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16584
- 精華
- 1
- 威望
- 520
- 魅力
- 389
- 讚好
- 4
- 性別
- 男
|
275#
發表於 2005-12-16 12:13 PM
| 只看該作者
李氏朝鮮,朝鮮半島歷史上的王朝之一。又稱朝鮮王朝(조선),簡稱李朝。(1392年-1910年),開國始祖為高麗大將李成桂,建都於漢陽(現漢城漢江以北地區)。歷經27代國王和皇帝共五百餘年(曾一度是中國明朝時期的附屬國)。1896年,朝鮮宣佈獨立,改國號為大韓帝國。1910年日本侵吞朝鮮,李氏王朝滅亡。不過李氏朝鮮被朝鮮和南韓的一些學者認為是日本殖民時創造出來羞辱朝鮮王朝的用語。! q9 k( d/ T7 o9 }1 ~( s
9 s% d c0 c! ]$ N4 d# k$ @6 y- c# N. A) y8 M% E! {
李氏朝鮮的國土大體上相當於今天朝鮮和南韓的總和,北方以鴨綠江和圖們江同中國為界。王朝的首都初在高麗王朝的故都開京(今開城。又稱「松都」),1395年定都於漢城。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亂後再度遷都開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亂後最終定都漢城,直到1910年被日本吞併。! |' o' I9 u0 p2 f5 d
$ J7 Q3 ~$ R) L4 \( ^0 G# N
# G. Z( }" l, M8 R. J: z: ]政治制度
3 O# p# t/ U2 f6 J+ H" ?5 J6 p" G \. _- E% b2 s# \! y
李朝的政治結構採用中央集權制。1469年完成的《經國大典》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以後雖然官職的名稱存廢有一定的變動,但是整個李朝時期的官職制度總體上都遵循了《經國大典》的規定。
3 b. u1 ^/ ]4 I+ _" r
1 J( Y) U( c" g( J' V1 o' ~% S3 J5 m3 y
李朝的官職仿照中國,分為正從九品,由正一品到從九品,共計十八品。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稱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稱為堂下官或參上官。正七品以下為參下官。
0 k2 O. J0 s M1 R: J+ m. }/ N' J) C. K
, a* h0 Y) u4 M9 J A$ b& @3 X
在國王下面,有輔佐機關——議政府,其首領稱「領議政」,相當於中國的內閣首輔。領議政之下為左右議政,與領議政同為正一品。再下為從一品左右贊成、正二品左右參贊。再下有舍人等職官。: l( h) S6 ?- g( k9 ^! o5 F+ P9 ^
# k, F9 E# s" y- q9 @. W' {+ c- C: b3 c2 V; q# K* G9 K! S0 R/ V
議政府之下有吏、戶、禮、兵、工、刑六曹,相當於中國的六部。其首長稱判書,相當於中國的六部尚書。檢察諫議機構為司憲府和司諫院(兩府)。此外還有承政院,為國王起草旨意。8 w1 `2 S8 k* f6 t0 A, ~
6 |+ s) Q8 ~' D2 j9 a9 Q. U
2 I& T. f" c0 |/ X宗親、忠勛機構有宗親府、忠勛府、儀賓(相當於駙馬)府、敦寧府等。國學為成均館(相當於中國的國子監)。其他機構有奎章閣、經筵廳、弘文館、藝文館等。史館稱春秋館。內廷供奉機構有內醫院、尚衣院、司僕寺、內資寺、內贍寺、禮賓寺、濟用監、內侍院等。此外還有宗廟署、社稷署、長興庫、義盈庫、冰庫、平市署、圖畫署、惠民署、造紙署、瓦署、歸厚署、典獄署、典牲署、掌苑署、司圃署、養賢庫等機構。
