 d& o, v
- G+ k& }/ u8 p0 n9 C9 g; C' X 26.論奇襲。 , e5 r; q' r1 }% q. q( \
% ~: p$ l$ `" M, H) b$ f, T8 o8 h! e3 W) J. M- p7 w
27.論欺騙被圍者。 & \( s! ~/ N* J5 N
$ ^1 U& O8 A X
! J8 J) h8 b9 Y$ Z 28.論揭發陰謀。 7 a5 o( C" D1 C) q/ b$ U
# D j" w+ [5 K5 I/ @- i3 q$ W: f& F: [; R
29.論用何種手段使敵人匱乏。
4 m7 P4 b$ y9 \8 T$ z5 s7 [# F6 U
0 ^7 I- e4 S( y( M1 r$ i R: |8 y5 f# d( o' ]' d5 ~
30.論如何引誘敵人繼續對其不利的攻城戰。 " a- P1 ^7 B) q3 h+ _4 d i- Z
" w |9 j" Z- d( t4 m" z2 f; n
! O3 i8 d0 n/ e0 Q5 C4 }$ r7 Y 31.論分散敵方守軍的注意力。
' f, o l7 T1 j7 a/ g* g1 {# n/ {; ~) o
! v) S" B. [# B 32.論使河川改道和污染水源。 $ x Y# }" [& d8 d C7 B6 n# _
4 M2 Q& f3 p ~& b; F& _. h
) o, x7 F0 M# w! g, Y 33.論用恐怖手段打擊被圍者。 4 W& M+ d* `4 k# K3 f
: R% k& U6 G2 t y. g
6 R8 j' Y7 e% F1 d( `6 {( O8 k$ g 34.論從以外的地區發動攻擊。 7 y$ S4 ^3 K* A4 V# M+ D6 O- y; C2 K) w
' G5 t3 J0 ]" ]
+ Q+ x$ `% y" L5 m# M) I. D
35.論佈置陷阱以誘被圍守軍出擊。 9 l8 M# U) l- t" u
% ^% A3 ~; E$ \' _- ~; ?1 I" L# S3 I+ N; r2 ?, U0 s* C# a8 V P7 W1 `
36.論偽裝撤退。 - m1 ?" i! y ?# [! r8 F" y3 f, J7 Q
5 L, Q( j( Z2 D2 ]4 X8 O
h0 B' F% r8 ^ 37.論如何提高我軍的警覺。
" g9 E; p' `# g+ f% U) l% l* i" F+ Y# S" { N
. i& ~% j2 V0 `- c4 W
38.論收發通信。 ! K; M/ W+ T- F' g1 x- L6 t
+ O3 B+ M' f# k! W J3 f
7 O9 l/ g C' A7 D+ y' K 39.論增援與補給。
" d) F8 y2 i) _4 r* h
, T e. k! t3 o" @9 [! C, b( Y# }! J! u) c- w3 T1 v M1 ^
40.論如何掩飾匱乏和製造補給充足的假像。
" p# f1 n) l/ d: `% C' I5 t( H
& y) r8 O4 e( V) q2 u$ Q7 t* J# k
; E5 s' u/ j5 Z7 L1 j, Y 41.論如何應付降敵和逃亡的威脅。 & e* `( ^) R# Z
& {6 z' i& d$ Q$ S8 Y0 T6 Q
2 L. H1 C9 M8 s. M3 J3 C9 N' O7 ^ 42.論突擊。
5 B* O7 |5 R" e. D. b( E1 z7 y. N7 S
9 v/ Y7 F7 A6 H J4 w 43.論被圍守軍的堅持。 3 I. L4 ~) p. b r6 t$ q- ^4 h
: o. v0 F9 |2 c7 s6 r+ C3 ~
- y9 o& c5 N8 I4 D* ` 以上基本上涵蓋了古代戰爭中使用的詐術。對於詐術,訓練良好,士氣高漲的軍隊不會依賴它,訓練不佳和士氣低落的軍隊則相反。戰國時最終統一六國的秦國,不是靠詐術,而是靠勇敢摧毀了對手。“左挾生俘,右挂人頭”。是它的寫照,當這種勇敢消失的時候,面對勇敢的對手,秦軍就失敗了。凱撒說得好:“那些詭計,對付沒文化的蠻族,或許還行。用來對付我們的軍隊,他們就是想也不敢想。”在戰爭中,良好的軍事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優秀裝備、體力、技巧和勇敢,永遠是壓倒了小聰明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