Y' m( {' Z2 I [, Q
3 {* a: p* M7 P% U O& n$ y8 w3 c+ E- s5 {6 |7 i% B$ [& |
武職機構有五軍營、內三廳、訓練院、世子翊衛司、扈衛廳、捕盜廳、鎮撫營、管理營、龍虎營等。首長稱大將、中軍、使等。* y, _0 N6 Y3 }7 P1 [2 m& R
( y( _' R9 x; `9 f- T
% M& n8 l2 l; Z外職分八道,道下為州、府、郡、縣。漢城府判尹為正二品。四都(開城府、江華府、水原府、廣州府)長官稱留守,為正、從二品。地方官職為從二品府尹、正三品堂下大都護府使、牧使、從四品郡守、從五品縣令等等。
* p- s) \7 X+ R \& S( q* M7 o5 _* ~" y; X$ f
' Z) F3 R$ [4 @/ P李朝實行兵將分離制度,無定將、無定卒,類似輪流服役的預備役軍隊,而非常備軍。武官外職包括兵馬節度使、三道水軍統御使(均為從二品)、兵馬/水軍節制使、兵馬虞侯、水軍虞侯、兵馬/水軍僉節制使、兵馬/水軍同僉節制使、兵馬萬戶、水軍萬戶等品級。中央外派官職有觀察使、中軍、察訪等。8 D1 l) E3 u' r) u
% W0 }$ l6 G5 e9 d/ E; F$ D' J
W& o' S/ b% X5 n% O李朝時期朝鮮全國分八道,道下設州、府、郡、縣。其中,慶尚、全羅、忠清、黃海、京畿五道再分左右兩道。寧安道(咸鏡道)分南北兩道。平安道分東西兩道。江原道分嶺東、嶺西兩部。
7 {$ d+ b" K9 A8 ^1 A- u
) z/ S- h5 h/ v% e& ?$ X1 {. e- w; u: A7 g) ^
八道:2 q) U/ @/ j" g# q
京畿道,含漢城府、開城府。首府在漢城府。; w4 M! }$ Y" `3 Z+ j
慶尚道,含慶州府、尚州牧、晉州牧;設左兵營、右兵營、左水營、右水營。首府在慶州府。
5 P; A* t f4 u6 o8 @0 X- M( R全羅道,含全州牧、羅州牧;設兵營、左水營、右水營。首府在全州。
. E* w" C) r J1 Z }2 q+ n; B忠清道,含忠州牧、清州牧、公州牧;設水營。首府在清州。9 P6 R; ]" h7 a5 y9 b9 e
黃海道,含黃州牧、海州牧。首府在黃州。
I, R ], r, }0 o平安道,含平壤府、寧邊大都護府、義州牧。首府在平壤府。/ D1 ~. H+ g( g& L1 ^! D3 p9 V% M& I
江原道,含江陵大都護府、原州牧。首府在江陵。3 i; i/ P# f5 s1 P; ?
寧安道(咸鏡道),含咸興府、鏡城都護府、北清都護府。首府在咸興府。0 O$ F0 d. @$ B5 W& Q6 b9 }. t; ]8 H
% t$ g3 L1 ^7 S' |
5 A- W: Y' |1 F) j' m+ G
在日據時代,將漢城府廢為京城,漢城府轄區降為京畿道的一個郡。同時,日本將平安、慶尚、咸鏡、全羅、忠清五道劃分為南北兩道,成為十三道,一直到日本投降。其時朝鮮行政區為十三道,二百一十八個郡,兩千二百零二個面、兩萬八千四百九十八個里。
/ R c$ M- j0 z! z
4 o% P7 E: ?4 j: w& p( y) I$ [! k4 D4 D7 ]0 O( D
政治歷史! ~; B% J7 ~) k5 ]) f
5 r6 x8 x+ K1 y4 g3 d, l) M5 `從十五世紀後半葉的成宗時代開始,朝鮮的統治結構逐漸擴張。官僚階層日益增多。俗稱「兩班」的文武官僚階層人數增多。以協助世祖篡位的武將勛貴權臣為主的勛舊派,同與儒生和士大夫為主的「士林派」首先發生黨爭。燕山君被廢黜後,士林派取得了勝利。士林派隨後又不斷發生內訌和分裂,包括明宗時期的大尹派和小尹派,以及宣祖時的東人黨(嶺南學派)和西人黨(畿湖學派)。東人黨在政治鬥爭中得勢後又分裂為以李滉(李退溪)為首領的南人派和曹植為首領的北人派。北人派由於擁立光海君即位而在後來的一段時間內得勢。朝廷中的北人黨又分裂為以李爾瞻為首、主張擁立光海君的大北派,和柳永慶為首、主張擁立嫡子的小北派。小北派在光海君即位後受到打擊,柳永慶被賜死,小北派分裂成清小北和濁小北,而大北派則又分裂成骨北、肉北和中北三派。南人則分裂為清南和濁南。西人派在仁祖反正、廢黜光海君的政變中得勢,又在顯宗時期分裂為老論派(元老派)和少論派(少壯派)。南人派在肅宗時因依附張禧嬪而得勢。總之,李朝的中期和後期,是在混亂而無休止的黨爭中度過的。5 ^1 Y) C/ V# ~1 u6 q
4 ^( j0 l2 Z: s- m1 Q
, e W2 m: j3 z6 f4 x除了兩班和士林的黨爭外,李朝的王位更迭也令人眼花繚亂。先後發生過第一次王子之亂(太祖退位)、第二次王子之亂(定宗退位)、乙亥靖社(世祖篡位)、中宗反正(廢黜燕山君)、仁祖反正(廢黜光海君)等多次政治變動。每一次政變都會帶來被成為「士禍」的誅戮和貶斥。: o0 L& C$ m& n
% \, Y" {1 P- T, J& }) i2 K: o
5 C5 m( S5 i4 s, ~$ F在與政治有關的宗教政策方面,除了世祖和燕山君等幾位國王在位時外,歷代國王通常採取崇儒廢佛的政策,在國內拆毀佛教寺院。寺院的土地予以沒收,對僧侶征收重稅。高麗時期僧院的飲茶傳統也被禁止,茶道從此在朝鮮失傳,民間則以麥茶作為替代飲料。$ i. n+ g3 `; k7 D# L/ {
1 m& e& ?0 K' H% \
4 A( L* o/ O$ `/ e8 E, M) g# C
在正祖時期,天主教開始傳入朝鮮。在中國的天主教傳教士利用朝鮮政府對西洋天文曆法和天文儀器感興趣的機會,同來京的朝鮮使臣交往,傳教士的博學多聞、教堂的莊嚴崇高、基督教教義表述的新奇觀念,也隨著這些交往傳給了朝鮮使臣。正祖八年(1784年),朝鮮使臣李承薰在北京天主教南堂領洗為天主教徒,教名伯多祿(彼得)。他回國之後開始了秘密傳教活動,朝鮮的天主教徒組織的地下教會、信徒迅速增加。但是朝鮮的教會屬於自發性質,沒有經過教會任命的神職人員,教徒為教徒受洗,不符合天主教教義。由於朝鮮嚴格禁止西洋人入境,所以北京教區主教決定派遣相貌與朝鮮人相同的中國傳教士進入朝鮮。1791年12月23日,周文謨教士歷盡艱辛,潛入朝鮮國境,隨即開始了傳教活動,入教信徒有兩班顯貴,也有卑賤的士卒。朝鮮政府將天主教視為邪教,不斷逮捕處決教徒,在得知有中國傳教士潛入之後,更是加緊了搜捕,逮捕、拷打教徒。為了保護廣大朝鮮教徒的安全,周文謨決定向朝鮮政府自首,于1801年4月19日在漢城英勇就義。此案被稱作「辛酉邪獄」,眾多教徒和進步思想家如李承薰、丁若鏞等人被處刑和流放。樸趾源、樸齊家等與天主教無直接關聯的北學論者也被降職、革職。南韓學者認為,周文謨在朝鮮的活動已經超出了宗教的範疇,通過他的活動,十八世紀末的朝鮮社會在瞭解和吸收歐洲外來文化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直到19世紀末開國時為止,李朝的統治者都一直對其採取打擊和壓迫的政策。
6 O% {5 A4 y! r! R; z- X# ]* z+ Y1 |0 {+ s6 x, T
8 k, L8 |1 g7 V* P由於李氏朝鮮是中國的藩屬國,所以在1896年獨立之前,其國王不能自稱皇帝。其配偶相當於中國的皇后,但是稱為王妃。皇太子稱為世子,皇太后稱為王大妃,太皇太后稱為大王大妃。在王妃之下,還有嬪、淑儀、淑容、貴人這些等級。按照李朝的傳統,年幼的國王在不能親自處理政務前,由王大妃攝政,稱為「垂簾聽政」。成宗、明宗、憲宗、高宗時的王大妃都曾經垂簾。此外,中宗時的樸敬嬪、肅宗時的張禧嬪都曾經用自身的影響干預朝政。
8 a, P* ^8 e* j4 \+ J7 l. S; C5 J# R' @, _& }$ P1 W; G2 [
) v5 J) j) r; R0 ~$ J
隨著女人掌握政權而來的,是王朝後期的外戚門閥勢道政治。清州韓氏、青松沈氏、安東金氏、豐壤趙氏、驪興閔氏都是因外戚政治而得勢的家族。
+ D% b( z, ?) Y- Z6 T3 t; r& C$ c+ g! Y( k: q& u
5 ^7 m) Q( E: X) `李朝歷代國王
0 h" x5 A) U0 N& f. E! g( x( _
# A8 u! A3 ^" O' ~- p太祖 李成桂 1335年—1408年,在位期間1392年-1398年 7 A* J1 |3 _) b3 U4 [+ U7 V6 I, J
, k3 |( z$ l8 }$ V8 F+ n
定宗 李芳果 1357年—1419年,在位期間1398年-1400年 太祖嫡次子
4 C. T* P$ l4 Z9 h( ^/ n9 U( F2 k
( V, N9 {( Z; _( g1 z, C太宗 李芳遠 1367年—1422年,在位期間1400年-1418年 太祖嫡五子
( t. K3 \: q( f/ t/ C: @ v- C' a4 s; j% B9 v& {
世宗 李祹 1397年—1450年,在位期間1418年-1450年 太宗嫡四子 . l: b6 H ], p: A
: n0 T/ F% b2 e
文宗 李珦 1414年-1452年,在位期間1450年-1452年 世宗嫡長子 $ g; F. W& c5 a# M: C5 a* I& S, H
, y# I& t8 E8 ?% S/ g端宗 李弘暐 1441年-1457年,在位期間1452年-1455年 文宗嫡子
3 F, K# B( W# a% O( b3 |4 Y R- O& J+ Z. j+ Y+ h! b7 x L2 V
世祖 李瑈 1417年-1468年,在位期間1455年-1468年 世宗嫡次子,端宗之叔父 ) q; ]9 k1 X- H; J# G% C% j! d% Y3 \" F
4 A. G4 i+ j: y: S睿宗 李晄 1450年-1469年,在位期間1468年-1469年 世祖嫡次子 ; v% v2 B+ @0 V! A
8 t& | c* ]4 k8 K* d4 W成宗 李娎 1457年-1494年,在位期間1469年-1494年 世祖嫡長子德宗李暲嫡次子,睿宗侄子(王大妃曾垂簾)
; R: n* v) N9 y2 T+ p, x
& I ]: |- h3 c# _7 y% s燕山君 李隆 1476年-1506年,在位期間1494年-1506年 成宗長子 5 S7 C y+ ^0 T: V' a
' J/ \8 A( m9 x8 D! L' w; o6 `% _
中宗 李懌 1488年-1544年,在位期間1506年-1544年 成宗嫡長子,燕山君之弟 (樸敬嬪曾干政) # ` ~0 |7 m/ `& H& `5 m, t$ ^) |
. Z- c- M! N4 h( s& L, t# {- x仁宗 李岹 1515年-1545年,在位期間1544年-1545年 中宗嫡長子
# z* g; N) v( [) O. T
& t3 {) Y1 K3 r- Z$ P明宗 李峘 1534年-1567年,在位期間1545年-1567年 中宗嫡次子 (王大妃曾垂簾)
8 h% z: n. c$ A9 m8 n! e
5 l# O0 k! W9 R/ o宣祖 李昖 1552年-1608年,在位期間1567年-1608年 中宗庶七子德興大院君李岹之第三子,明宗庶侄
' C$ m9 `3 G# i! z0 A, Y% l9 W# L, v% Q
光海君 李琿 1575年-1641年,在位期間1608年-1623年 宣祖庶次子
- g& p C% T( h( L
9 U+ r3 ]% z& ~/ {& e仁祖 李倧 1595年-1649年,在位期間1623年-1649年 宣祖庶五子元宗李琈之長子,光海君庶侄
" W; F1 A: `. R2 H6 K; U1 i# t. j4 d6 t+ v& G3 _2 B, R
孝宗 李淏 1619年-1659年,在位期間1649年-1659年 仁祖嫡次子 5 E: d( S6 ~( M1 p8 {0 z
+ ^/ X! w u Q0 `* F顯宗 李棩 1641年-1674年,在位期間1659年-1674年 孝宗嫡子 ( s* `0 K4 e, [
6 i, a6 G! n* r4 K
肅宗 李焞 1661年-1720年,在位期間1674年-1720年 顯宗嫡子 (張禧嬪曾干政) 2 n2 Y; d) H* s! r) [. @
4 W0 v! i/ {. q& |( x% `5 f0 b
景宗 李昀 1688年-1724年,在位期間1720年-1724年 肅宗庶長子
+ n' V0 F( w6 }4 p1 l3 O4 e% l Q4 w6 Z; X/ X' z8 l7 y
英祖(英宗) 李昑 1694年-1776年,在位期間1724年-1776年 肅宗庶四子
2 R+ l2 G% d" ^7 h2 Q/ j' ?2 l" c
' h1 S2 J; [6 q* j正祖(正宗) 李祘 1752年-1800年,在位期間1776年-1800年 英祖次子莊獻世子李愃之次子
+ J4 X$ V2 K/ u4 h* q2 Q
9 p' ?- f8 U* }7 W) {純祖(純宗) 李玜 1790年-1834年,在位期間1800年-1834年 正祖庶長子
2 z, t: r0 K/ `/ V
$ }: B* `2 [( G% P, o U$ ?憲宗 李奐 1827年-1849年,在位期間1834年-1849年 純祖嫡長子孝明世子(翼宗/文祖)李旲的嫡子(王大妃曾垂簾)
0 c4 b+ r; y+ o4 \
2 `* D5 o- {0 n哲宗 李昇 1831年-1863年,在位期間1849年-1863年 莊獻世子第三子恩彥君李裀之孫,父為恩彥君第三子全溪大院君李壙 3 v1 k2 |% _& @
9 Q( }) H! ~3 u( l& L' Z
高宗 李熙 1852年-1919年,在位期間1863年-1907年 莊獻世子第四子恩信君李禛之曾孫,祖父南延君李球為仁祖嫡三子麟坪大君第六代孫,父為南延君第四子興宣大院君李昰應 (王大妃曾垂簾,閔妃即明成皇后亦曾參政)
2 R: T* Y6 Q, p7 v* m. M) q' x
; Y0 r7 A8 U1 b$ H2 |純宗 李坧 1874年-1926年,在位期間1907年-1910年 高宗嫡長子 5 C! w G7 O" |4 ?. `5 [
( |. N, k8 V8 x8 }7 t0 A& V; x
注:
& \6 f5 ~$ l5 b* s9 u, v/ R8 {( J+ d
; |5 G8 k; B1 ~
1896年朝鮮脫離中國的影響,建立大韓帝國,年號為建陽,次年改元光武。1907年改元隆熙。 2 W8 O5 h& D; K( Y3 [
1 W+ L& t& h& H# T- Q+ }' B宣祖為明宗的嗣子,正祖為英祖長子孝章世子(真宗)李緈的嗣子,哲宗為純祖的嗣子,高宗為純祖嫡長子孝明世子的嗣子。
. d( v1 I! G, i, H0 J+ `# ~9 V
) v" n) x. r# x, W. E& E高宗稱帝後,追上祖先的帝號,追尊太祖康獻大王為太祖高皇帝,孝章世子為真宗昭皇帝,莊獻世子為莊祖懿皇帝,正宗為正祖宣皇帝,純宗為純祖肅皇帝,孝明世子為文祖翼皇帝。之後的兩代南韓皇帝為高宗太皇帝、純宗孝皇帝。 1 j7 f% t) F% d" l
6 [9 d2 H0 y+ K5 l7 g1910年南韓被日本吞併後,日本封純宗為昌德宮李王,退位的高宗太上皇為德壽宮李太王,均列入日本皇族。昌德宮李王的王位後被李坧之弟皇太子英親王李垠繼承,1945年日本廢除皇族、華族身份時一併被廢。
# ^' A! S3 {7 W3 m參考資料3 x: X7 K$ i: D- n; K
百科全書 |
|